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4052600000019

第19章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3)

三加快城市发展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打开城门,接纳数千万农民进城,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这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实行之后,必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将会引起城乡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涉及方方面面,产生广泛的影响。打开城门之前和打开之后,都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好。

第一,要换脑筋,确立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农业;城市——居民;农村——农民的二元社会结构;而且城乡分隔管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城乡分别管理,各自发展的框架,5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定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具体政策。有人还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实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现在已是矛盾重重,问题丛生,怎么稳得住?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城乡分治,城乡分成两个市场是不行的。城乡必须融合,要城乡一体,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要实现现代化,总不能老保持目前城乡二比八的人口格局。现在城乡差别已经很大了,再发展下去,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有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提法,城市不发展,没有城市现代化的带动,农村实现不了现代化。现在的乡(镇)、村、队、户的组织结构不变,9亿农民耕种15亿亩土地的格局不变,农村实现不了现代化,农民连小康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达到。

最终解决农村的问题,要靠城镇的发展,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转到第二、第三产业,进入了城镇,成了城镇的新居民,交出了原来承包的耕地,农业才能比较普遍地实行规模经营,使用现代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所以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深化改革的方向,是要在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改变9亿农民搞农业的格局,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中的进程,创造各种形式,引导、帮助农民移居城镇,成为城镇的新居民,改变目前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二,要充分认识城市在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纠正“恐城症”。城市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关键和枢纽的作用,城市领导农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发展水平,是衡量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现代经济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这是所有小农经济国家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现在要打开城门,让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进城,成为非农居民。我们有些同志还有种种顾虑,他们顾虑农村出来这么多劳动力,农业还能稳定持续发展吗?实践证明,我们农村的劳动力实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在太多了。50年代初,我国农村有2.8亿个劳动力,耕种16亿亩地,劳均耕种5.7亩。现在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耕地只有14.5亿亩。劳均耕种3.6亩地。即使按50年代的劳均耕地水平,也只要有2.5亿个劳动力就够了。何况这些年我们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现在仅农业机械就有3亿千瓦。所以有关专家测定,目前,从农村分别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区别地调出2亿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也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有的同志还顾虑:万一再出现像1960年的经济困难怎么办?那次经济困难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了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只要我们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困难。有的同志顾虑:现在2亿多非农人口,财政负担已经很重了,再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国家背得起吗?原来对非农户口的各种补贴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是不合理的。现在正在进行价格等一系列改革,财政负担正在减轻,以至最后将卸掉这个包袱。新进城的居民可以采用新的办法,不用国家负担,现在有些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居民不仅不会造成财政负担,而且增加了税源,成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

1949年建国以来的相当一个时期,有些同志用小生产的眼光看待城市,认为城市是纯消耗的,所以曾经有过要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提法。还有的同志认为城市是传播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城市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堡垒,是剥削农村的据点。而把农业人口长期分散凝固在农村,看成是社会稳定的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种表现。实践证明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小农经济占多数的国家是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摇篮,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这是历史规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也要经历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建设好现有的1万多个镇,并且还要新建一大批新的城市和集镇,使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城镇里,这是我们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第三,全面规划,确定好城市发展的新方针。******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提出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础上,再用30年到年时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设计。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对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经济等方面的目标已经在做设计和规划,其实同时也应该研究和规划那时的社会结构和城乡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要规划好到21世纪中叶,我国约15亿人口将怎样分布,城乡结构,中西部格局将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大课题,应该预为之谋。这10多年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但是城乡结构变化不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17245万人,占总人口17.9%,乡村总人口79014万人,占82.1%;1991年全国城镇总人口30543万人,占全国人口26.4%,乡村总人口85280万人,占73.6%。1978年全国非农业人口152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5.8%,农业人口81029万人,占84.25;年全国非农业人口24693万人,占21.3%,农业人口91130万人,占78.7%。总的是,仍基本维持2∶8的城乡格局。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引出了种种矛盾,这可以说是一个教训。

在实现第二个翻番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并且规划好城市、乡镇的合理布局,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在学术界关于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战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主张以发展大城市为主;一种主张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一种主张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这三种观点,都各有论据,言之成理。我以前也是主张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

农村的发展道路,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第三步建设小城镇。这比较顺当,顺理成章。开始的时候,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对于冲破城乡壁垒,支持农村兴办乡镇企业有积极意义。但这只能是过渡性的。如果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真的长期实行下去,假定乡镇企业长期发展,有50%的农民进厂了,实现了小城镇化。那么这还只是一个准二元社会结构,有人称此为三元社会结构,结果将是20%人口在城市里,50%在小城镇,农村还有30%。这只能是假设,是理想。实践并不会这样发展。首先,前面说过乡镇企业发展本身,要靠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离开大中城市在技术、信息、设备、供销、市场流通等等方面的支撑,乡镇企业发展不起来,即使办起来了,也成不了气候。其次,小城镇本身,离开了大中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也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我赞成这样一种主张,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改变以农为本的战略,一定要改变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实现区域现代化。

