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4052600000002

第2章 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1)

我国农村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农业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第二步改革进行得并不顺利。目前,农村面临三个方面的大问题。

一农业问题经过农村第一步改革,我国农村连续6年增产,1984年我国农业达到了高峰,粮、棉的绝对产量都为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1985年粮食大减产后,经过努力,粮、棉等主要农产品虽略有回升,但1988年的粮棉仍难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可是这4年人口增加了5600多万,城乡的消费水平又提高了,所以,1984年已略有剩余的粮食、棉花现在又紧张了,1987年我国又不得不恢复了粮食进口。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坚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克服农业已经徘徊4年的局面,转到能够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轨道上来;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业上新的台阶(2000年达到1万亿斤粮食等目标)和今后全国实现小康而准备好农业发展的条件。

1985年粮食大减产以后,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关于农业问题发生了新的争论:一种意见是要承认农业已经出现徘徊的事实,分析徘徊的原因,制订新的政策,使农业稳定发展。另一种意见则讳言农业面临严峻的形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字来粉饰事实。《************》1988年5月有篇文章说,农业发展是正常的,根据是1986、1987年农业产值仍增长3.4%、4.2%。

这个农业总产值中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的产值。这几年,林业、牧业、副业、渔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副业中包括村以下的工业,这些年增长幅度很大,而粮棉为主的种植业,却是下降的,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绝对量是下降的。我们讲的农业是指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部分。农村经济现在有4个指标:

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1978年农村总产值2037亿元,1987年达到943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1987年比1978年增长2.3倍,平均每年增长14.2%。

农业总产值,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1978年农业总产值1801亿元,1987年为3185亿元,比1978年增长76.8%,平均每年增长6.5%。

农作物种植业产值,1978年为1327亿元,1987年为2049亿元,比1978年增长54.4%,平均每年增长4.9%。

粮食总产量,1978年为6095亿斤,1987年为8038亿斤,比1978年增长31.8%,平均每年增长3.1%。

从这些数字看,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很好的,大农业发展也还可以,但种植业则徘徊不前,粮食则更紧张了。

农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一方面人口增加,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向农业提出了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需要;另一方面农业自身的供给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了。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8146亿斤,人均占有729斤,当年消费7900亿斤,还略有剩余。1985~1987年连续3年粮食生产没有完成国家计划,年8038亿斤,人均只有748斤。这几年粮食消费每年增加亿~200亿斤,总产已不能满足需求了,只能靠挖库存和进口来弥补。1984年我国生产棉花12516万担,当年全国有纱锭万锭,由于开工不足和掺用化纤,全年只消费棉花7000万~8000万担。近几年全国纺纱业发展极快,1987年已超过2800万锭,加上出口和絮棉,年需用棉超过1亿担以上,1987年只生产8160万担,近两年全靠挖库存弥补,至1988年棉花库存挖得差不多了。

农业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恶化。一是耕地逐年减少,1981~1985年每年平均减少700多万亩,1986年减少900多万亩,1987年有关方面统计只减少299万亩,实际减少800多万亩。1987年人均耕地只有1.5亩了,全国有9个省人均耕地不到1亩。二是土壤肥力减退,有机质含量减少。黑龙江省是我国着名的黑土带,有机质含量是7~8%,由于森林过伐等原因,现在已降到5~6%,关内大部分地区的有机质含量只有1~2%。1976年全国绿肥面积有1.5亿亩。1987年只有6218万亩,减少了60%,平均每年减少绿肥722万亩,这也是有机质含量减少的一个原因。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效灌溉面积一年年在减少。1980年以后就没有修建大的水库,已有的大型水利设施日益老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六·五”计划以前我国每年新增800万~1000万亩灌溉面积,1980年以后不仅没有新增,反而是年年减少。统计资料说1986年比1980年减少1000多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实际还远远不止此数。全国现在约有3亿亩农田因缺水而长年受旱。四是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原有的农机具普遍老化、不配套,全国机耕面积1986年比1980年减少6800万亩,减少11.1%。使耕作普遍变浅导致病虫害增多和农作物不能很好生长。五是农业的生态环境变坏,由于乱砍滥伐,伐育失调,全国森林面积减少1亿多亩,黑龙江40个林业局,已有个局无林可伐,还有22个局只能再伐10年。以大小兴安岭为主体的东北林区正在缩小,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50%,下降到目前的13%。我国两个热带林区正在消失,西双版纳林区已由总面积的60%降到30%;海南岛森林由占地35%,下降到7%。这国草原每年退化2000万亩,近30年来,累积退化约10亿亩,占可利用草场的1/3,而且这种退化速度还在加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正在扩大,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是16亿吨,近几年由于长江上游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入黄海的泥沙约为5亿吨,约为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三条大河输沙总量的总和。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土地沙漠化,内蒙古新增加沙漠1.1亿亩,南方一些省份如江西也出现了大片沙漠化的土地,目前全国沙漠已占国土面积的15.5%,沙漠化的土地每年以1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

农业形势的严峻还表现在农用工业萎缩与倒退。农业要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1980年以后,国家大量减少农用工业投资,加上这些工业本身没有适应农村改革后的生产形势和进口农药的冲击,不少农机厂改产转行,农药厂倒闭,198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年产只有3.17万台,化学农药的产量只有16.1万吨,比1965年生产19.3万吨的水平还低,致使农药奇缺,许多能治的病虫害无药可治。1978年供应农村柴油837万吨,1987年只有846万吨,农用柴油1979年每马力占有100公斤,1987年只有40公斤。近几年的化肥、农药、薄膜、柴油严重供不应求。

