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4050600000029

第29章 佛教名山(3)

在寺中的菊竹花圃,立******于1941年11月14日撰写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后院为菊林院,原为清康熙年间元玉僧居所,正房与摩松楼相接,额题“菊林旧隐”。徐宗干书元玉僧偈语“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为联,舒同书联“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冯玉祥1932年至1935年两次来泰山均居此,现寺内收藏他写的“丘八诗”碑48块。院中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傅共植“师弟松”一株。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岱至此,见松襄袅婷婷、冠大如棚.叹为现止,遂题“一品大夫”,刻石立于松下。

六朝松已有1600余年,是泰山著名景观之一。今天的六朝松依然是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宛如巨大的华盖,碣刻“六朝遗植”。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西侧筑亭,每逢皓月当空,松下银辉万点,如同筛月,清人傅家宝题匾额“筛月亭”。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央,皆出磬之清音,故名五音石。

海内名刹灵岩寺

灵岩寺,坐落在长清县万德境内。到宋时,已负有“四绝之中处最先”(山东的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寺为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之说。

灵岩寺历史悠久,已有1600多个春秋。前秦苻坚永兴中(357)“竺僧朗公居于此,始建精舍数十区”。据载:“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琨瑞山降锡焉,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到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遭灭佛之劫,寺院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法定禅师又重建寺院。先在方山之阴建了一座神宝寺,后又迁至方山之阳、甘露泉西面,始名灵岩寺。因此,法定被誉为“开山第一祖”。到了唐代贞观时(627~649)高僧慧崇又迁建于甘露泉西南山麓。宋景祜年间(1034~1038)球环长老更拓广之,重建五花殿。嘉祐元年(1056)重修千佛殿,扩大了寺院,殿阀廊庑,宏伟壮观。明宪宗成化四年,改敕赐崇善禅寺,到明世宗嘉靖间仍沿用灵岩寺至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苏轼等,均到过此寺。

五花殿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名曰摩顶松。据记载,此树高有3丈,粗5抱。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前,手摩此树而得名。为什么柏树称松呢?“柏”与“悲”谐音.过去古人忌讳“悲”字,故将“柏”称为“松”。后来有人在此树侧栽了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摩顶松护以石栏,台基东西有“珠树莲台”、“名山胜水”两石刻,为明代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鹏所书。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是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据记载,此殿是唐代高僧慧崇创建.宋代扩修,现存为明嘉靖年间重建。殿内正中置长方形须弥座,上有大佛3躯,中间是宋代用藤胎髹漆塑造的毗卢遮那佛3躯,东为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用5000斤铜铸造的卢舍那佛,西为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铸造的弥陀佛。周壁上下各有数量庞多高约0.3米的小木佛,敝称千佛殿。最为引人人胜,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称道的,莫过于殿内置四壁台座上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台座高0.8米,皆坐像。像高1.1米至1.2米,塑造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身体比例匀称,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这些如真人大小的泥塑,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观其动态,或端拱,或柱杖,或合掌,或跌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怒目,有的老诚低眉,有的在苦思冥想;有的在据理力争,无不细致人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一尊泥塑,宛如一个活人。这样的艺术杰作,完全是现实生活的提炼,绝不是凭空想像。梁启超游览至此曾赞其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老人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高耸在千佛殿西侧的辟支塔,成为灵岩寺的重要标志。此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8)。宋淳化五年(994)重建,于嘉祐二年(1057)建成,历时6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高54米,是8角9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可循级而上。古朴的门窗,装饰精致的假窗格眼,华丽的斗拱,富有变化的塔檐,显得古色占香,庄严肃穆。特别是砖制覆钵上,以相轮、宝盖、圆光、仰月组成的塔刹,配以承拽铁链的8个金刚,更显得玲珑奇巧。整个塔既精细又壮观,雄伟耸立。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海拔1290米,为五岳独秀。衡山方圆800里,共72峰,主峰为祝融蜂。衡山为先秦“四岳之一”,但是直到隋文帝杨坚时期,才正式确立其南岳的地位。衡山最美的还是和黄山齐名的云海。衡山的佛教始于东晋咸和年间,这一时期衡山有了云龙寺(后改称****禅寺)及重理寺(后改称会善寺)两座寺庙。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南岳活动起来。享有盛誉的南岳十八高僧,便陆续出现于各个名刹古寺之中。特别是慧思禅师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到南岳后,取得了陈政权的支持,在佛道两教的斗争中,佛教一步一步地取得了胜利。于是慧思积极开展活动,佛教的传教事业,一时兴盛起来。自唐中叶以后,佛教在南岳几乎取得了压倒优势,一些道观电逐步改为佛寺,道教势力从此在衡山衰微了。衡山还是佛家许多宗派的发源地。

