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
4056600000018

第18章 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及其在普通教育结构中的反映(1)

在绪论中已强调过,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乃是普通教育内容中与个性发展中的智力、道德和其他基本方面相适应的那些方面。但是,在绪论中并没有分析这些成分的组成和它们的相互联系,因为还未对一些必要的基本观点作出十分清晰的分析。而现在,当我们对个性结构作了分析并明确了普通教育的目的以后,就有可能研究这些问题了。

现在我们可以、而且也需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这些成分中的任何一种都能作为(在科学实践中确实也是独立深入分析的对象。但是,它并非全都是我们这本书的任务。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我们主要的从上述基本成分的组成以及它们在普通教育内容整个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个角度出发,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从它们的共同特点出发)。

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个性结构的独特的静态方面,它对以后分析普通教育的结构是重要的,但它还不能确保个性结构、其中包括个性经验的结构保持必要的完整性,因为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活动着的、存在着的、正在成为个性的、并且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只有把个性放在动态中进行研究,才能全面地对它进行总的描述。根据绪论中所阐述的非熵系统模式方面的基本观点,个性的动态--第一,指的是活动,第二,指的是发展(在我们的着作中只从个体发生方面来研究发展)。研究个性问题的这种方法对于教育学研究尤其重要,因为,教育学正是研究个性的动态,即研究个性形成和个性发展的问题的,其目的是为从事各类实际活动作好准备。

应该特别强调,发展和活动绝不是孤立的过程。只有在抽象的意义上,才可把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实际上,这是人的机能作用、人的整个活动的统一的现实过程的两个“切面”。只有这样地看待问题,才有可能谈到这些过程的独立性。

在今天,关于活动的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发展得很快,不过,它们显然尚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因而还不足以对个性经验的主要内容成分作出完全统一的结论(如果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的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З.С马尔卡梁写道:“看来,没有一个客体能比人类的活动更复杂、更多方面、更重要。”“人类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文化作用过程,该过程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成分的复杂的等级结合组成的。科学依然面临着一项任务,就是判明这种惊人的结合是如何进行的,实际上,仅仅是到现在,科学才真正地接近了这个问题”[108,第86页]。但同时,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进展到足以有根据地作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首先,对活动进行分析,从机能角度来看待关于人的观念,这是解决关于个性经验的主要结构部分(方面)问题所必要的和必需的条件;第二,在我们这个时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已经可以对个性的机能结构作出具体的结论,并且,这种结论具有高度可靠性,尽管问题的许多方面当然还是存在着争论的。在以下两节(第一和第二节)中,我们先分析活动的概念和它的心理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活动的类型,而这些类型对于活动的对象特点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除了活动之外,人的动态的第二个方面是他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人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是受人的特殊的性质所制约的,即在个体发生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非熵组织。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发展问题,根据总的研究目的,我们划分为下列几个问题:第一,必须涉及人的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统一和相互关系的实质(第三节),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论因素之一。第二,分析活动、发展、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同时涉及到一些术语问题(第四节)。第三,考虑到上面这些因素并在以前对个性结构所作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发展的主要的、稳定的个性成分(第五节)。社会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所研究的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问题。因而,在我们涉及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实际上就转而研究教育学问题了。最后,第四,我们将要分析前面研究过的个性经验成分在普通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反映(第六和第七节)。

(一)活动和它的心理结构

活动这一概念的涵义“是非常不明确的”[60,第3页]。例如,ЗГ.尤金对这个概念分出五种“细微的差别”[198,第65-78页]。鉴于局部的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对“活动”这个概念所作的解释不足以给它下完整的定义,所以我们将采用哲学上对这个概念所作的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是最概括的并且也囊括了那些局部的定义。同时我们着重注意的不是问题的微细方面,而是强调活动现象中的主要方面。

我们这木书中对“活动”这一概念所持的观点,大体上已在前面确定下来了。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强调了活动--人的动态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之一--是人的实际存在的形式。这样,许多基本问题就已经明确。现在只作一些补充说明。

