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
4050500000006

第6章 决定命运的十分钟——求职心理学(2)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主体在接受多种现象刺激后,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它与首印效应正好相反。研究发现,近印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再如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你却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种现象很常见。

与人打交道,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相貌,它就像一张名片,不用言语,在第一时间把你推销给别人。有娇好的容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它可以帮助你赢得第一时间的赞美和亲近。但是,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说明除了外貌,还有更吸引人,更让人信服的因素所在,我们要说的近因效应中的应变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个效率挂帅的年代,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默认的潜规则,它最最讲究的是实力,是能根据现状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应变能力尤甚于相貌。

个性特点是产生近因效应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它几乎决定了近因效应产生与否的命运。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在教学上、企业文化中,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强调要有个性,有特色。一个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总是能化解各种尴尬场面,化被动为主动。

比如在求职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首先会利用首因效应来对你做个初步认识,这些通过你的衣着、容貌、举止可以判断。但是让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往往不是这些表面的现象,而是近因效应作用之后才会给出最后的答案,其目的就是通过进一步对你的了解去衡量你的胜任能力,这也是面试的重要意义所在。面试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面,你要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做呢?相貌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法选择,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况且相貌并不是决胜的法宝,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真正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你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虽然面试官的问题几乎是千篇一律,但是他们希望听得到的却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如果你能打破这个千篇一律的“神话”,以思辨的角度、轻松的语言给出新颖的见解;从你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你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前些天,听同事说起一事:她有一个从五岁就认识的伙伴,在她大学毕业一年后去该朋友的学校玩。在去到朋友宿舍的时候,该朋友的舍友十分热情的跟她打招呼,可令她朋友惊讶的是:她紧紧只是点了点头,回了一声“大家好”。同事的朋友感到很不解,同时也觉得有失颜面,愧对舍友。后来,同事的朋友跟她说起这件事:“我觉得你变了,变得好冷漠!我们宿舍的同学跟你打招呼,你竟然只点了点头说了句‘大家好’。以前的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时候只要我喜欢的你总是积极的配合我,不管我怎么闹你都随我一起闹,现在的你变的好可怕。”且不论这位同事的言谈举止,她的变化自然有她的原因。我们要说的是,近因效应在这一对青梅竹马的朋友身上体现的有多明确,它几乎完全占据了这位朋友的心,尽管以前种种开心的镜头历历在目,却也挡不住眼前情景所带来的陌生感。

当然这样的近因效应是负面的,要尽量避免,特别是在我们的求职过程中,要尽量让近因效应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而要形成积极的近因效应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应变,因为即使你有不错的形象,但在接下来表现中显示出极差的反应能力,消极的近因效应就会出现,他人给自己的评价会大打折扣。而相反,你貌不出众,却反应敏锐,自然会让人另眼相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

1.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机会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多多出谋划策,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时不躲藏,要适时的站出来解决。应对的事多了,自然就能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了。

2.要善于观察,勇于创新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拘泥于以往的规则和形式,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要广闻博识

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知识,善于引用、变通。

4.事先对一些行业知识进行了解,越深入越好,同时去了解并借鉴一些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向。有了这四点,即使你不具备首因效应的先决条件,相信你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也能一出口便能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了。

鲇鱼效应:用活力吸引面试官的注意

鲇鱼,又叫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其他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而鲇鱼效应,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人类利用鲇鱼这种好动的性格来激起其他懒惰鱼类的生存危机感而拼命活动,以达到活着回到目的地的目的。

鲇鱼效应的典故来源于挪威。据说,挪威人很爱吃沙丁鱼,渔民在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只要稍远一点,渔民捕捞到的沙丁鱼还没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但是每每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却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多。该渔民严守此成功秘诀,让其他渔民望洋兴叹。直到他死后,人们跑去打开他的鱼槽,却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鲇鱼。其他的渔民试后,果真有效,恍然大悟: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条件性的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鲇鱼效应”的由来。

