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4050600000015

第15章 辽、金、西夏佛教(1)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南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也在尊孔读儒的同时,信奉佛教。统治者组织造像刻经、施田建寺,佛教繁盛一时。有些流传下来,成为珍贵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释而废的王国——辽代佛教辽代佛教概述

辽代佛教是指907年至1125年间活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契丹族耶律王朝的佛教。契丹族信仰佛教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据载,唐天复二年(902)辽太祖在龙华州(今内蒙翁牛特旗以西)创立开教寺,是为佛教传入辽地的开始。辽天显二年(927),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把当地僧人约50人左右迁到了都城西楼(后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自治区林东),特意为他们建造了天雄寺安置他们。自此宫廷贵族经常入寺进行佛教活动,佛教在契丹民族内逐渐流行起来。此后辽代诸帝对佛教多有保护与扶持,辽圣宗统和四年(986)为庆祝对宋作战的胜利,于7月诏令“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其后又拨款支持房山云居寺续刻石经,增建寺庙,施舍给寺庙土地和民户。辽兴宗时,佛教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兴宗本人受戒皈依,对僧人多有礼遇,或委以高官,或施以财宝,宠幸有加,据史料记载,僧人当时在朝中任职者多达20余人。辽道宗精通梵文,在佛教理论上很有造诣,尤其对《华严经》很有研究,政事之余,经常说法讲经。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下,完成了契丹藏及房山石经的《涅槃经》、《华严经》、《般若经》、《宝积经》四大部的刻经工作,对于佛教经典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帝王的推动下,辽代佛教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上,佛教寺庙拥有大量财富,如由圣宗次女秦越长公主捐私宅而建的大吴天寺拥有良田百顷,民户百家。兰陵郡夫人萧氏一次施给中京(今内蒙大名城)静安寺土地3000顷谷1万石、钱2000贯、民户50家、牛50头、马40匹。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寺院多数都有广大的良田和为数不少的民户。这些民户原本都把他们应向国家交纳税金的一半直接交给他们的领主,在他们被施给寺庙后,这些税金都由寺院接纳,大大增加了寺院的收入。在民间,辽代盛行“千人邑社”的民间团体。这是佛教信徒结成的一种大规模团体组织,主要协助寺庙举办各种佛教活动,首领由寺内德高望重的长老兼任,下设都维那、维那以及邑妊、邑证、邑路等职。参与的主要活动有刻经、修葺寺院、建造塔园。通过民间佛教团体的介入,佛教寺院有了更充实的群众基础和经济保障,同时也扩大了佛教在民间的流传,就连很多民俗中都渗入了佛教色彩,如妇女喜欢用黄粉擦面,称为佛装;为孩子取名常以三宝奴、观音奴、文殊奴、药师奴等作小名。辽代佛教信仰的盛行,加上国家对僧人出家没有明确限制,造成僧人数蹙的迅速膨胀,这从辽大康四年(1078)一次饭僧人数达36万中可见一斑。僧尼数量过于庞大对辽代的经济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甚至有“辽以释废”之说。

在辽代佛教诸宗派中,以华严宗和密宗最为发达,其次为净土、律学、唯识等宗派。辽西京大同府所辖的五台山,是历代华严学的中心,对辽代华严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重要人物有鲜演(?~1118),俗姓李,怀州(今内蒙巴林右旗)人。出家后游历北方名寺,精通华严,经常被辽道宗诏入宫中,研讨华严义理,并请他作上京开龙寺的讲主,授予“圆通悟理”的师号。辽代密宗的代表人物是觉苑和道硕。觉苑曾师事来华的西天竺摩揭陀国三藏慈贤,学习瑜伽要义。道硕,俗姓杜,先习内外各家学说,后专攻密教。辽代净土信仰亦有流行,弘扬者主要为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浊(?~1063),经历兴宗、道宗两朝,影响很大。辽代律宗的传播者有守道、非觉、澄渊等。守道曾应道宗之召,在内宫中设立戒坛;非觉(1006~1077)住持蓟州盘山普济寺,以律学闻名,并任有街僧录判官。辽地唯识的传播者有燕京悯忠寺沙门诠明。

