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人毛泽东
4027000000156

第156章 建立合理的外交新秩序(6)

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从珍视中缅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出发,本着诚恳、平等、互谅的态度,同缅甸政府经过反复友好协商,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非常圆满地处理了许多复杂的双边事务,签订了航空运输、公路交通、邮政电讯以及贸易、文化、科技、经援、换货、支付等一系列协定和协议,顺利地解决了两国互设总领馆问题,两国的文化、和平、青年、工会、妇女等民间团体的友好交流,更加频繁,尤其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更为密切,其范围之广,次数之多,居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之首。

1960年1月,吴奈温将军应******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经过亲密友好的会谈,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并组织联合委员会对边界进行实地勘察。这两个条约和协定的签订,为亚洲人民和睦相处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1960年9月28日至10月4日,正是北京最好的季节,金风送爽,果实飘香,花繁似锦,首都人民再次热烈隆重、亲切友好地接待了来自西南邻邦的友好使者——缅甸总理吴努和参谋长吴奈温将军率领的由370余人组成的庞大友好使团,这是中缅两国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空前盛举,宾主都视此举为“走亲戚”。友好使者走到哪里,哪里就洋溢着友好情谊。

10月1日,吴努和吴奈温同******等中国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庆新中国成立12周年。当日下午,中缅两国总理顺利地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至此,有关中缅边界所有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条约中都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解决。10月2日,首都10万人举行庆祝签订中缅边界条约的大会,******在讲话中称赞“中缅边界条约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是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光辉榜样,是亚洲各国之间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良好范例。”

1961年新年伊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了参加1月4日缅甸独立节活动和互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决定,******亲自率领政府、军事、佛教、体育、文化、新闻、电影、云南省和边界联委会中方代表等9个庞大代表团430余人,前往缅甸庆祝和联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的友好代表团。北京的1月,正是冰封大地的隆冬季节,然而来到缅甸,呈现出来的却是草绿花红,蜂飞蝶舞的春天。各代表团分别到各地参观、访问、演出,同缅甸各族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到处是缅甸人民热情欢迎的笑脸,到处是色彩斑斓的友谊之花,真是友情洋溢,盛况空前。

1月4日,中缅两国总理在仰光成功地互换了《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至此,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圆满解决。在仰光市庆祝互换条约批准书的群众大会上,******总理兴奋激动地宣告:“维护、巩固和发展中缅友好关系,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神圣的职责,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友好下去。我深信,在我们两国人民的一致努力下,中缅友好这座壮丽、宏伟的大厦,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永远照耀在辽阔的亚洲大地上。”

4“乐莫乐兮,新相知”

中国一直把建立和发展中印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奉行睦邻政策的重点。1951年1月26日,******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并发表了讲话。他说:“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国、印度这两个民族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几千年以来是很好的。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日,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

1954年,尼赫鲁总理第一次来到中国。访华期间,******十分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他,盛情款待,坦诚会谈,尼赫鲁多次表示自己感动不已,如同遇到了故旧新知。

1954年10月19日下午4时10分。中南海勤政殿。

******热情地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尼赫鲁总理的手:“我们欢迎你,十分欢迎你。”

******会见尼赫鲁。笑容可掬的印度总理连连说:“我非常高兴地来到中国,这使我非常愉快,我向往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我抵达北京后,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使我深为感动。我是作为和平和善意的使者到你们这里来的,而我已在这里发现了和平的精神和善意。”

会谈中,******对于这位来自南面邻邦大国的贵宾,表现得极为真诚和坦率。他回顾了中、印两个泱泱大国,又是世界文明古国,都受到过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欺侮的历史,表示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他对尼赫鲁总理说:“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感情,有保卫自己的感情。”“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主义。”

******以他的战略思想来说明一个问题:只有团结起来,才能顶住外来的威胁和欺压,才能赢得和平。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虽然贫困,但团结友好,其力量是无穷的,根本不怕别人瞧不起。中国需要和平,和平的时间越长越有利。******对尼赫鲁这样说:“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它合作。”

******提醒面前的这位印度朋友,对于中国来说,获得和平并不容易,美国变着法不遗余力地排挤中国。不仅如此,它还炫耀武力,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美国飞机飞到中国内地上空,空投特务。美国还加紧援助和支持******对中国大陆进行骚扰性战争。对此,******虽然在战略上采取藐视的态度,但在战术上是绝不大意的。

尼赫鲁说,美国害怕它的利益受到损失,正像一切既得利益者一样,美国怀着恐惧,神经紧张,四处插手。

******以他特有的幽默与辛辣指出:“美国的恐惧也实在太过分了。它要把防线摆在南朝鲜、台湾、印度支那,这些地方离美国那么远,离我们倒很近。这使得我们很难睡稳觉。”

尼赫鲁微笑着点了点头,显得温文尔雅。两国领导人围绕着和平与友好这一主题,认真进行了切磋和探讨,会谈十分融洽,气氛十分热烈。

******亲自点题,要与尼赫鲁谈论“战争”话题。

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下午,首都北京中山公园内张灯结彩。两万多名北京市民,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首都人民欢迎尼赫鲁访华大会。

尼赫鲁在中国总理******和北京市长彭真的陪同下,信步来到音乐堂前。音乐堂里传出悠扬悦耳的中国歌曲和印度歌曲,使尼赫鲁总理欣赏到异国情调又感受到家乡气息。他停住脚步,转身向欢迎他的人群招手致意。此时,尼赫鲁内心激动不已,深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所感动。音乐堂门前悬挂着中国和印度国旗。入门,巨幅深绿底板镶着白字的标语,分别用中文和印度文书写着:“中印友好万岁!”“和平万岁!”

