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人毛泽东
4027000000175

第175章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14)

1966年8月18日,******“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和检阅百万“红卫兵”。在一片“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祝愿声中,人们将******奉为心中不灭的神灯。在“一句顶一万句”的顶峰崇拜中,人们也不去体味一段段“最高指示”发表中所蕴含的非正常现象。几只芒果的赠送,几句话语的传出,几个镜头的播放,几首诗词的发表,都足以使人们感受到巨人的力量。

在这股神化的浪潮中,能够清醒地面对现实的人莫过于在******身边工作的少数一些人。进入70年代,******明显地衰老了。头发花白,脸色苍白,各种无法抵御的老年疾病接踵而来。

1971年春,******因感冒引起支气管发炎,昼夜咳嗽,甚至因而无法卧床,只能日夜坐在沙发上,长时间不能好转,后来医生诊断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同年9月13日****出逃后,******一连两天两夜没有入睡,接着又大病了一场。****事件后,由于******体弱多病,能到他身边汇报情况的人已经很少,甚至连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都很难见到他。除去******身边的少数工作人员外,能经常见到******的有王海容和唐闻生。王海容是******的表侄孙女,唐闻生的父亲是外交部的老资格领导干部。她们两个负责陪同******会见外宾,一位是俄语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让她们两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然后听取她们的汇报。

1972年1月10日,******身穿睡衣,外面加上了一件上衣制服,抱病参加了陈毅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在场的一位医生注意到******上汽车时几次迈步都未能登上汽车,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上去。就在这个月中,******再次发病,肺心病伴严重缺氧,突然休克。不知是紧张还是着急,护士长竟摸不到脉搏。******闻讯从西花厅驱车飞驰赶到******住所,却许久迈不开要下车的腿。如果抢救失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是清楚的。经过医生紧急抢救,******终于脱离危险。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时******还躺在病榻上,他的脚肿得很厉害,过去的鞋已经穿不进去。为了准备会见尼克松,工作人员事先特地画了脚样,定做了两双肥大的圆口黑布鞋。21日下午,******在住所会见尼克松、基辛格和随员洛德。当客人进门时,工作人员搀扶着身体虚弱的******站起来,向客人致以问候。******为自己已不能很好地讲话而向客人表示歉意。******后来向客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患了气管炎的缘故。而尼克松却判断:“这实际上是中风造成的后果。”也许还有一些人注意到了有关这次会见的报道中没有出现“神采奕奕”、“身体非常健康”一类用词。在这以后,******讲话越来越困难,只有几年来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才能听懂。******与其他领导人谈话时,需要工作人员逐句说明。

1973年8月24日,******主持召开党的“十大”。帷幕拉开之前,******由工作人员搀扶着坐到主席台的位子上。会议结束时,他是等代表们退完后才让工作人员扶离座位的。所以,在“十大”的新闻纪录片中,既没有******入场的镜头,也没有他退场的镜头。这是******最后一次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974年春,******的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模糊吃力。但他有着极大的毅力,不让工作人员为他请医生查病。他开始让工作人员为他读文件、读书读报,按照他的意见代为画圈或签署意见。同年8月,******检查眼睛,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这种病没有快速治疗的办法,需要经过几个病理时期才能采取手术措施。这一情况,除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外,只有负责领导******医疗组工作的******、汪东兴等极少几个人知道。

在长达600多个昼夜的时间中,******默默地承受着失明的痛苦。他从不给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以沉闷的表情,相反,在与人接触时,他总是以幽默风趣的谈话来解除别人的担忧、紧张和顾虑。1975年,几位眼科专家前来为******会诊,当******与其中一位医生握手并询问得知他的名字叫唐由之时,立即说道:“这个名字好,你的父亲一定是位读书人,他可能读了鲁迅先生的诗,为你取了这个‘由之’的名字。”接着便背诵起鲁迅悼杨铨的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此时******年已82岁,虽双目失明,讲话费力,但吟咏起诗来仍然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并且一字不差,令在场的专家们惊叹不已。同年8月,唐由之成功地为******的左眼做了拔除白内障手术。手术前后,******身带重病,一直与汪东兴等人守候在手术室外的大厅里,直到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才离去。