辽代在佛经编划方而的重要成就是契丹藏的雕印和房山石经的续刻。契丹藏的雕印始于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完成于道宗清宁八年(1062),其问辽代重新恢复国号为契丹,故称此藏经为契丹藏。契丹藏参照宋刻蜀版大藏经,而又多有不同;在内容上补充了宋版所缺的写本;在形式上,行格加密,并将经卷的格式改成折本。契丹藏曾数度传入高丽,对高丽藏的补校起了重要作用。房山云居寺石刻最早由隋代静苑倡刻,至唐末中断。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州官韩绍芳上奏请求续刻,圣宗允可并拨款支持,派沙门可玄主持刻事。其后兴宗、道宗都鼎力支持,至靖宁三年(1057)完成了《涅槃》、《华严》、《般若》、《宝积》四大部经的雕刻,大安九、十年问(1093~1094),沙门通则和他的弟子善定,在云居寺发起授戒大****,筹集了一些来自民间的经费,用于续刻石经。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又将所存石经埋入洞中,上建砖塔。契丹藏的雕印本已全部散失,但是由于石经的遗存,为后人了解契丹藏及辽代佛教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辽代佛教建筑

辽代佛教建筑遗留较多,分布在辽宁、山西、北京、内蒙古等地。

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山,古寺依偎在阳台山的怀抱里。远处望去,红墙高塔掩映在花海松涛中,有如仙境。寺内有一块碑,是辽道宗成雍四年(1068)镌立的。碑题称“大辽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从以上碑文得知,早在辽以前,这里就已经是幽都的名胜之地了。寺在金代就成了金章宗完颜壕的西山八院之一的清水院。大觉寺一名,是明宣宗朱瞻基御赐的,此前称灵泉寺。明初,有个名叫无隐的和尚,祖籍山东,年十五移居北京,初居法云寺,明太祖朱元璋曾赐给他图书、国师冠、金织袈裟禅衣;明仁宗封他为大国师,命居能仁寺;明宣宗“敕有司度僧百余,与之为徒,建大觉寺以佚其老”,并加封为“西天佛子”。卒年88岁,圆寂时留偈四句:“空空大觉中,永断去来踪,实体全无相,含虚寂照同。”火化后,造塔葬阳台山。这座古寺是“西山三百七十寺”中的巨刹,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在长约400米的中轴线及其两翼,依次有山门、牌楼、功德池和石桥、钟鼓楼、弥勒殿、正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藏经塔、灵泉池、龙王堂、憩云轩。

大觉寺现在为北京重要景点,其中“大觉六绝”更是领人赞叹。

一是二龙戏珠。这是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台的奇葩。在寺内临近西墙处,有一座典雅古朴的二层小楼,是清代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休憩地之一。循梯上楼,有游廊可供凭眺俯视楼下,有一泓清泉,泉心放着一座雕荐三个山峰的“笔架石山”。每峰峰腰,凿有通透孔穴。泉四周围以石岸及石护栏。两石岸中央,有一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口喷出,射向笔架石山之孔穴,再散流池内,形成“飞流射窦”之胜。然后泉水南北分流出池,南股扬扬洒洒,沿山下泻,形成“三叠飞瀑”,过憩云轩后,收缩流域,导入渠中,沿寺南垣,迂回流入山门西的功德池中;北股一出泉池,便沿山渠流淌,开始绕过石塔,淙淙之声与塔铃铿锵相酬答,再沿寺北垣迂回,绕过翠竹林,穿越碧韵清池,最后也汇入寺前的功德池。金章宗的西山八院多已湮没无考,但此院确系其清水院无疑。寺僧们利用清水院自然泉水,巧相引导,最后抱“珠”而人池,确是奇观。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京西诸泉纷纷干涸之时,它千年不改畅流之态,更是奇上加奇。

二是辽代古碑。古碑在泉池东北隅,高约1米,顶部雕着盘龙,它不仅可证古刹千年历史,还可提供不少北京地理史料,碑中三镌“阳台山”。由此可知阳台山不仅被成雍四年辽碑记录在案,创F北京地区山峰的最早原始记录,而且更可令人窥知上逆唐汉的信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昶在其《金石萃编》中说:“乾隆戊戌(1778)九月=十七日,昶从寒荒落叶堆中搜得之,摩挲难诵,回环数四,因叹北方石刻,可证辽金史甚夥”。此碑有关当地的山水、村居、寺庙的记录,今日皆可明确溯源,如碑中的南安窠,即今日的南安河村,碑中的“燕京天王寺”即令日的天宁寺等等。

