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4028200000017

第17章 《朱子性理语类》选读(3)

并无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或问。

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有露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则只是雨遇塞而凝。

故高寒处雪先结也。道家有高处有万里刚风之说。便是那里气清紧。低处则气浊。故缓散。想得高山更上去。立人不住了。那里气又紧故也。离骚有九天之说。注家妄解。

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以手画图晕自内绕出至外其数九里面重数较软。至外而则渐硬。

想到第九重。只成硬壳相似。那里转得又愈紧矣。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攒开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

问龙行雨之说。曰。龙。水物也。其出而与阳气交蒸。故能成雨。但寻常雨自是阴阳气蒸即而成。非必龙之为也。密云不雨。尚往也。盖止是下气上升。所以未能雨。必是上气蔽盖无发泄处。方能有雨。横渠正蒙论风雷云雨之说最分晓。木之。

问。雷电。程子曰。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然。

或以为有神物。曰。气聚则须有。然才过便散。如雷斧之类。亦是气聚而成者。但已有渣滓。便散不得。此亦属成之者性。张子云。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即此理也。荀雷如今之爆杖。盖贮积之极而进散者也。方子问十月雷鸣。曰。恐发动了阳气。所以大雪为丰年之兆者。雪非丰年。盖为凝结得阳气在地。来年发达生长万物。敬仲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如螮岽本只是薄雨为日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人家有此。或为妖。或为样。义刚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如日色射散雨气了。扬伊川说。世间人说雹是蜥蜴做。初恐与是理。看来亦有之。只谓之全是蜥蜴做。则不可耳。自有是上面结作成底。也有是蜥蜴做底。某少见十九伯说亲见如此。记在别录十九伯诚确人。语必不妄。又。此间王三哥之祖参议者云。尝登五台山。山极高寒。盛夏携绵被去。寺伯曰。官人带被来少。王甚怔之。寺僧又为借得三两条与之。中夜之间寒甚。拥数条绵被。犹不暖。盖山顶皆蜥蜴含水。吐之为雹。少间。风雨大作。所吐之雹皆不见。明日下山。

则见人言。昨夜雹大作。问。皆如寺中所见者。又夷坚志中载刘法师者。后居陆兴府西山修道。山多蜥蜴。皆如手臂大。与之饼饵。皆食。一日。忽领无限蜥蜴入庵。井中之不皆为饮尽。饮讫。即吐为雹。已而风雨大作。所吐之雹皆不见。明日下山。则人言所下之雹皆如蜥蜴所吐者。

蜥蜴形状亦如龙。是阴属。是这气相感应。使作得他如此。正是阴阳交争之时。所以下雹时必寒。今雹之两头皆尖。有棱道。凝得初间园。上面阴阳交争。打得如此碎了。雹字从雨。从包。是这气包住。所以为雹也。

古今历家只推算得个阴阳消长界分耳。人杰。历太史公历书是说太初。然却是颛顼四分历。刘歆作三统历。唐一行大衍历最详备。五代王朴司天考亦简严。然一行王朴之历。皆止用之二三年却差。五朴历是七百二十加去。季通所用。却依康节三百六十数。人杰今之造历者无定法。只是赶超天之行度以求合。或过则损。不及则盖。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钟律。细算寸分毫厘丝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起。古之圣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为之也。

意古之历书。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季通尝言。天之远无常。日月星辰积气。皆动物也。其行度迟速。或过不及。自是为齐。使我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迟速。或过不及之间。不出乎我。此虚宽之大数纵有差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之无定。自无差也。季通言非是。天运无定。乃其行度如此。其行之差处亦是常度。但后之造历者。其为数窄狭。而不足以包之尔。

问。历法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六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如前月大。则后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则后月初三日月生明。人杰闰余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周天之气谓二十四气也。

月有大小。朔不得尽此气。而一岁日子足矣。故置闰。扬中气只在本月。若趱得中气在月尽。后月便当置闰。扬沈存中欲以节气定晦朔。不知交节之时适在亥。此日当如何分。方子或说历四废日。曰。只是言相胜者。春是庚辛日。秋是甲乙日。温公潜虚亦是此意。人杰五子六甲。二五为干。二六为支。人杰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谷雨。次清明。云汉历也。扬子升问。人言北朝历与中国历差一日。是否。曰。只如子正四刻方属今日。子初自属昨日。今人才交子时。便唤做今日。如此亦便差一日。木之历数微妙。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窄。则必后天。稍阔。则必先天。未子而子。未午而午。渊历法。季通说。不先论天行。次及七政。此亦未善。

