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人毛泽东
4027000000096

第96章 建设边区,战胜困难(4)

部队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本着“农业为第一位,工业与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方针,从事多种经营。他们养猪、烧炭,建成纺织厂、肥皂厂、木厂、铁厂以及磨房、粉房、榨油房,开挖了盐井、煤井,建起了运输队、骡马店,办了商店,各项经济事业都得到发展。1941年,粮食自给1个月,经费自给78%。1942年,达到粮食自给3个月,经费自给92%。到1943年,便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更达到“耕二余一”,而且向边区政府缴纳了公粮1万石。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指战员在延安南泥湾开荒。“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正是当时南泥湾的真实写照。从此南泥湾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对南泥湾的变化也感到非常欣慰,遂决定亲自去看一看。1943年秋,******从枣园出发,乘车前往南泥湾视察。

汽车在大地上疾驰,不多一会儿,南泥湾就进入了视野。******望着窗外,只见到处是一片令人欣喜的景象。不远处山坡上,是成群的牛羊,山川里茁壮的谷子、玉米、豆子,在微风中摇摆着;流动的小河边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稻苗,还有一块块绿色的菜田。******越看越高兴,不时地让汽车停下,下车仔细观赏一番。他们走走停停,直至中午,才来到三五九旅旅部驻地。

“毛主席来啦!”怀着焦急喜悦心情等待已久的指战员们顿时欢腾起来,他们欢呼着一起涌上去,******挨个和欢迎的人握手,并对王震旅长说:“庄稼生长得很好啊!”

三五九旅的同志们请******稍事休息,准备开饭。******一听,风趣地说:“刚刚来就开饭,可见你们粮食很多口罗!”

吃饭的时候,饭菜摆了满满一大桌子。******看看说:“这么多的菜,我尝都尝不过来。”大家忙告诉他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蔬菜、粮食。

******边吃边谈,关切地问王震:“每人每天多少油,多少菜?”

“平均五钱油,菜随便吃。”王震回答说。

******问:“星期天要改善生活吗?”

“午饭,多半是吃大米、白面。”副政委王恩茂回答,“有时杀口猪,有时宰只羊,几个单位分着吃。”

王震接着详细地汇报了部队生产、生活情况。他说:刚来的那年,平均每人种3亩地,一般只吃两餐杂合饭,就是用南瓜、洋芋、野菜拌和小米或玉米面做成的饭。1942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每人每天可吃到斤半粮,斤半菜,每月2斤到3斤肉。今年平均种地10亩多,口号是“不要政府一分钱,一寸布,一粒米,做到粮食经费全自给”。明年的口号是“耕一余一”,每人生产指标是六石一斗细粮,不仅要自己够吃,还要给政府上缴公粮。

******听着,不时点头微笑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可不能像国民党,他们连棉布都要靠外国人。”

吃完饭,******参观通讯连战士宿舍,和战士们亲热地握手问候。******见他们一个个身强力壮,脸色红润,就亲切地问:“有没有发生柳拐病的?”

“没有,一个也没有。”战士们说着,都伸出手让******看。******逐个仔细地看了看他们的手,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看,困得同志们连柳拐病也消灭了!”大家都笑起来。

******见一孔孔新开的窑洞,粉刷得雪白,就问石灰是从哪里来的?同志们回答说,是自己动手烧的。******又问桌子、凳子是不是自己做的?大家都说是自己动手做的。******又一件件仔细地看着战士们自己动手打制的镢头、锄头、镰刀,做的扁担、木杈、连枷和纺车,还看了战士们用野杏仁榨制的擦枪油和自己制的木枪、木马、山羊、平台、天桥等训练器材,满意地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拿起桌上的一个笔记本,他摸摸“纸”的厚度,又看看上面写的字,笑着对战士们说:“这是桦树皮吧?看,倒真像纸哩!”

王震说:“同志们都叫它不花钱的油光纸。”他接着说,桦树皮还能做饭盒,做斗笠。边说边取过一顶桦树皮斗笠给******看。******接过去,看了又看,称赞做得好。

******从通讯连出来,走到厨房。炊事员李金山正在切菜,两只湿漉漉的手顾不得擦,迎上去紧紧握住******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亲切地问:“做些什么菜?”

“炒北瓜片”。李金山连忙回答,“还熬了个粉条、菠菜、萝卜汤。”

******又问:“你一个人做多少人的饭菜?”

“不算多,四十几个人的。”

“辛苦口罗!”******勉励他说。

李金山回答说:“同志们每天下地,手都磨了泡,比我辛苦得多。”

******又鼓励他说:“大师傅的工作很重要,同志们吃得好,营养足,才有劲生产。”

接着,******又来到养猪场。******站在栏外,看着那懒洋洋的一大群肥猪和一窝乱拱乱跳的小猪,满心欢喜地对饲养员老杜头说:“老同志,你养的这些猪好肥啊!”