农业形势的严峻还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不佳。近几年,国家一再强调要支援农业,为农民服务;但在商品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一些行业和部门却想从农民身上赚钱,而不是为农民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和二号文件常常矛盾。国家把平价化肥、柴油拨下去了,经过若干环节,平价的变成议价、高价的了。

年的化肥、农药、薄膜上涨是100%以上。这些物资本来不足,市场上买不到,但库存量却很大,这就是有部门有人在捣鬼,奇货可居,待高价而沽,这既损害农民利益,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农业生产,误了农时,减产是必然的。

农业形势的严峻最主要方面是农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近几年受到挫伤,农业生产没有活力。农民不爱种田,特别是不爱种粮食。我们的耕地本来就不够,但目前在一部分地区有抛荒撂荒的。本来可以种两熟的,现在只种一熟,近几年的复种指数是下降的,本来可以套种间种增产的,农民为了省出时间去挣钱,也不间种套种了。利用人畜粪尿积攒有机肥,广种绿肥,用地养地,精耕细作历来是中国农民的优良传统,现在城镇的人粪尿农民不用了,绿肥也少种不种了。农民现在有1400亿元的存款,手头还有几百亿现金,每年用在住房建设上有400亿~500亿元,但就是不往农田基本建设上投,现在相当多农民种的是应付田,不求增产卖粮,但求有自己的口粮。“种田为口粮,花钱靠买卖”。相当多的农民的指望已不在农业上,农业怎么还能搞得上去?有人说:“包产到户的潜力已经挖尽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了,这一套不行了。”有的同志还有点后悔“当初没有顶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原来在公社体制下的中国农民是一个解放,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从中得到了生产、经营、交换、分配的自主权,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激发了8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年来农业生产上了新的台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集市繁荣扩大,都是农民努力奋发,迫切要求致富、要求改革、要求改变面貌的表现,广大农民这种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方兴未艾,怎么说包产到户的潜力已经挖尽了呢?问题是1985年以来,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低了,农用工业和其他工业的价格猛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扩大了,农民种田的成本高,产出少,农民种田特别是种粮食效益太低,种田不上算,种粮得不到应有的利益。但现在农民务工经商的积极性却是很高的。我们笼统地讲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了是不对的,而农民的农业积极性特别是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下降则是事实,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农业已经徘徊4年了,这是农业目前最大的问题。

二农民问题

10年来,8亿农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还正在发生着更大的变化。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新认识农民,要制定适合于已经起了深刻变化的8亿农民的政策。

第一,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已经不再是人民公社的社员,而是重新成了土地的主人,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现在的农民已经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可以支配土地、劳力、资金和自有生产资料,去从事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种行业,可以自主生产、自主交换、自主分配和消费。全国20168万农户,实际成了2亿多个小小企业。要说变化,这是最本质的变化,农村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此****出来。农民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就会与市场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就会加速农村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适应价值规律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产业,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对农民这个本质变化,我们有些同志认识不足,估计不足,常常还用老的行政办法去领导,结果常常引起决策的失误。

这几年出现了粮食大战、棉花大战、生猪大战,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我们许多同志把握不住自己管了多年的行业和商品,因而感到迷惘,不知所措。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和没有适应农民引起的这个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首先就要按照价值规律领导农业,要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这是我们今后农村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第二,我国农民这个群体的职业结构已经变化了。解放初期,我国农村人口中,贫雇农占70%,中农占25%,地主富农占5%左右,经过土改,农民分得了土地,成为商品生产者,到1956年绝大部分农民都成了高级合作社的社员,不久又都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虽然在名义上社员仍保留原来的阶级成分,在公社都严格执行着阶级政策,但实际上,吃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大锅饭,社员之间的差别已逐渐拉平了,只有地区之间、队与队之间的差别。

农村实行开放改革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10年来农民在职业上已经分化了。1987年按统计表讲,我国有农业人口85713万人,实际上这只是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在这不吃国家商品粮的85713万农民中,有8776万乡镇企业的干部和工人,他们已经从事工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生产劳动,并从中取得大部分或全部收入;还有万个个体户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全国还有400多万民办教员,从事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全国有300万农村妇女在城市当保姆;有100多万农村医护和卫生人员;有100多万人在县乡两级政府和各种机关当合同工或提任干部工作。有的农民身份的人还承包国营企业,当了国营企业的厂长。有近10800万个(大约为7000万户,占总农户的35%)农村劳动力已经从事或已经多年从事非农产业并从该产业中取得大部乃至全部收入。他们有的已经离开农村,在城市中生活,大部分是在乡镇和集镇的乡镇企业里工作。当然,这些人员国家认定的身份还是农民,是农业户口,而且绝大多数还保有着农村的责任田和农村住宅。

因此,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把这部分人口同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区别开来,这样就会产生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这种笼统地简单地区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的方法是很不利的。

第三,8亿农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了。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农民人均消费粮食496斤,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是元;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55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10%,1987年农民人均消费粮食508斤,平均每人年生活消费支出为398.29元,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增加11%。

就全国范围而言,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有8.24%约7100万农民仍在过着相当艰难的日子。

另外,农村改革以来,在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下,农村涌现了一批“万元户”,近几年又有十几万元户、百万元户、几百万元户出现。这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他们对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成了赶超的目标。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认识,有一个正确的政策。其一,这些先富起来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