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4052700000011

第11章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发展(9)

③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社会矛盾冲突严重,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前面说过,在发达地区,不少乡村干部,为了搞政绩以地生财,率先实现现代化,搞开发区,工业园区,滥占乱占农民的耕地,有些地方为了成片开发,不惜拆农民的老屋,挖农民的祖坟,由此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矛盾有人说这几千万失地无地农民,是一颗不定时的经济炸弹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拮据,债务沉重,只好向农民摊派,政府搞了费改税改革,农民减了负担,中央财政300亿投入,从实际运作看,是不够的,不少地方不久就出现反弹。

在上述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冲突屡有发生,现在民告官的案件日渐增多。2000年农民上访上告的总数第一次超过了城镇。

国土资源部上半年群众反映征地纠纷,占上访总量的73%,其中40%的上访人是诉说征地纠纷问题,其中87%是反映补偿不足,安置不当的问题。国家****局2002年受理土地征用的初信初访共4116件,都是农民反映失地失业的问题。其中浙、苏、闽、鲁、粤五省占41%。农业部的来信来访中2001、2002两年有关土地征用和流转问题的都在50%以上。

(三)原因分析

对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农村工作要作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我们的农村工作成绩巨大,可以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我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而且我们是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解决的。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普遍提高,一部分农民已经富裕起来。这方面的成就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需要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但是另一方面,面对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今后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多亿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求,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需要进行深刻检讨,找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方针和政策。

为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首先必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

现在的这些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可以用一句流行的话说“都是计划经济体制惹的祸,”都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25年的实践表明,不管是地区也好,单位也好,还是个人也好,谁在改革开放中率先成功地突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个地区、那个单位就发展的快,那的个人就富的快。比如深圳,就是由于它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因此才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农村的发展也是这样。1978年到1984年,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经济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从党的“十四大”以后,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农村自1985年以后,这种制度层面的改革基本上就中断了。1985年以后,农村进入第二次改革时期。但实践表明农村的第二次改革没有成功。农村第二次改革究竟应该改什么?是发展乡镇企业,是搞产业化,还是发展小城镇,直到现在也没有个说法。可以说农村的第二次改革就没有改。因为农村的户籍制度没有改,流通制度没有改,土地制度也没有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粮食流通问题、农村信贷体制问题等都保留了下来。而计划经济本身对农民是不利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被斯大林定义为是要给国家作特殊“纳贡”的对象,是为工业化作原始积累的。前苏联一开始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要义务交售余粮。虽然后来是国家定价收购,但粮价一直压得很低,农民被剥夺的很苦。我国一开始学习前苏联,搞计划经济,实行合作化,农民丧失了生产自主经营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做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因此,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转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深化改革的问题。

2.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至今没有改变,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人口被集中在农村,非农业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形成“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对城市人口有利,对农业户口的人是不利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所有制、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个,是城市人口的4倍。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14个不一样。长期实行的结果,就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3.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为什么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严重不利于农民和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的义务教育实行中央领导地方负责。至于地方具体由哪一级来负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据******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现在有些社会团体在搞“希望工程”,这是做好事,应该赞扬,但义务教育不能这样办。有人说这样搞“希望工程”本身就没有希望,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至少由省级财政主要来承担,不能往下推的。靠30元、40元的从社会上募集怎么能解决义务教育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格局是这样,国家卫生经费的分配格局也是这样不利于农民。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是几千个亿,但是85%给城市,只有15%的给农村。现在农村的合作医疗防治体系基本上已经垮掉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缺医少药,有的乡镇连卫生院都卖掉了。这次“非典”爆发,中央命令禁止大学生和民工返乡,是十分英明的。如果“非典”传到农村去,凭农村现有的医疗条件,这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经常说1978年以后经过改革开放许多方面都好了。但事实上有些事情还不如年以前的,比如农村的医疗卫生。人民公社期间,农村还有个合作医疗,还有个卫生站,现在没有了。

4.近几年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革有许多方面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是不成功的近几年农村进入第二次改革,但究竟应该改什么并没有搞清楚。乡镇这一级究竟应该怎样改,乡镇财政应该从哪里来?乡镇这一级究竟应该管些什么,这些都没有搞清楚。我们这些年的改革,有许多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是不成功的,反而加强了计划经济,对农村的发展特别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