书城历史戎兵之帝王之路
4117000000011

第11章 第十二 门第之别

刘显终于抵达了汴都,一路上遇到各路兵马急赴战场,更多的却是拖儿带女的百姓。汴都城,也一时间涌入了大量河北流民。

这是刘显第一次来汴都,汴都的规模虽然远超过他所到过的齐鲁各地州城,但并非有多么的宏伟巍然,相反这座几十年来经历过多次战火摧残的城池,让韩奕有些失望。

距离繁华胜景,还十分地遥远。

或许只有当所有的战乱结束之后,藏在刘显记忆深处的无限繁华,才会有降临开封的可能。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指点江山,那该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啊!”刘显忽然产生这个奇怪的念头。

俞婉的伯父俞榖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皇帝李重贵为开封府尹时,俞榖便是他的属下推官。

李重贵前年登基,俞榖的官职便是一迁再迁。

眼下,俞榖充枢密直学士伴驾亲征,正在开赴澶州前线的路上。

俞婉数年前曾经来过汴都伯父的府第,等她再一次来到汴都,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童年时的记忆太过模糊。

好在俞婉知道自己伯父的尊姓大名,要不然刘显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找到他伯父的府第。

刘显牵着马,问明了方向。

俞婉坐在马鞍上,不好意思地说道:“显哥哥,婉儿知错了。”

“这又有何妨?”

刘显回头笑道,“你伯父眼下不在城里,他家里人要是认不出你怎么办?”

他又打趣道:“你这副模样,就是一个小乞丐。”

“你才是小乞丐呢,不,你是大乞丐!”俞婉嫣然一笑。

刘显身上破烂,满身尘色,可不正是一副乞丐的形象吗?

“好,我们大小乞丐去俞学士的府上,看看俞府的人让不让我们这一身进去。”刘显道。

俞家的宅第虽算不是豪奢,但与附近的宅院相比,也并不寒酸。

朱门外,站着几个无所事事家丁模样的人,他们见穿着破破烂烂的刘显靠近,便嚷嚷道:

“要饭的,走开!”

刘显早有心理准备。

“有见过骑马要饭的吗?”。

家丁们心想这也有道理,又见刘显理直气壮,腰悬弓矢,破烂的衣裳并不能掩盖他的勃然英气。

“您……有何贵干?”为首的家丁试探道。

刘显指着马背上的俞婉道:“这是你们主人的侄女俞婉,从冀州来寻亲,劳妨大叔禀报。”

家丁们面面相觑,那最年长的打量了俞婉一眼,连忙一头钻进门内。

时间不大,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妇人被一帮人搀扶着走了出来,俞婉一头扎进那老妇人的怀中,哭泣道:

“祖母,我是婉儿啊!”

“婉儿啊,我的乖孙女,你爹娘呢?”老妇人问道。

“我跟爹娘从冀州往这里来,在半路上遇到了突厥人,结果我爹娘……”李小婉又想起了可怕的一幕,又大哭起来。

她这一哭,众人都知道了最后的结局。

“我的儿呀!”

老妇人闻言大恸,一口气没喘过来,竟晕了过去。

年轻妇人、家丁及女仆们吓坏了,连忙七手八脚地将老妇人抬回宅内,还有腿脚快的家丁跑去找郎中。

待众人将老妇人救醒了过来,老妇人不顾俞婉身上的脏乱,将她搂在怀里,一把鼻泣一把泪地问道:“婉儿啊,你一个小孩儿是怎么找来的?”

俞婉这才一五一十将如何遇到刘显的经过,说了一遍。

刘家上下老少,这才想起他们把大恩人刘显晾在了门外半天,家丁出门去寻找时,刘显早就不见了踪影。

俞婉这一次哭得更加惊天动地,这一次她是在为刘显哭泣,替刘显感到委屈。

汴都北的官道上,刘显策马狂奔。

刚刚在俞府门前发生的一场悲喜剧,并没有令韩奕感到一丝的委屈之感。

相反的,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比看到家人团聚更能让感到高兴的吗?