为了搞清这种或那种现象的本质,首先必须把这个现象看作是把它包括在其中的某个层级系统的一部分。在许多作者的着作中都可以找到对人的活动所作的这类分析。М.С.卡甘全面地、令人信服地进行了这种分析。他分析了各种观点,得出一个结论:“人”与“活动”这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是物质与运动这样的相互联系的本体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60,第36-40页]。М.С.卡甘在分析了物质存在的有机形式的各种水平的组织之后,对它们的以下几种存在方式作了对比:生命--能动性,动物--生命活动,人活动。说明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该强调指出,“为了确定处于较高水平上的运动形式(它是处于较低水平上的运动形式的个别现象),必要时采用较低水平的概念(因而是较广义的概念是合理的。例如,我们既可以说人的生命活动,也可以说人的能动性”[60,第40页]。换句话说,就是把活动看作人的高级存在形式。

“个人的活动是一种系统,它包括在社会关系系统之中,在社会关系之外根本不存在人的活动”[99,第82页],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基本上接受М.С.卡甘对“活动”这个概念所持的观点,我们就能明确地说明两点。当然,活动--这首先是人的活动。

З.С.马尔卡梁写道:“我们认为,无论是无限地扩大“活动”这个概念,还是把这个概念限制在人的能动性范围之内,都不能为从方法论上有效地确定这个概念打下基础对‘活动’这个术语作限制性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这至少是因为这样的解释与生物科学的各门学科中已确立的传统会发生明显的矛盾”[108,第79页]。可以认为,生物学中采用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因为在比较低级的组织系统中(现在我们所谈的就是这种系统)好象总是存在着比较高级的组织系统的萌芽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在М.С.卡甘提出的图中,把笼统的人的活动作为各种系统的一系列存在形式的终点未必是合理的,因为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人们组成的各种团体。因而,当活动属于个别人的时候,根据其性质它可以是生物社会性的,而在其他情况下,活动便是社会现象。这是活动的系统结构的不同等级和各种系统的现实存在的各种形式。М.С.卡甘自己也说得很对,“哲学文献中有时会遇到把社会与人混为一谈的情况,我们不能赞同这种作法”[60,第页]。上述有关活动的区别不仅不会消失,相反地会强化起来,因为不存在超脱于社会之外的个人活动,因为个人活动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也因为集体活动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活动。必须指出,上述第二点补充不是针对М.С.卡甘的整个观点(М.С.卡甘不仅把个人活动与许多个人的社会合作活动区分开来,他还强调并且揭示这种区别),而仅仅针对这张描述各种联系的机能作用的几种形式的图表。

关于人的活动这个概念,我们还要指出其他的某些比较重要的方面。

注意到下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无论从个体发生还是从种系发生的意义上说,个别人的活动都是生物社会的活动,而不能把它看成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机械地加在一起的两个过程。它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М.С.卡甘强调指出:“事实上,人的生物生命活动是建造社会文化活动大厦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文化活动吸收了自己的生物基础,不允许它以纯生物的形式起作用。不管生物能动性的各种形式在人的生活的某些情境下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它们总是被赋予人的性质,成为个性的完整的活动中的一定的成分”[60,第41页]。

人的活动的基本机能是维持和发展社会,因为这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活动保证了人赖之存在的那些超自然条件--社会关系、文化和作为生物社会本质的人的本身--的再生产,建立并完善人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60,第48页]。

М.С.卡甘写道:“我们认为,应该把‘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与此相应,把人本身看作行动着的生物,也是合理的由此可见,活动既包括物质实践行为、也包括智力的、精神的行为;也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过程,活动既是手的工作,也在同样程度上是思维的工作,既是人的行为,也同样程度上是认识过程”[60,第5页]。

对于我们此项研究工作来说,人的个别活动的结构具有特殊意义,这当然是指人在活动主体的社会合作的情况下的个别活动。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划分出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主体和客体,З.С.马尔卡梁写道:“为了理解作为系统机能作用的现实过程的活动,首先必须把研究活动的两个性质不同的方面抽象化。

