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
4056600000022

第22章 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及其在普通教育结构中的反映(5)

①学校的每门学科都“参与”解决整个教育任务。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活动,其中包括在各门学科范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不论其学科方向如何,都必然包含其所有的稳定方面:认识方面、改造方面等等。换句话说,教育的基本成分都混合在一起,包括进它的内容中。

②同时,各门学科在个性经验的不同成分的形成中所作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可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个性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解决专门的教育任务时,例如解决学生的认识发展任务、德育任务、劳动教育任务、交往教育任务、美育和体育任务时,各组学科就出现了好象是极化作用或主要倾向性。当然,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极化作用表现得很微弱。

因此,如果从普通教育内容的各个主要成分方面看这个问题,就可以指出,其中的每个成分都通过双重途径包括到教学过程之中:首先,这些成分包括到具有相应的主要方向的一系列学科之中;其次,这些成分贯穿到整个普通教育当中,在各学科中起教育原则的作用。

(七)关于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稳定个性结构的综述

在论述研究的客体、对象、问题和假设时曾经强调过,普通中等教育的内容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结构,或者换句话说,具有多层次的和多方面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基本方面(或者说是稳定-个性方面)。本章要分析的就是这个方面。它是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的一个方面,其相对独立的成分(我们称之为基本的或稳定-个性成分)是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一些领域,在完成对外部对象的特点来说是稳定的某些类型的活动(认识活动、改造活动等)时,这些领域与个性经验的主要方面相一致。上面已经指出,在普通教育内容中普通教育的基本成分是通过双重途径表现出来的:既通过相对独立的课程,如科学的基础课程、各门美学课程等表现出来;也含蓄地在其他所有学科中表现出来。

上面所进行的研究可能继续往几个方面发展。根据研究成果可以研制关于学科的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论说,研制每种个别基本成分的结构理论。在制定评价学习成绩的标准时也可以利用上述研究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任务,在对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主要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节将对上面所研究的关于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稳定-个性结构,作一个基本总结。同时这种总结仅仅限于最一般的评述,以保证学科的相应科目组成的综合依据,并且从我们所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学的观念,学生的智育“在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才能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智能,用一定数量的系统知识武装儿童和少年,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兴趣和认识需要,使学生具有智力劳动的修养”[74,第88,89页]。很显然,所有的学科都参与解决普通教育的这个任务,因此,智育是联系各学科的主线之一。

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要求用涉及人周围的整个现实的系统知识来武装他们,所以普通教育的这个基本领域应该包括总称为科学基础的所有学科,还包括由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关联预先决定了的其他学科中有关的方面--认识方面。后面两章将详细论证这类学科的组成。本章仅仅指出,从学生的智力发展观点看,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基本成分、所有学科,当然只是以自己的这一方面成为普通教育的组成成分。例如,个性的倾向性,这是人对周围世界的知识中的极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认识活动的必要成分。教育的其他基本成分也是如此,如美育、劳动教育等等。另方面,认识活动本身在教学过程中是教育的所有其他方面的必要环节,因为没有关于世界的知识,教育内容的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能存在。

谈到知识的体系时,就不能不注意到下面这个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关于人的知识总体中缺少两个极重要的方面。第一,实际上缺少心理知识,而从普通人文教育的科学基础的观点来看,没有心理知识,普通人文教育就未必能被认为是足够完整的。第二,在学校教育内容中有关人的知识是很分散的,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没有十分完整地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根据这些意见就可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很严肃的,并且是十分迫切的教育学问题。如果我们考虑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论说中人所占的地位,考虑到完整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更是如此。

形成个性的倾向性,或者说进行道德教育,理所应当地被认为是对人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普通教育的范围内它首先是在学习社会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同时,个性倾向性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形成。个性的其他方面的培养--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和交往教育,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个性的倾向性同时也是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主要分支的成分。

所以,德育也是联系所有学科的主线之一。

谈到个性倾向性的形成问题时,必须强调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在该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美育在学校里首先是通过基础课程,或者是通过一系列学科(文学、歌咏和音乐、造型艺术)体现出来的。同时也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一方面,教育的所有其他基本成分是美育的要素,另一方面美育又渗透进教育的每一种基本成分之中,因此,美育也是联系所有学科的很重要的一条线。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往活动的基础。正因为此,根据普通教育的目的,在普通教育范围内非常重视学习本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学校中则注意学习俄语)和外语。但是绝对不可以把交往简单地归之于语言问题。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交往教育中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基本成分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倾向性教育可以制约交往的道德和思想方面。美育可以开拓交往的广大范围,可以保证掌握独特的交往言语。智育和体育对交往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同样,交往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主要分支的组成成分,因此,也是所有学科之间的一条很重要的联系线。