要当先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位。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岁分。岁分既定。

然后七政乃可齐耳。道夫或问。季通历法未是。曰。这都未理会得。而今须是也会布算。也学得似他了。把去推测。方见得他是与不是。而今某自不曾理会得。如何说得他是与不是。这也是康节说恁地。若错时。也是康节错了。只是觉得自古以来。无一个人考得到这处。然也只在史记汉书上。自是人不去考。司马迁班固刘向父子杜佑说都一同。不解都不是。贺孙陈得一统元历。绍与七八年间作。又云局事暗用纪元历以统元为名。文蔚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何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着。若浑天。须做得个浑天来。贺孙。或录云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先生尝言。数家有大小阳九。道夫问。果尔。则有国有家者何贵乎修治。曰。在我者过得他一二分。便足以胜之。数。道夫问。周公定豫州为天地之中。东西南北各五千里。今北边无极。而南方交趾便际海。道里长短复殊。何以云各五千里。曰。此但以中国地段四方相去言之。未说到极边与际海处。南边虽近海。然地形则未尽。如海外有岛夷诸国。则地犹连属。彼处海犹有底。至海无底处。地形方尽。周公以上圭测天地之中。则豫州为中。而南北东西际天各远许多。至于北远而南近。则地形有偏尔。所谓地不满东南也。禹贡言东西南北各二千五百里。不知周公何以言五千里。今视中国。四方相去无五千里。想他周公且恁大说教好看。如尧舜所都冀州之地。去北方甚近。是时中国土地甚狭。想只是略相羁縻。至****以后,渐渐开辟。

如三苗只在今洞庭彭蠡湖湘之间。彼时中国已不能到。三苗所以也负固不服。后来又见先生说昆仑去中国五万里此为天地之中中国在东南未必有五万里尝见佛经说昆仑山顶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去其东南人中国者为黄河其二分流为弱水黑水之类又曰。

自古无人穷至北海。想北海只挨着天壳边过。缘北边地长。其势北海不甚阔。地之下与地之四边皆海水周流。地浮水上。与天接。天包水与地。问。天有形质否。曰。

无。只是气旋转得紧。如急风然。至上面极高处转得愈紧。若转才慢。则地便脱坠矣。问星辰有形质否。曰。

无。只是气之精英凝聚者。或云。如灯花否。曰。然。

地理人言北方土地高燥。恐暑月亦蒸湿。何以言之。月令云。是月也。土润溽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想得春夏间天转稍慢。故气候缓散昏然。而南方为尤甚。至秋冬。

则天转益急。故气候清明。宇宙澄旷。所以说天高气清。

以其转急而气紧也。

海那岸便与天接。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曰。盖是乾了。有人见海边作旋涡吸水下去者。直卿云程子大镰鞴之说好。方子海水无边。那边只是气蓄得住。扬海水未当溢者。庄周所谓沃焦土是也。德明潮之迟速大小自有常。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长。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德明陆子静谓潮是子午月长。沈存中续笔谈之说亦如此。

谓月在地子午之方。初一卯十五酉。方子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义刚问。先生前日言水随山行。何以验之。曰。外面底水在山下行。中间底水在春上行。因以指为喻。曰。外面底水在指缝中行。中间底水在指头上行。又曰。山下有水。

今浚井底人亦看山脉。节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淳。义刚同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右河南绕。直至太山凑海。第二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至明越。又黑水之类。自北缠绕至南海。泉州常平司有一大图。甚佳。扬河东地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

左右多山。黄河绕之。嵩华列其前。广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润。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又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故无人建都。曰。其地硗脊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后世侈泰。如何都得。

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扬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扬。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山。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家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支。

以尽乎两浙闽广。

江西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自北而南。故皆顺。扬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来。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塞夏热。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为建康。义刚江西水秀拔。生出人来便要硬做。升卿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又恐无噍类。义刚要作地理图三个样子。一写州名。一写县名。一写山川名。仍作图时。须用逐州正斜。长短。阔狭。如其地厚。糊纸叶子以剪。振或问南北对境图。曰。天下大川有二。止河与江。如淮亦小。只是中间起。北朝混同江却是大川。李德之问。