鲇鱼效应,在心理学上定义为:通过一种能刺激他人注意力的措施或手段运用,以达到被关注的目的的一种原理。毫无疑问,这一招对职场求职者很受用。在求职过程中,运用这一效应来博得面试官的青睐,不失为一计良策。一个全身上下充满活力的人,只要往你身边一站,你就能感觉到他的活力的存在,精神就会为之振奋。在熙熙攘攘的求职场所,有活力的人往往会占据先机。设想你是面试官,在招聘会刚开始的当儿,你能做到耐心去倾听应聘者的陈词,可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越到后面,好情绪就会慢慢的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一个浑身散发活力的求职者往你面前一站,那种眼前一亮的效果会顿时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你对他产生好奇感,这样你脑海里的印象分首先就达到了满意。通常接下来的面试程序也会变得顺理成章。在求职场所,成功往往就在面试官的这一念之间定出分晓。这也是求职的一门艺术。

在当今十分注重市场的社会,要找一个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很容易,但是要找一个有能力又有活力的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活力就是潜在的竞争力。因此“活力型人才”成了目前众多企业追求员工的目标之一。

我们知道,这个社会要发展,需要的就是活力,就是竞争力。一个死气沉沉的企业,通常是不具备较强的发展力的。同样,一个缺乏活力、只会按部就班的人,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和跨越。因此,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但要选择员工的能力,同时也要选择员工的活力。如果自己有能力而不能激起其他人一起竞争,这种能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而停止发展。有能力又有活力的人,他们不但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还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参与竞争,不断进取,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这种活力在营销和演讲过程中运用的最为广泛。

市里一个知名企业到李岩的大学招聘,由于该企业知名度高,待遇丰厚,能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很优越的发展平台,所以去应试的同学也特别多,原计划下午五点就结束的面试,直到晚上七点还没结束。由于人太多李岩的面试也被安排在了七点之后。

在门外等候了将近两个多小时,终于轮到了对李岩的面试。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看得出已经相当疲惫,对李岩的面试开始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有什么特长”、“应聘什么岗位”之类,也没有对李岩有深入了解的意思。李岩觉得要只是这样肤浅的了解,自己的这次面试肯定就没戏。他觉要化被动为主动。因为面试之前就中国企业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于是当面试人员问道:“对待遇有什么要求”的时候,李岩契机把话题引到了对该企业是评价上,他不仅分析了企业的优势,还提出了企业的不足,他大胆的分析,高昂的情绪很快感染了面试的工作人员,激起了他们对李岩的好奇,对李岩的学习状况、性格和职业计划做了深入的了解,由于准备充分李岩都井井有条的回答了他们的提问。

结果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李岩极成了少数面试成功者的一位。进入企业工作后,其中的一个对李岩进行过面试的人说:“其实那天论能力你不是最好的,很多没面试上的人都比你更好,可是你感染力,你的活力是最大的优势,我们最看重的也是你的这一点”

活力、感染力可以让一个并不是最优秀的人,在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中脱颖而出。有没有活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装不出来的。有活力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大方、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精神饱满等。除了精神可以暂时地调整之外,其他的都是要经过长久的“修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效果的。为了增强自身的这一特质,我们必须从小时候就开始锻炼与准备。

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明亮的心,尽量的接触各种各样人,并试着和他们成为朋友,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让人有亲近感。其次,从小学会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举行一些团体活动,并尽量在活动中担当组织和号召的工作,并让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最大限度获取他们的利益,赢得团体成员的认可。久而久之,这种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就会慢慢提升,它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激励你准备下一次的行动并做得更好。第三,每天都要以饱满的情绪对待学习和生活,并把这种好的精神不断延续,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不例外。日积月累,它就会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被保存下来。

晕轮效应:要善于“班门弄斧”

晕轮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把太阳光或月光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晕轮效应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像太阳或月亮光环,通过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本身的其它特点,因此我们又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