第一,把机制的现实方面抽象化,由于有了这个方面,才促进、规划和实现了行为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把划分出来的各个整体部分中为这些行为主体所努力指向的方面抽象化。例如,当我们致力于解决某项任务(生产的、教育的、管理的任务)时,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行为中要调动各种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语言机制、工具机制等),这些机制为活动提供了根据,为活动指出目标并且是完成活动的手段”[108,第82页]。同时,З.С.马尔卡梁还强调:“从两个方面研究活动现象,明确地区分这两个方面,对于正确提出和解决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有争论的理论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108,第83页]。

值此关键处,让我们考察一下有关人的活动结构问题。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都可以区分为两个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基本方面:

(1)人所完成的、从外部赋予的客观“工艺”细节的各种活动类型。完成这些活动的人,作为家庭的成员,生产集体等等组织中的一页,最后也作为自己国家的公民和整个人类的代表,同时被纳入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2)对上活动类型持稳定不变的活动类型,它们参与在人的不同活动范围内的行动并保证该行动的效果。

我们不打算阐述活动的第一个方面,因为对这一方面的分析属于下一章的任务,下一章将从客体的角度阐述普通教育的内容结构。

同时,在分析活动的第二个方面的过程中,我们将经常注意到,它作为抽象地划分出来的一个方面,如果脱离了第一个方面,实际上就不能存在。所以,在分析过程中,活动的对象将以概括的形式出现。而且,我们暂且先验地采用这些类型,所以在必要的场合下,还将依靠客体方面的众所周知的活动类型。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上面的分析并从机能方面再继续进行分析。

根据前面对个性结构所作的分析,心理机制分为以下几种:感觉机制、记忆机制、思维机制、言语机制、意识运动机制、管理机制。这些机制保证了对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作用的管理以及对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生物联系的机能作用进行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本身就是动态机制。但是,这只是它们的一个方面。由于种系发生的高度发展,它从静态方面稳定住了自然界中已知的最高一级非熵组织,所以人的大脑就获得了在后天掌握管理活动和行为的经验的能力,这种经验是社会所累积起来的,是超越于生物经验的。上面已经指出,这种经验的成分有知识、技能和技巧(第一组成分)、倾向性、认识品质、交往品质和个性的其他品质(第二组成分)。

因而,机能性机制在保证对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构成并保证了作为人的指挥机器的心理的机能作用。

应该指出,反映经验的静态的个性经验各个成分,与各个机能性机制并不完全相符,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的联系。譬如,记忆和思维机制保证象知识这样的经验成分的积累及其机能作用的发挥。以意志和情绪现象、以注意和本能为特征的管理机制,与倾向性有联系。这样,就显示出搞清保证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的那些经验成分的原始途径。但是,不注意活动的心理结构就不可能扩展地从机能方面划分和理解这些成分,因为活动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心理理论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心理学界对此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在Л.С.维果茨基、Л.Я.加里培林、А.Н.列昂节夫和其他作者的着作中都对此问题作了论述。

А.Н.列昂节夫认为,这个论说中的最基本的论点之一是:社会产生于构成它的许许多多个人的活动[99,第83页]。因此,“外部的和内部的活动具有相同的一般构造”[99,第101页]。由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称作内化。这里应当强调指出,不可以简单化地理解这种转化,把它的两个方面解释成相同的。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应性,但是这种相应性可以说是不完全的。

活动理论的第二个基本论点涉及它的对象性:“活动的主要特点,或者有时候说限定性的特点,是它的对象性。其实,活动概念本身已经暗示着含有它的对象的概念(Gegenstand)。‘无对象活动’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时,活动的对象性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使主体的活动服从于自己并改造主体的活动;第二,对象是物体的映象,是物体特性的心理反映的产物,而只有主体的活动才能完成这种反映,不可能有其他途径”[99,第84页]。

因此,活动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思想上的对象。列昂节夫指出,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对象都赋予活动以倾向性。在这个意义上对象表现为实际的动机。“没有无动机的活动,‘无动机的’活动,并不是没有动机的活动,而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将动机隐蔽起来的活动”[99,第102页]。

在所分析的论说中,活动目的一般与动机是不一样的。个别的活动分解为许多动作,这些动作与活动结果的表象是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