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南丝绸之路
4048100000019

第19章 朱提访古

沿国道到达昭通,古道也到了昭通。

我在数年前到过昭通,如今又见,变化不算大。比起那些日新月异的城镇,偏居滇东北的昭通,依旧是风尘满面。昭通当年的辉煌,似乎只能在古道丰厚的遗存中寻到。在云南,所谓“秦砖汉瓦”,只有在昭通可以看到。这里是川滇黔的交界之处,是历代王朝经营云南的第一要冲,也是云南沟通中原,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的前沿。

昭通曾是云南最繁华的地区,民国年间,人称“小上海”。昭通又是产生云南近代史上起重要作用人物最多的地区。昭通人喜欢摆古,讲起历史文化个个满腹经纶。伴我们同行的昭通市政协副主席杨永智先生,走一处留诗一首,却首首都有精妙的见地。在豆沙关前,几名昭通人面对古关雄峰挥毫泼墨,就连年轻的县乡领导也写得一手好字。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昭通的风华起于道路带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昭通的衰落也缘之于路。

走在213国道上,我们疑惑:这条至今仍凶险异常的路,真是沟通川滇的国道吗?据当地人介绍,建国50多年这里基本没有大中型的建设专案,就连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少得可怜。当2004年内昆铁路通往乌蒙山腹地时,沿线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看望从没有见过的火车。昭通人口450万,有近一半处于温饱线以下,前任总理朱熔基到此视察,面对贫困的乡民,流下了热泪。

昭通古名朱提,盛产白银。早在王莽当政时期,这里就成了朝廷铸造钱币的地方。据《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朱提银、堂琅铜,富甲天下。朱提银因成色好,成为全国通货,与钱货的比值,高于其他各地产银的58%。至今,《辞海》对“朱提”一词的解释,仍有一条是“白银的代称”。

昭通访古,能感受它当年的繁华。云兴街如今是条熙熙攘攘的杂货街,沿街全是小间的铺面。两边的房子一楼一底,是很整齐的木板房。街两面的式样不同,格局却大致一样。据说是当年龙云、卢汉两大家族开发的房地产。昭通城的大街小巷中,最有特色的当为挑水巷。不长的一条斜巷,连通着两条横街,巷内叮叮当当响成一片,有大小五金铺上百家。巷宽仅一米余,当年大概是挑水供应全城的挑夫走的便道。钻进店铺细看,小到门锁拉扣,大到机器配件,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不远处还有另一条街,挂满了竹编藤器。街道的商品各有特色。在一条街上又相对集中,这是古商城集千年经验做出的选择。 在昭通实验中学内,建有《孟孝琚碑》碑亭,这块1901年出土于城东南乡白泥井冲的石碑,残高1.4米,宽0.96米,厚o.24米,遗文14行,计存260字。据学者考证,此碑为东汉石碑,是云南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赵藩为该碑作跋称:“文辞书法皆东汉人矩度”,“结体方正,笔意圆劲,浑朴在篆隶间,……乃古汉碑第一,岂独滇南瑰宝。” 汉碑一侧,还有一处移置于实验中学的考古发掘,东晋霍氏壁画墓室。晋墓形如穹隆,墓顶覆斗状,高约2.6米,南北进深3.05米,东西宽2.8米,整体用石块镶砌而成。墓室内有彩色壁画,为墓主人霍彪坐像及侍从、依仗、歌舞者及自然景物。画工来自民间,笔触朴实自然,为南中大姓“霍家部曲”的生活留下了生动写照。也成为研究古代民族史的珍贵资料。遗憾的是,因墓室潮湿,有些石砖上的画面出现了剥蚀。

昭通的景物中,大山包是个代表,它将我们的视线引到了苍茫壮阔的乌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