福严寺

福严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元年(567),当时为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所建的大般若寺。唐玄宗时,南禅七祖怀让曾在此修行,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今名。明清均重修或重建,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寺庙依山而建,殿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山门横额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对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慧思在主持大般若寺时,声誉在南岳大振,并且传到了国外。陈宣帝太建五年(573),朝鲜的玄光和尚到南岳来,拜慧思为师,慧思亲授《法华经》,玄光回国后广为传播。因此在东方文化交流史上,慧思功不可没。

磨镜台位于福严寺左上方,在此地留下了一桩著名的禅宗公案。从禅宗北宗来到衡山的马祖道一和尚,沿袭北宗禅法,自认为打坐便能成佛,于是便在此打坐。怀让听说后,就在道一打坐之地磨砖三天。道一见此情景,便问怀让在做什么。怀让答:磨砖做镜子。道一说: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又说:既然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同样道理,打坐也不能成佛。怀让接着又问道一:牛拉车,为让车跑的快,是打牛,还是打车?道一答:当然是打牛了。怀让又问道一:修行是注重心还是注重形式?道一答:是注重心。怀让说:既然是注重心,那你为什么还天天在这里打坐呢?听了此言,道一开悟了,并从此侍奉怀让达十年。磨镜台上有“祖源”二字,怀让大师的墓也在此地。墓铭为唐时宰相裴修所书。现磨镜台已成为衡山著名的景点。

八祖道场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南,素有“天下法源”之称,是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为六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海印禅师所建。到了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年,禅宗八祖希迁来到南岳,见这里林深草茂,景色绝佳,遂开辟为道场,并在此创立了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该寺由于有石状如台,所以叫做“南台寺”。希迁就号为“石头和尚”,传说石头和尚圆寂后留下了千年不坏的肉身舍利。石头希迁著有《草庵歌参同契》,在此宣传“顿悟”之说,南宗在南岳的势力,又得到了发展。南台寺后来年久失修,全部倒废。清德宗光绪时(1875~1908)僧淡云、妙见师徒,募捐重修,陆续兴建佛殿、关帝殿、禅堂、斋堂等,寺貌焕然一新。

寺旁有一座近年由南岳区政府和南岳佛教协会共同修建的一座金刚舍利塔。塔内供奉着两颗在离此不远的上封寺一井内宝塔中所发现的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

祝圣寺

祝圣寺,在南岳庙的东南侧,是南岳规模最宏伟的寺庙,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过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富祭祀舜帝。到唐代始建为寺,初名弥陀台。后来又改称般舟道场、报国寺等等。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视。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行宫,后来皇帝没有来,于是又改名祝圣寺。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即说法堂)、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以及禅室、斋堂、寮房等。这些建筑,光彩华丽,甚为壮观。寺后有柳宗元撰书的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般州和尚碑、元和五年(810)弥勒和尚碑等古迹。寺后还有一片树林,翠柏撩云,松涛滚滚。夏日至此,格外凉爽宜人。寺中还收藏了清康熙帝所颁布的龙藏7838卷及《中华大藏经》、《大正藏》等佛教经典十余万卷。该寺山门为三个半圆形的牌坊,象征着佛教三解脱,即:空门、无相、无作。 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罗汉像。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寺内有个心月和尚,擅长石刻。他从江苏天宁寺得来版本,连续三年刻成。这些罗汉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或双膝盘坐,或坦胸露腹,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首沉思,无不忘情物外,意境天然。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海拔2017米,为五岳独奇。在恒山曾发现贝壳,说明此地原为海洋。后随地壳上升和造山运动才形成此山。恒山的佛教始于北魏,道武帝主峰西侧修建了大云寺。恒山古有十八古刹圣景,现尚存朝殿等建筑,但恒山一直是佛、道两教共生。恒山佛教目前仅存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悬空寺。

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至金代规模完整,目前寺庙建筑基本为明清时代的。寺之建筑皆为木制,高40米,由40问殿宇组成,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一悬空楼飞楼。寺院虽离地悬空,但仍不失传统寺院之布局,只不过是因势而建,将平地寺院的布局立体化了。寺院以西为正.大门南向。顺石径上攀,一进寺门,穿过暗廓,便踏进了一处长不及10米、宽不过3米的长方形寺院。背崖处,是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殿。下层是和尚食宿的禅房和念经的佛堂,上层是寺之主殿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寺院南北两端巧妙的各配有一座钟鼓楼,悬空突出,相互对称,内置旋梯为上下通道。底层向外一面皆砌砖壁,启月宫式圆窗;两相对称,形制颇为美观。在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的脊顶,各筑配殿四间,高倚于岩龛,分别为: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和千手观音殿。立体地完成了一座完整的寺院布局。

悬空寺以“奇”、“悬”、“巧”三特点著称。整座建筑悬挂在石门各古栈道对面的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上,面对北岳主蜂,背倚千仞绝壁,楼阁玲珑壮丽,结构惊险奇巧。从各底部观看,如断崖飞虹;隔峡谷遥望似壁间嵌雕,凌云危挂,傍崖飞栖,整座建筑巧妙地依岩就势分成三组鼎足而立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