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4052600000021

第21章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5)

发展小城镇是80年代初期提出的,冲破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不让农民流动,发展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从这15年的历史看,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要靠大中城市带动的。苏南、珠江三角洲的小城镇发展得很好靠什么?靠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为什么在延安、在甘肃、在鲁西北小城镇就发展不起来或发展慢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大中城市自身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它起不了带动和辐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这样说,目前农业的问题,不在农业本身而在工业上,农村的问题不在农村本身而在城市,发展小城镇的问题不在小城镇本身而在大中城市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的困难是社会既要实现结构的转变,又首先要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机制转变。

当前的农村形势与农村持续发展的前景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他们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时候,也是从农业抓起,从农村取得资金、原材料,把工业发展起来。这样,农村的劳动力和人口占有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就多了,经营规模可以扩大。首先,他们在工业化之后,城市和工业就反哺农业,给农业大量补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给农村输送现代化的生产资料,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使农业和农村也实现现代化。我们自1949年建国已经45年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也42年了,我们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有些工厂的计划经济体制经管不善,效益不好,运转不灵,有1/3亏损,亏损额在数百亿元。至今不但不能反哺农业,还要靠农业支持,靠低价的农产品来维持。其次,国外工业化过程中,同步实现城市化,农村的劳力和人口大量进城。我国特有的历史原因,当农村的资金、农产品进城的时候,劳动力却不许进城。

所以就出现了城市化往往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

另外,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也15年了,至今还没有找到像包产到户那样灵的办法。怎么办呢?农村只能等到大中型企业改好了,城市改好了,再解决现实的问题。8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创造历史,自己寻找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实现小康。

15年来,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不断改革,我们从比较发达的地区取得的经验,可以看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概括起来,发达地区农村富裕起来实现农村现代化,经过了这样4个阶段:

第一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党领导下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一举解决了全国的关键问题,为后来的多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乡镇企业,这是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农民自己集资,自己搞技术,自己购买设备,自己经营,办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现在乡镇企业已有11278万职工,2321万个企业,创造了2.9万亿产值,工业产值2.14万亿元(约占整个工业产值的40%,拥有固定资产6439亿元,流动资金2252亿元,创造利润196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059亿元)。

第三步:建设小城镇。按原来的********,农转非很困难。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要求相对集中,也要有规模经营,所以乡镇企业有一定规模后,必然使小城镇相对集中,现在各地在搞工业小区。此外,由于有了乡镇企业,有了钱,城镇设施逐渐齐备,修了路,通了水电、煤气。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要求过现代生活,同时,镇上有学习交流的场所,有文化娱乐设施,交通也方便,所以纷纷往镇上搬。当然,小城镇的建设反过来又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中央已经决定改革城镇的户口制度,允许农民到镇上落户,务工经商。这个政策一实行,必将推动全国小城镇的更大发展。

第四步:实现城乡一体区域现代化。就一个国家来说,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不可能只有几个大城市带几百个、上千个乡镇。而必然是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从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现在是发展大城市群或叫大城市带,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若干个中等城市为纽带,周围有一批星罗棋布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区域现代化。我们国家将来也是这个趋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在不久的将来,60~70%、80%人口都集中到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剩下的10~20%、30%的人口在农村搞农业,农业可以规模经营,农民也就富了,农业现代化就不再是一纸蓝图了。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的前景是很乐观的。

(1994年第6期《云南社会科学》)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十五届三中全会对乡镇企业做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推动当前国民经济新高潮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继续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农村的各项事业办好。

一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从世界各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一般都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原始积累,大量的农产品工业原料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城,实现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等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再反哺农业、反哺农村,使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

我国社会要实现现代化,也必然要搞工业化、城市化,也必须要有大量农业人口进城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但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必须不断突破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体制性的障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第二,从现代化角度看,我国是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时候,欧洲、美国、日本等现代化国家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业已形成。好处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引用他们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形式,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短处是这些国家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我们纳入到它的体系,而且市场密度已经很大,份额分配已成体系,要挤进去很不容易。