薛常州九域图如何。曰。其书细碎。不是着书手段。予决九川。距四海了。却逐旋爬疏小江水。令至川。此是大形势。盖卿先生谓张倅云。向于某人家看华夷图。因指某水云。

此水将有入淮之势。其人曰。今其势已自如此。先生因言。河本东流入海。后来北流。当时亦有填河之议。今乃向南流矣。力行某说道。后来黄河必与淮河相并。伯恭说。今已如此。问他如何见得。伯恭说。见薛某说。又曰。元丰间河北流。自后中原多事。后来南流。金人亦多事。近来又北流。见归正人说。或录云因看刘枢家中原图黄河却自西南贵梁山泊迤透入淮来祖宗时河北流故金人盛今却南来故其势亦衰又曰。

神宗时行淤田策。行得甚力。差官去监那个水。也是肥。

只是未蒙其利。先有冲颓庐舍之患。潘子善问。如何可治河决之患。曰。汉人之策。令两旁不立城邑。不置民居。

存留此地步与他。不与他争。放教他宽。教他水散漫。或流从这边。或流从那边。不似而今作堤去扞他。元帝时。

募善治河决者。当时集众议。以此说为善。又问。河决了。中心平处却低。如何。曰。不会低。他自择一个低处去。又问。雍州是九州那里高。曰。那里无甚水。又曰。

禹贡亦不可考其次第。却如经量门簿。所谓门簿者。载此一都有田若干。有山若干。节御河是太行之水。出来甚清。周世宗取三关。是从御河里去。三四十日取了。只曰御河之水清见底后来黄河水冲来。浊了。曰。河北流。是禹之故道。又曰。不是禹之故道。近禹之故道。节仲默问。有两汉水。如何有一水谓之西汉江。曰。而今如阆州等处。便是东川。东川却有一支出来。便是西汉江。即所谓嘉陵江也。义刚南康郡治。张齐贤所建。盖两江之咽喉。古人做事都有意思。又如利州路。却有一州在剑阁外。方子汉荆州刺史是守襄阳。魏晋以后。以江陵为荆州。节吴大年曰。吕蒙城在郢州。其城方。其中又有数重。

形址如井。今犹存。义刚道州即春陵。武帝封子为春陵王。后徙居邓州。至今邓州亦谓之春陵。义刚汉时人仕宦于瓜州者。更极前面亦有人往。长安西门至彼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扬卷三:鬼神

因说鬼神。曰。鬼神事自是第二着。那个无形影。是难理会的。未消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说尽了。此便是合理会的理会得。将间鬼神自有见处。若合理会的不理会。只管去理会。没紧要的。将间都没理会了。淳。义刚闻同别出义刚将鬼神问目呈毕。先生曰。此事自是第二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说尽了。今且须去理会眼前事。那个鬼神事。无形无影。莫要枉费心力。理会得那个来时。

将久我着实处皆不晓得。所谓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个皆是面前事。做得一件。便是一件。如易。便自难理会了。而今只据我恁地推测。不知是与不是。亦须逐一去看。然到极处。不过只是这个。义刚或问鬼神有无。曰。此岂卒乍可说。便说。公亦岂能信得及。须于众理看得渐明。则此惑自解。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人且理会合当理会的事。其理会未得的。且推向一边。待日用常行处理会得透。则鬼神之理将自见得。乃所以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必大天下大的事。自有个大的根本。小的事。亦自有个紧切处。若见得天下亦无甚事。如鬼神之事。圣贤说得甚分明。只将礼熟读便见。二程初不说无鬼神。但无知今世俗所谓鬼神耳。古来圣人所制祭祀。皆是他见得天地之理如此。去伪神。仲也。鬼。屈也。如风雨雷电初发时。神也。及至风止雨过。雷住电息。则鬼也。

鬼神不过阴阳消长而已。亭毒化育。风雨晦冥。皆是。在人则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气是魂。魂者神之盛也。精气聚而为物。何物而无鬼神。游魂为变。魂游则魄之降可知。升卿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才动。

必达于气。便与这屈伸往来者相感通。如卜筮之类。皆是心自有此物。只说你心上事。才动必应也。恪问。鬼神便只是此气。否。曰。又是这气里面神灵相似。焘问。先生说。鬼神自有界分。如何。曰。如日为神。

夜为鬼。生为神。死为鬼。岂不是界分。义刚叔器问。先生前说。日为神。夜为鬼。所以鬼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