三是碧韵清石。二龙戏珠的北股流泉,流过辽碑、竹林之后,又流入一个奇特的石槽中。石槽镶嵌在古刹积香厨前的地下,矩形,四面宽厚,石沿与地表相平,其西石沿上,镌刻着其大如拳的“碧韵清”三字。因此此槽被称为碧韵清池。这个水池,原是一整块十分秀丽的大理石,石长2米,宽1.3米,上下厚近1米。石上的纹理,如玉石样细腻,但石质坚硬异常,石沿磨得像镜子一样平。全石主体为灰色,间夹有乳白、黛墨、浅紫各色斑纹,体积、硬度、色彩极不寻常,确属石中俊秀。不知何年,从何处将它搬运至此,也不知哪位高手,“细雕琢,始成器”,居然把它变成可盛三担清水的“大玉杯”了。更巧的是石之东西两沿各凿出一条小渠,西沿小渠纳入二龙戏珠北股来水,当池满后,泉水又从东沿水渠泄小,而池中之水常满常新。不论寺僧多达千百,均可随时取水举炊,既免寺僧担水之苦,又无枯竭之虑。

四是千年银杏。在无量寿佛殿前,有一棵很有气势的雄银杏树,它高过了飞檐朱瓦,树冠遮盖了大半个禅院,其干之粗,要六个成人,各张两臂,手接手才能围拢。

五是藤李寄柏。此寺北路,在憩云轩与戒台之间为四宜堂。堂院内北、西、南三面为殿,典雅古朴。院中有一株古柏,在它们中部,又如身着碧罗裙一样围长一丛小阔叶植物。不细心的人或许问:针叶的柏树,怎生阔叶腰裙?但如仔细观看,不难发现,它乃是植物学中称“小叶鼠李”的阔叶树。它长久以来寄生在柏腰中,吸收柏树的“乳汁”而存活。在此寺山门内北侧功德池的东侧,也生一棵巨柏,它的碧针,密密匝匝遮天蔽日,但在丛丛碧针间,也寄生着茂密的阔叶,每叶大如鸡蛋。它乃是一株学名叫“蛇葡萄”的古藤,藤根生在老柏半空的“心脏”里,藤干盘旋于柏身,藤叶见缝即生,形成针、圆两叶共处的奇观。

六是古香玉兰。在寺内的四宜堂和北跨院各有一株玉兰,其中尤以前者为最古,向有“北京玉兰之最”的雅号,所谓“古寺兰香”就是指此。它不仅年代久远,又有大觉寺灵泉水数百年滋润,因而“花繁瓣大,玉洁香浓”。朱德总司令曾多次来古刹观赏玉兰,不少现代诗人也曾留有吟咏。

除六绝之外,大觉寺还有不少可以称绝的,有人把灵泉池旁“古松抱塔”也算其一,称为七绝。

山西应县木塔

位于山西应县,本名佛宫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平面八角形,外观5层,加有暗层4级,实为9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佛塔。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暗层中用大量斜撑,起圈梁作川,以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内每层都有塑像,第一层释迦佛高大肃穆,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顶部两侧有飞天,均比例适度,活泼丰满,色彩鲜艳,是壁画中少见的佳品;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塔历经多次地震而未损坏。

辽宁义县奉国寺

位于辽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建于 辽代,原名成熙寺,因殿内塑有高达八 米多的七尊佛像,故又称七佛寺或大佛寺。佛位于大雄宝殿内。殿为五脊单檐庑殿式,而廓九间,进深五间,高21米,前开三门,后辟一门,雄伟壮观。建于辽开泰九年(1920),为国内稀有的辽代单层高大建筑。过去七佛为辽蜊,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邢台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每佛前对立两胁侍,东西两头各有天王像一尊。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牌楼、大雄宝殿、无量殿、后门等。寺内现存大量辽代彩画、元代壁画,以及石雕供器、金元明清历代重修寺石碑,后门内有明代塑倒坐观音像一尊。 天津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武定街北侧,坐北朝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独乐寺的总体布局由三部分组成,东路是清朝皇帝辟建的行宫,为赴东陵祭陵途中休憩之所;中路由山门、观音阁、八角阁、卧佛殿、三佛殿等组成;西路原是僧房。整体建筑布局简洁、主题突出、宏伟庄严。

独乐寺白塔建于辽代,明嘉靖、隆庆、万历及清乾隆时重修,但主体仍为辽代风格。塔平面呈八角形,高36.6米。塔的下部为花岗岩石条和砖砌的须弥座。座上用砖仿木构做小斗拱、栏杆和装饰花纹。须弥座上建两层八角形密檐式塔身,塔身南门内设佛龛。龛内壁绘壁画。东、西、北三面设假门,拱门两旁雕有飞天,轻翔门上,栩栩如生。塔身的八角作三层小塔,饰宝盖、莲花。塔身施短檐两重,上置八角形高火台座。台座上置喇嘛式覆钵。再上是相轮十三重和铜制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