第三,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文化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差别很大,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就拿人多地少来说,我国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的1/3,美国的1/9。

我国至今还有3.5亿个农业劳动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搞农业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化。有关专家估算,即使按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农业生产水平,劳均种20亩地,只要1亿个农业劳动力就够了。只要政策对头,农业产量还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余下的2.5亿个劳动力到哪里去?另外农业现代化,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投入,钱从哪里来?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乡镇企业就是中国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实践小平同志这个指示的精神自力更生办起来的。

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农产品供给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和增加收入的致富门路。但在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刚刚展开,第二、第三产业本身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加上大量知青回城需要安排就业,所以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还不具备接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条件,还有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就难上加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群众和干部,首先利用人民公社时期的社(办)队(办)企业的形式,使之扩大和发展,同时也悄悄地办起了一批个体和私营企业。开始规模都不大,因陋就简,办的多数都是第二、第三产业,生产了很多工业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有鉴于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的这些创造,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做了肯定和支持。“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可为农业生产向广度深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条件”。“现有的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要“促其健康发展。”有鉴于农村个体工商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有关部门做了认真调查,于1984年2月27日******发出了《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就若干政策问题做了界定,指出:“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业是指农村居民从事适合个体经营的工业、手工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运输业、房屋修缮业以及国家允许个体经营的其他行业”。“发展农村个体工商业要有利于小集镇建设”。“允许农村个体工商业户自理口粮到集镇摆摊设店,有条件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也可以开店经营”。“农村个体工商业户一般是一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可以请一两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两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1984年3月中央发了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把个体私人办和联户办的企业,也包括了进来。文件指出乡镇企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以工补农’”,“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这个中央4号文件不仅在理论上把乡镇企业的性质、任务、目标说清楚了,而且还规定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下达以后,乡镇企业就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性约束,但由于乡镇企业符合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所以发展得异常迅速。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只有万个,职工836万人,总产值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26%。在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改革的时候,有些地区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有相当一部分社队企业被分掉或停办了,所以到1983年集体办的社队企业只有134.6万个,不过,这时个体和联办的企业已经很多了。1984年中央4号文件下达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大大加速。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750万个(包括乡办村办,也包括联户办和个体工商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业、私营企业),职工8805万人,总产值4764亿元,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从此,乡镇企业成为农村最主要的支柱产业。1989~1991年,国家对宏观经济实行治理整顿,乡镇企业也关、停、并、转了一批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的发展速度放慢。

1992年以后,在全国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又出现了大发展的高潮,不仅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出现了工业小区和一批三资企业,而且中西部地区也在国家倾斜政策的扶持下,办起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到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2015万个,当年营业收入37953亿元,利税3238亿元,净利润1735亿元。1997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7.7%。所以现在的乡镇企业已经不仅是农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全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地表现出来。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已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农副产品到加工,从轻工业品生产到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致各种服务性行业,都有乡镇企业的参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1997年全国工业品生产中,由乡镇企业生产的服装占70%,食品饮料占43%,原煤占46.7%,水泥占41.5%,机制纸占63%,机械占26%,电子及通讯设备占17%。1997年乡镇企业中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接近50%。1997年由乡镇企业提供的出口商品交货值6008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实际上,现在的乡镇企业已形成了城市工业以外的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是我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通过乡镇企业,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农村工业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小平同志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讲的是很深刻的。

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开阔了就业门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增加很多,劳动力也增加很多,1987年,农村劳动力30638万人,1997年达到万人,增加62%。因为有了乡镇企业,这净增的18755万个劳动力中的55%都被乡镇企业吸纳了。否则,劳多地少的矛盾,将会很突出。特别是在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不仅吸纳了本地农业剩余劳力,而且不够,还招收了许多外省区的劳动力。1978年乡镇企业职工总数为282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9.2%,1997年达到13050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6.4%。农民在乡镇企业里就业,也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