“和平万岁!”尼赫鲁仔细端详这幅标语。和平当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是国家利益所在,是人民利益所在。望着这幅标语,他内心涌上一股喜悦的情绪。关于和平,在与******的会谈中,他们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共识。他想,印度需要和平,中国也需要和平,没人需要战争,因为那会遇到很多危险。然而,就是******提议要同他专门谈谈战争。尼赫鲁迅速地开动脑筋,对将与******进行的谈话的思路加以清理。他明白,谈战争,也是为了和平。这一点,他和******是一致的。

******邀请尼赫鲁来中南海再次会面。上次会谈快要结束时,他向尼赫鲁提出专门谈一回战争的建议,打算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关于殖民主义者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二战后谁受益了谁受损了;战争应该避免,但并不可怕,侵略者早晚要受到削弱,受到惩罚等问题。

当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坐下来后,******向尼赫鲁询问与周总理的会谈进行得如何,发生冲突没有。尼赫鲁总理说:“会谈得很好,怎么能有冲突呢?”******说:“我们同印度好像没有多少架好吵。”然后,他马上转入他早已准备好的谈话主题。律师出身的尼赫鲁,是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曾坚强不屈地执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对与******谈战争问题,他饶有兴致,愿与******共同讨论。他称******是这方面的专家,其意见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在******的眼里,战争并不那么可怕。他深信,从战争最后结果来说,决定因素是人。至于武器,当然某一方拥有先进的武器,就占有优势,但是这是暂时的现象。仅靠先进的武器来赢得彻底胜利,根本不可能,因为除非一开始就一次性把对手完全毁灭。从现代战争的意义上说,原子弹、氢弹似乎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是冒极大风险的,侵略者可能由此丧失了自己存活的权力和机会。谁又能把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一下子翻个底朝天,然后扔到太平洋或印度洋里去呢。破坏之后的彻底征服,只能作为梦想而无法实现。战争,加速人民的觉醒,导致人民的反抗。人民持久的反抗,必将削弱以至打败侵略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日本,中国得以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站立起来。英国被削弱,印度便获得了独立。

尼赫鲁的思维有着严谨的逻辑性,并颇具人道主义色彩。他认可人是战争胜败的最后的决定因素,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战争的后果,那就是战争给人本身造成的影响。战争可以使人觉醒,最终获得解放,但战争也可能把人类变得残酷,变得堕落。如果战争消灭了有知识和有训练的人,那么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人类将面临巨大的倒退。

******说:“所以,归根究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尼赫鲁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终有一天,世界的调整都用协议来完成。”

******挥洒着他的幽默与机敏:“在世界调整以前,(从现在起)十年之内没有战争可能吗?”

尼赫鲁依然坚持他的良好的永久和平的愿望:“终有一天,人们会承认,战争如果爆发,会把双方都毁掉,谁也打不起战争。不过我并不能提出任何担保。”

******无意让谁担保,这样的事,怎么担保得了呢。他只是坚持一点,战争会削弱侵略者,而中国,并不害怕战争。

“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计划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个战争计划来对付战争。这就会使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推迟。但是把中国全部毁灭,炸到海底下去,是有困难的。中国人是会永远存在的。”

这场关于战争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南海颐年堂里进行的。******和尼赫鲁深邃精辟地谈论着这个残酷的话题。他们谈得很投机,很愉快,表现得很投入,又很超然。

对北京一个星期的访问结束了,尼赫鲁将到华东、华南等地参观后回国。10月26日,尼赫鲁携爱女英迪拉·甘地夫人——一位印度未来的总理,以及其他随同访华的印度官员,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向******等中国主人告别。这里是尼赫鲁与******首次见面的地方,如今又成了他们分别的场所。来辞行的尼赫鲁总理感慨良多。他说: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得到了很深的友情。他深情地表示:虽然要走了,但是可以说,已经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中国了。

充满激情而又才学渊博的******,此时引用中国古代着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赠予尼赫鲁。他吟诵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

尼赫鲁非常欣赏******所吟诵的诗句,认为太适合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了。他紧接着说:“主席刚才引用的两句诗,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第二句诗特别适用。”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玄奘法师,曾经千辛万苦,到西天(印度)取经。而今中国主人******等领导人,对于来自佛教发源国的总理尼赫鲁,从中印两国友好与和平出发,继礼仪之邦之传统,尽东道主之所能,为其访华顺利、成功,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

临行的尼赫鲁总理自然会记得,当他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被感情和友好包围了。来京前,在广州和武汉,中国地方领导人非常隆重地欢迎他。抵达北京,******等党、政、军许多高级领导人和全国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负责人以及北京市各界人士组成一支庞大的欢迎队伍,前往机场迎接。沿途是20多万人的欢迎人群以及无数的鲜花彩带。几乎所有在北京的中国省部级以上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参与了尼赫鲁访华的接待工作。******4次与尼赫鲁总理会谈,并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使这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总理先生感慨不已。与******等中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的深刻广泛交流和讨论,令尼赫鲁终身难忘。中国领导人谦虚的态度,坦荡的胸怀,独到的见解,给尼赫鲁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北京机场,飞机就要起飞了。尼赫鲁神采奕奕,与到机场送行的******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作最后的告别。他是那样热情洋溢,以致讲话时声音都有些颤抖。他说:“我现在就要离开了,我满怀着良好的记忆和我对于你们的谢意而离开这里。我将牢记不忘这一切。我相信这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伟大的国家更加接近。我相信印度人民非常感激你们对于作为他们代表的我,所给予的光荣。我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我愿再一次向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