他一直站在俞府外面,直到郎中从宅内出来并且告诉他老妇人并无大碍时,这才放心地离开。

他要重新踏上寻找父亲之路,内心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

“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哪怕是深渊深海,也难阻挡我寻父的脚步。”

就在他打算从滑州渡河,追赶朝廷大军的时候,秦军与突厥军分别在聚城与李家口展开大战。

大将高秘、符彦卿与先锋指挥使孙公霸被突厥兵围于聚城,此前朝中权臣景延广本下令,诸将分地拒守,不得相救,以免为突厥个个击破,他闻听聚城急报,欲观望数日再作计较。

皇帝李重贵后来听说了,大惊失色:“此乃正军,焉能不救?”

虽然诸军皆派往别处,李重贵只好率领自己的亲军前往救援。

聚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守、神武统军端木遇、陈州防御使梁汉璋、怀州刺史薛怀让将兵万人,缘河水陆俱进。

至马家口时,突厥人正在河东筑垒,骑兵散于其外,另有数万人马聚于河西,之间仅有数十艘船渡兵。

李守等率兵攻击,河******骑兵退走,秦军趁热打铁,拔掉突厥未完工的营垒,突厥人乘马赴河溺死者数千,秦军俘斩亦有数千人。

耶律德光痛定思痛,佯称北返,暗设埋兵以待秦军追兵,然而秦军并未追击。

秦军主力在澶州停了下来,关于甲州的消息早已经传至皇帝的面前,但他认为甲州粮多,又多储军械,既然刚击败过突厥人,军心可用,至少可撑半年。

秦军中又有不少人认为,突厥人南寇,只是为了掠夺财物,必不能持久,定会知难而退——这种见解当然也符合以往无数次惯例,只是苦了河北诸州百姓。

但是,耶律德光趁秦国朝廷犹豫,一面用部分兵力监视秦军主力,一边集中数万兵力,亲自率领着对甲州发动了猛烈攻击。

甲州城上,主帅李杰看着蜂拥而来的突厥大军,眉头紧锁。

他已经接到了朝廷的命令,皇帝亲拟圣旨,大意是褒奖他的功绩,让他继续坚守甲州,横亘突厥敌后,与朝廷大军呈前后夹击之势,到时突厥必会无功而返。

朝廷的命令其实也不无道理,但契丹人分别在聚城与李家口,损失重大,耶律德光忍不下这口气,他放弃与秦军主力在澶州作战,而是将甲州晋军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如此一来,甲州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李杰不敢松懈,甲州一万军民即便都将殉难,但城中的兵甲与粮草落入敌手,那无异于壮大敌寇的力量。

他已经做好焚之一炬的准备。

他站在望楼上,注视着城外云集的耀武扬威的突厥军。

万军之中,有一骑驰到了城下,身后一面旗帜,上书斗大的一个“赵”字。

“李使君,念你一片忠诚,我主向来喜欢忠臣,本王会保举你为王。今我大军云集于此,贵上又未派军救援,甲州不过孤城,使君不如开城请降,两家并为一家,从此向北称臣,共享荣华富贵!”来人冲着城楼上高呼。

“报上名来!”

李杰喝问道。

“突厥燕博军节度使、燕王赵寿是也!”来人高傲地回道。

回答他的是几只弩箭,他站着远,弩箭并未足够对他产生威胁,但赵寿慌忙躲闪,弄得灰头灰脸,差点摔下马来。

他远远地骂道:“李杰,你要真不知好歹,他日城破,我主屠此全城,罪责全在于你一人!”

这赵寿投靠突厥多年,对突厥人忠心耿耿,耶律德光许诺要立他为中原皇帝,此人更是卖力效忠突厥。

死在赵氏手下的中原百姓,不可计数。

赵寿威胁之语,令城头守军既愤慨万分,又有些惊惧。

李杰不想给对手动摇己军军心的机会,高声说道:

“位卑不敢忘忧国,今李某为一州主帅,身受浩荡皇恩,更何况,岂能生见我河北百万死难百姓之仇不得以雪?赵贼陷没虏廷,本属不幸,竟率犬羊遗裔,加害父母宗邦,尔乃天下第一厚颜无耻之徒也!赵贼,你若是就此请降,本帅赏你个全尸!”

“骂得好!”身边的刘怀玉大呼道。

赵寿羞惭难当,掉转马头,驰回本阵。

一场恶战,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