老杜头只顾在栏内忙活,没注意来了许多人,更没有想到******会来这里。王震提高嗓门说:“老杜头,毛主席夸奖你猪喂得好呢!”老杜头这才抬起头,看见******来参观养猪场,高兴地连手里的铁锨也忘了放,赶忙给******敬了个礼,不好意思地说:“过去没养过猪,没经验。”******亲热地和他握了手,问他多大年纪了,家乡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养猪的,老杜头一一作了回答。******最后说:“老同志,你的工作很光荣,把猪养得肥肥的,好给同志们改善生活,你说对吧!”

“对,对!”老杜头快活地回答。

******最后向老杜头挥挥手,向营地西边田里走去。

不远处的田地里,一群战士正忙着收割,******向他们走去,亲热地招呼大家:“同志们辛苦了!”

战士们直起身,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关切地问同志们冬天冷不冷,夏天热不热,春天潮不潮。战士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一一回答。******热情地赞扬了同志们的战斗热情,又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千万别累坏了身体。

******掂起沉甸甸的谷穗,用手碾一碾,看着黄澄澄饱满的谷粒,说:“这是你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果实啊!”

******走了很多地方,毫无倦意,这美丽富饶的南泥湾,这些顽强奋斗的指战员们,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疑问,三五九旅指战员们开垦南泥湾的历程是异常艰苦的却又非常感人的。上自旅长兼政委王震和其他领导,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参加劳动。开始时没有房住,就在树林里露营;没有粮吃,就到百里甚至几百里以外去背;没有菜,就去挖野菜。他们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劳动竞赛,使开荒进度不断加快。劳动英雄李位用过的一把5斤多重的镢头,最后磨得只剩下马掌那么大,他曾创造一天开荒3亩7分多的记录,而另一个劳动英雄又很快以4亩1分多的成绩超过了他。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和政委左齐身先士卒,受到******的大力表扬。

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深情地说:“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起锄头,但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感动到不可名状。”他号召全体党的干部“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他说只要这样,“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正是这种上下一致,艰苦奋战的精神,保证了南泥湾屯垦乃至整个大生产运动的成功。

三、克服了暂时的经济困难

1、带头开荒生产

******响亮地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

一天,警卫员们正在杨家岭的山坡下开生产动员大会,******从窑洞里走了过来,问:“你们开什么会呀?”

“生产动员大会。”警卫员们回答。

******笑呵呵地说:“这很好嘛。”接着,他向前走了几步,向大家讲话,说:“党中央号召我们,要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杨家岭山上的土地很多,我们可以种瓜、种菜,还可以养些猪,解决自己的穿衣、吃饭问题。”

警卫员们热烈鼓掌。

******又接着说:“我不能走远了,不能和你们一起上山开荒,可以在附近给我分一块地。”

一听说主席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大家都坐不住了,七嘴八舌地劝阻,说:“主席工作很忙,身体又弱,不一定参加生产啦!我们每个人多干一点就行了。”

******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决定,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劳动生产。”

在******的坚持下,大家就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一有空余时间,就在这块土地上参加劳动。

这天,******去刨地,几个警卫员一见,慌忙跟去抢着刨。******想阻止他们,说:“你们这么抢,不是没有我的了吗?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咱们各干各的,好不好?”

1943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种地。警卫员们只是笑,继续接着刨,******摇摇头,没有办法,也只好接着刨了。

地刨完了。******打算用这块地种菜。他问警卫员们:“你们谁会种菜?”

警卫排长指着一个班长说:“他是延安县的人,在家就种过菜。”

******笑着说:“那很好,我就拜你作师傅,西红柿我还不会种,你教教我好吗?”

那位班长脸马上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菜是种过,可种得不好。”

******说:“经验不多不要紧,我们大家一齐来研究研究嘛!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呀!”

很快地,这块地里就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豆角、辣椒等。菜苗出土后,******每天休息时,都来给蔬菜施肥浇水,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种的西红柿,长得又红又大,架上的黄瓜,顶花披刺,又粗又长,嫩绿的豆角摘完一茬又一茬……这下,大家都能吃到丰富而新鲜的菜了。有时吃不完,******就嘱咐警卫员摘一些送给其他领导。

******以身作则,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使边区的干部战士很受鼓舞,全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更加火热了。

大生产运动进行得越来越深入。机关生产委员会给每位同志都落实了具体的生产任务。而******和书记处的几位同志都没有列入……

一天夜里,******端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批阅中央机关生产委员会送来的报告,看了一遍后,他提起笔在报告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让警卫员去把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叫来。

不一会儿,兼任机关生产指导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匆匆赶来,气喘吁吁地问:“主席,有事吗?”