劳动教育在普通教育范围内,一方面是包括几门学科的劳动综合技术教育的课程,另一方面文是所有其他学科的组成成分。劳动教育和教学的最重要方面是:1)操作程序方面或工艺方面;2)工具使用方面,或者学生的一般技术培训;3)学生的公益劳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劳动教育的所有这些成分都包括在作为特殊学科的劳动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中,也包括在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主要分支当中。

其他基本成分同样也以自己的相应方面纳入劳动教育的体系之中,作为这一体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这里必须特别强调指出在劳动教育范围内对个性倾向性的培养,这就是培养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心甘情愿地为造福社会而劳动。

今天,一般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综合技术教育,由于社会和技术的急剧进步,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其中的某些问题将在后面第五章中,予以比较详细的分析。

体育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包括在普通教育的所有其他基本成分之中,因为第一,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应该促进身体的发展;第二,脱离体力活动,就与脱离生物主动性一样,将不存在任何学习成分。普通教育的其他基本成分--劳动教育和美育、倾向性和交往教育以及智育,都作为组成成分归入体育的系统之中。

由此可见,在个性经验结构与教育内容结构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普通教育内容分成几组学科,根据自己的一般的显性倾向性,与个性经验的各个成分相一致。

智育--科学的基础倾向性教育--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美育--美学科学方面的学科交往教育--语言方面的学科劳动教育--劳动课体育--体育课个性经验的每个方面,自然是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即如上面所指出的,不仅是在按其相应的显性特征划分的一系列学科教学中,而且也是在所有其他学科教学中形成的。因此,教育的上述基本方面也决定了各学科相互联系的主线。

我们现在对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之上述(基础)层次的理论中的另一基本问题作一个总结。我们指出了为什么正是个性经验内容在完成各类稳定的活动(认识)、价值-定向、改造活动等)方面构成了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基本结构。须知,在分析个性结构的过程中已经证明,除了这组个性品质外,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记忆、思维等的发展),以及综合类型的品质(性格、能力等),也都是个性的特征。上面已经指出,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通教育的职能,提出了使个性的所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而在学校教育最高组织水平上的学校教育内容的一般结构,只是由完成稳定类型活动的经验成分构成的。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没有矛盾呢?

这个问题在前面几章中已作过研究,但没有单独分成章节,而是结合在各章节中进行分析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对上述范围内的研究进行一下总结。

可以立即指出,在提出的问题中没有任何矛盾,因为人只能在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而活动是个性的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个性经验和个性的其他方面--心理机制和概括性类型特性--是活动的产物。换句话说,只有让人参与积极的活动,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否则,个性的发展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并非任何活动都能保证使个性的所有方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条件。不用费很大劲就能找到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只要回忆一下人类在使用童工方面的经验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让儿童和少年每天劳动十二--十六小时,并不能导致人的全面发展。上面已经指出,任何活动都具有六个(根据现在的认识)稳定的方面:认识、改造、价值-定向、交往、审美和体育方面。正因如此,所以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的最全面的层次上,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是与活动的这些类型相适应的成分。从发展记忆、思维和其他心理机制的最佳条件的观点看,以及为了形成个性的综合类型的特性,对结构的所有层次--从基础层次一直到为各堂课选择教材、以及对教学-教育过程的形式和方法都提出了教育内容的组织上的要求。上面已经指出,在教育内容结构的基础层次上,这项要求是使所有的基本成分既以明显的形式,又以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形式纳入教育内容的必要条件。

这样,经过研究实际上并未发现某些新的、在普通教育的实践中过去尚未有过、也未研究过的成分。从这个观点看,我们所进行的研究仅仅是对普通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的理论认识和概括,是对过去的研究结果的一种理解。但是,前面所作的分析同时也说明,许多彼此直接有联系的教育理论和普通教育理论的一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立地发展的,至少在教育内容结构问题上是这样。教学论没有充分地利用在教育理论、心理学和哲学中获得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整体观点再次证实了教学与教育统一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学校中,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所有的基本成分,是由个性经验的基本方面所决定的,而最主要的是,这种观点能够揭示把基本成分归入教育内容的机制本身。正是对这些因素从前没有深入理解,所以未能研制出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的基础层次的总的理论。因此,根据这个观点,对个性结构、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和它们的相关性所进行的研究,是关于学科组成的理论和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必要前提和必要基础。我们的研究对于探讨本书中没有深入阐述的普通教育的其他一系列问题来说,也可能是有益的。

但是,研究个性结构问题,正如所设想的那样,不可能揭示与教育的各个方面相适应的各组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组成成分。我们已经看到,从对人的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任务出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现实中的同样一些外部客体。因此,为了按学科实现普通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必须研究周围环境客体的对象系统化,研究科学知识的学科结构,本书的后面两章将研究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