******左眼复明后,不顾医生让他少看书的劝告,仍然大量地读书看文件。他重读《二十四史》,重读鲁迅的杂文,还看过《考古学报》、《历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等杂志,甚至还提出给他印大字本的《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为了看东西方便,还专门配制了两副特殊的眼镜,右侧卧床时戴没有右眼的眼镜,左侧卧床时戴没有左眼的眼镜。******晚年曾戴眼镜看书,这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

1975年10月以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他讲话发音已极不清楚,往往只能由工作人员凭经验从他的口形和表情上进行揣摸,重复表述,获得点头认可才能确定。******的所思所想,有时也由他自己用笔颤巍巍地写出来,当然也都很简单。******的行动也已经很困难,如果没有人搀扶,一步也走不动了。这时,******的侄子毛远新担任了******与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毛远新也是江青的“传声筒”。

1976年1月8日,******闻知******逝世的噩耗,许久一言未发。******的病况,******始终十分清楚,离别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能够参加******的追悼会。他吃力地说:“我也走不动了。”******逝世后,******情绪很不好,不愿讲话,只是不停地看书、阅读文件。这时他两手颤抖,甚至连举起文件的力量也没有了。于是工作人员帮他举着书或文件,以满足他几乎是无休止的阅读需要。

1975年10月,******同医护人员合影。1976年春节,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给******吃年饭。这时,******“饭来张口”也很艰难了。春节期间,******看了一场《难忘的战斗》电影。他以往很少看电影,这次是例外。当演到人民解放军入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时,******泪如泉涌,电影没有能看完。

1976年5月,******心脏病发作,经抢救脱离危险,但身体极度衰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为国事而操劳。5月27日,他不顾劝阻,坚持会见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6年6月初,******心脏病再度发作,病情危重。中央一面积极组织抢救,一面将******的病情开始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通报。经过及时抢救,******的病情趋于平稳。6月15日(一说1976年6月13日),******召见******、******、******、江青、******、王海容等人,对他们作了重要谈话。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办?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这必将会给中国的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至于后果究竟如何,也只能是“天知道”了。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此时******的病情也十分严重。一天,******让工作人员找来南北朝时期着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并让人为他连续读了两遍,然后自己以微弱而吃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朗诵起来。稍许,又慢慢地背诵了第二遍。这是******诵读的最后一首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当******听说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时,止不住热泪涌流。《****中央关于唐山、丰南抗震救灾的通报》是******生前批发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6年8月,******的心脏病又一次发作。8月26日,重病中的******向工作人员索要南宋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这是******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也是******向工作人员索要的最后一本书。

1976年9月2日,******病情恶化。9月5日,******病危。9月8日,******进入弥留状态。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每当医生把他从昏迷中抢救过来,他仍拿起一份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认真地阅读。据医务人员计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共看了3次文件,合计40余分钟。

9月8日晚,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排着队走到******病榻前,向他作最后的告别。这时,******神智仍然清醒。当叶剑英走到面前时,******活动手臂,轻轻相招,但叶剑英泪眼模糊,并未察觉。当他走出病房时,******再次以手示意,招呼他回来。护士立即到休息室叫来叶剑英,只见******睁开双眼,嘴唇微微张合,想说什么,但最终也说不出声音来。******的这一举动,给叶剑英留下了一个谜,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谜。

9月9日零时10分,******与世长辞。享年83岁。

首都北京人民沉痛悼念******逝世。噩耗传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国际各界也做出强烈反响。9月11日至18日,首都隆重举行吊唁仪式。******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参加吊唁的和守灵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和首都群众30余万人。人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从早到晚排队走过******遗体旁边,哭声不断,泪水不绝。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台湾和港澳同胞,解放军各部队分别发来唁电和送来花圈。200多个国家、政党、组织及着名人士发来唁电或唁函,60多个国家、政党送来花圈。朝鲜等30多个国家和政党先后举行了追悼大会。联合国也下半旗为之悼念。

9月18日,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前临时建起的大会会台上,由******主持,******致悼词。悼词中说:“******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英明领袖。”“******主席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典范。毛主席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全部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事业。”******的逝世,“这对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巨人已逝,丰碑长存

******,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