所谓区域现代化,是指在一个由自然资源、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地区内,由某个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中介,与地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形成网络,辐射、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上这类区域现代化的实例已经很多。我国的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广州、深圳、珠海地区,沈阳、大连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地区,福州、泉州、厦门地区等等都在逐步成为我国第一批实现区域现代化的地区。

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就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逐个进行科学的规划,引导区域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事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各个经济区域正在逐步形成,有关部门更应该抓紧时间做好规划,指导实践,避免发展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近看到上海郊区农村的一个材料,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和规划的必要性。

1980年上海郊区农村10个县共545万人,农业人口万,占87.9%。农村劳动力282万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万个,占67%。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亿元,其中农业亿元,占37%,乡镇企业收入占63%。1992年郊区总人口万,农业人口445.8万,占83%。农村劳动力243万个,从事农业劳动力73万个,占30%。199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3亿元,其中农业62亿元,是占9.7%。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郊区农村实际已经工业化。但农业人口仍占83%,而且仍然非常分散地居住在原来的自然村落里,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尤其是不能满足大量已成为乡镇企业职工的农民的要求。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0年,上海郊区农村有110多万农户造了新房,建房总面积为1265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从17平方米提高到37平方米,90%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分散在原来的自然村里。

按最低标准每平方米造价200元计,这11年农民建房投入总计为250亿元。(现在上海郊区乡镇村队的全部集体固定资产原值也只200亿元)这些住房都是砖木和钢筋水泥结构,至少可用30~40年,可是近几年上海郊区出现的新现象是,已经有的农民要求移居到镇上,到镇上购买商品房成为农村的热点,仅嘉定县马陆镇已有800户农民在镇上买了商品房。各镇新建的商品房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农民辛劳多年,造的新房,住不几年,就弃之不用,这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极大的浪费。

从上海郊区这个实例,我们已经看到,目前的城乡结构,乡、村、队、户的管理格局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及早地制定城市发展的新方针,制定区域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已是迫切需要,这对整个国家有利,对区域发展有利,特别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有利。

第四,创造多种形式,逐步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

目前仍在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当今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在实行,同现代化事业矛盾重重。这套户籍管理制度是在50年代以来数十年间逐渐形成的。已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历史上形成的东西,要通过相应的历史过程解决。农产品统购统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制度的改革,我们用了8年时间,到今年粮食放开,已基本解决了,这为我们改革户籍制度准备了条件和经验。

农民已经创造了很多种进城就业形式,为改革户籍政策打开了道路。

一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一些劳动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本市本镇的劳力不愿意就业,于是就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来,如建筑业、环卫业、饮食、旅店服务业等等,如北京的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就约有40万人,在旅店、饮食店服务的工人近10万人,保姆3万~4万人,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在北京居住劳动了近10年的。

二是有自筹资金,自建或租赁房屋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有的已形成了自发的组织和社区,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安徽村、新疆村等等。据测算,仅北京的浙江村就有11万~12万人(主要是温州地区、乐清、永嘉等地的农民)。

三是已有大量农民自带资金,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开店办厂,创办第二、第三产业,有的还雇佣相当数量的学徒和帮工。

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发达地区繁荣起来的小城镇这部分人已成为很大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全国估计有500万人以上。

四是沿海诸省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农民自筹资金自建农民城的。浙江省温州龙港镇是一个典型,现在已发展成13万人口,亿产值的小城市,主要是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建起来的。

类似农民自建的城镇还很多,更多的是依托原有的集镇,建起了农民一条街等形式。

五是农民用土地换户口。深圳市政府适应经济开发的需要,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做出了对市区农业人口全部实行农转非的决定,现在已经把特区边界线以内的农民户口都转为居民户口。

成立了居委会。土地则转为由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利用。

六是有的城镇由政府部门建设了大批商品房出售,购买商品房者可以转入户口。一般是买间单元房转一个户口,如买三间一单元的可转三个户口,取得永久居住权。当地政府部门可从出售房屋中得到一笔可观的资金,另外,实际也招进了一批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

七是农民通过买户口进城,1992年达到了高峰,估计全年约有近300万农民转为居民,后来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了,而实际是禁而未止。对此,各方面褒贬不一,议论至今纷纭。

农民通过种种形式进到镇里、市里,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农民群众的一种创造。但这些千万计已进城的农民,并未取得现行体制的合法的承认,他们的心还悬着,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诸如计划生育失控,子女入托入学困难,犯罪问题增多,社会治安不好等等,这表明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群众的实践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现在的问题是要着手研究改革户籍管理体制的目标、阶段和具体实施的步骤。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数以亿计的农民要求进城,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应该说,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这个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应该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引导城市化的进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