******点点头,指着面前的椅子说:“请坐!”

李富春坐下后,******拿起桌子上的报告说:“富春同志,这个报告怎么没有规定书记处同志的生产任务呢?”

李富春回答说:“我们考虑书记处的同志工作太忙……”

“不!不不!”******打断李富春的话,“这不能成为理由。不能因为忙就站在生产运动之外嘛!”

李富春不以为然地说:“唉,书记处的同志要抓那么多的大事,哪能事事躬亲呀!”

******笑着摇摇头说:“不。该躬亲的事,一定要躬亲。”他点上一支烟,重重地吸了几口,若有所思地说:“目前,我们全党集中精力抓生产,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对于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能只是发发号令,必须身体力行,必须用实际行动为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做出榜样。作为党的领导机关成员就更没有理由将自己置身于大生产之外。”

李富春想了想说:“你和朱总司令肩上的担子太重,情况特殊,不能按一般同志要求。再说,你还种了菜,这也可以算作生产任务嘛!”

******摇摇头,站起来,来回踱着步子说:“我们动员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参加生产运动,我们领导同志应该首先站在生产的前列,绝不做特殊公民!”

李富春见******态度坚决,不知说什么好。

******继续说:“我虽然不能和同志们一样去上山开荒种地,但我可以实行变工互助。比如,大家都有制造羊角纽扣的任务,我就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多干一些嘛!”

李富春无可奈何地笑了,他说:“我总是说不赢你。那好吧,我们就修改一下生产计划。”

******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向他询问大生产进展情况,李富春告诉他现在同志们热情很高,中直管理局的同志们提出也要开荒种地缴公粮。

******一听,觉得很新鲜,吃公粮的人要缴公粮,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忙问:“缴多少?”

李富春回答:“缴一个月的口粮,按每人每天一斤半小米计算,每人上缴45斤。”

“好啊!”******高兴地说,“我举双手赞成。我也要缴一份!”

李富春马上说:“那怎么行呢?”

******诙谐地反问:“那怎么不行呢?”

李富春严肃地说:“你的负担太重了呀!”

******笑笑说:“大家也不轻松呀!既要抗日,又要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作斗争,还要参加生产运动,可以说是满负荷运转。可是大家仍在奋斗,仍在拼搏,难道我能偷闲?你说呢?”

李富春沉思片刻,用征询的口气问道:“主席,你的那一份公粮,由办公厅的同志代交行吗?”

******轻轻地摇着头说:“不,那可不行。作客、看戏可以代替,公民缴纳公粮可是不能代替的。再说一遍:我可不愿做特殊公民噢!”

听罢此言,李富春心中翻滚着激动的波澜,他凝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

就这样,******等领导同志都增加了生产任务和劳动时间。******一有时间,就去菜地劳动,实在脱不开身时,便利用饭前饭后或与同志们交谈的机会,拿出刀子刻制羊角纽扣,一天几个、十几个,一个月下来就是一长串。年底一算账,同样完成了分配的任务。

******亲自参加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信心,成为推动边区生产运动的一个巨大力量。

2、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发展

1941、1942两年中,边区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工业有较多的发展。1940年冬,各机关学校响应朱德的号召,掀起手摇纺毛运动。接着各单位纷纷建立纺织、被服、制鞋、木工、造纸、榨油等工厂。1942年,边区政府提出“巩固现有公营工厂,发展农村纺织业”的方针,一方面对现有公营工厂进行调整合并,另一方面以投资和订货等办法,扶助私营工厂的发展。这一年,边区生产的布匹(包括公私营)已能满足军民年需要的40%,接近了半自给,而公营纺织厂已能供给党政军学需要的70%。边区生产的纸张,已能自给。

萧劲光(站立者4)等参观延安机关干部纺线。这两年边区的农业继续有所发展,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而且可以向外输出一部分。植棉亩数大为增加,1939年仅3700多亩,1940年1.5万亩,1941年3.9万亩,1942年达到9.4万亩,每年都成倍以上地增加,这为发展边区纺织业逐步做到丰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