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1制定反攻战略
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一年了。解放区军民英勇作战,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显着变化。虽然经过一年的战争,国民党军队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但是他们在数量上、装备上还占有优势,从表面上看局势仍十分严重。******的战略意图是: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以便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达到使人民解放战争不能持久的目的。1947年夏,******调集了70多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重点进攻。
******高瞻远瞩,对战争形势作了深刻而正确的分析,决定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完全被粉碎,我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应抓住有利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7年7月,******在靖边县小河村与******、任弼时、彭德怀等共同研究部署了全国的外线进攻问题。
******和任弼时(右)在神泉堡。9月1日,******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明确指出,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到外线作战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等,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战机,多打胜仗,同时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到外线作战的方针仍然是先打孤立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和夺取地方是歼敌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须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一方面,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必须发扬勇敢战斗、不惜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短期内接连打几仗)的优良作风。必须力求调动敌人打运动战,但同时必须极大地注重学习阵地攻击战术。
******的这一英明决策,一方面可以粉碎******的反革命计划,迫使蒋仅有的一点机动兵力回援其空虚的后方,有效地粉碎他的重点进攻,从而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巩固和发展解放区,使解放区进一步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另一方面,又能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削弱国民党进行反革命战争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之所以果断地做出这样的决策,在于他对当时国共形势作了科学的分析,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与气魄。当时双方形势是:
一、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到1947年7月,国民党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下降到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下降到150万,而一线兵力缺乏,在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只有40个旅。而人民解放军则越战越强,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有100万人,而且可以全部机动,部队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斗力大大提高。其总兵力虽少于国民党军,但在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却优于敌方。国民党的后方异常空虚,在国民党后方担任守备的兵力仅有21个旅,而且分布在台湾到新疆数省的漫长战线上。在北线,敌人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继续反攻,在南线,又调集了70万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把人民解放军压到黄河以北,全歼于华北平原。而且******于3月15日将黄河引入故道,企图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在蒋军从陕北到山东的战线上,黄河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在晋冀鲁豫战场,敌人的防御力量削弱,只有少量兵力防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刘伯承将敌人的这种战略态势形象地比喻为哑铃态势,这种态势把敌人的中间弱点暴露无遗,使中原和江南的门户洞开,加之这些地区的守备力量薄弱,许多城市和交通线只靠交警总队、保安队、民团来守备。国民党军由于屡战屡败,因此士气低落,军心动摇。而人民解放军则连战连胜,士气高涨,解放区军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同时由于放手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解放军的后方日趋巩固。
二、国民党在经济上、政治上陷于空前危机,而中国共产党却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为了取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卖国条约。同时,国民党加紧了对人民的掠夺,强征田赋,搜刮粮食,大肆摊派苛捐杂税,进行投机活动。由于他们的野蛮掠夺和发动反革命战争的巨大消耗,造成了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工商业倒闭,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一切都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国统区人民掀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反对美军暴行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和全民为敌的******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中坚、包括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形成反抗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正如******所指出的:“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了******的滔天罪恶,盼望本军从速反攻,打倒******,解放全中国。”
以上情况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基本条件已具备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以敏锐的目光,从战略战术上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做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决策。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哪里?******果断地选择在中原地区的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直接目的,是把战争引向国统区,这就要求反攻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应该选在敌人力量薄弱而又是要害的地区。敌人以70万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其“哑铃”态势使中原地区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中原地区跨苏、皖、豫、陕、鄂5省,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同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就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之说,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进击中原,还可堵住华北战场南北的道路,把敌人的主力部队控制在长江以北,为条件成熟时与敌在中原决战创造条件。中原地区的大别山更有其特殊地位。它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雄峙于南京与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汉之间,是******战略上最敏感又最薄弱的地区。占据大别山,可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同时能从战略上牵制国民党军,使其调回大量兵力同人民解放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从而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大别山曾经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较好,一直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坚持斗争,在此人民解放军容易生根。对这一战略行动,******生动地比喻说,******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关于进攻方式,******亦作了明确规定: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要地,然后建立根据地。这种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它能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长处。对于这次战略行动,******既估计了有利条件,也充分了解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指出跨进大别山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并告诫部队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为了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设想,******作了三军成“品”字形展开,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即由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中原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为左路,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尔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实行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路,挺进豫西,配合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在豫西、陕南、鄂西北实行战略展开。三支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互相配合,机动歼敌。两翼牵制是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利于陈谢兵团的行动,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以配合三路大军的行动。
2指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根据******的部署,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7年6月30日在张秋镇到临濮集300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全国性大反攻的序幕。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慌地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六三○事件”。为了堵住这一缺口,******从豫北战场和豫皖苏战场调集了3个整编师另1个旅,由王敬久指挥分兵两路北上,企图坚守郓城,迫使刘邓大军背水作战或退到黄河以北。刘伯承、******等对敌我态势作了分析,决心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法。7月7日至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攻克郓城,第二、六纵队解放了定陶、曹县,第三纵队则进至城武,刘邓大军的主力摆脱了可能背水作战的局面,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三十二、六师分别进至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彼此间隔二、三十里,形成了一条断断续续的长蛇阵。
至21日,刘邓大军已完成了对其的包围,敌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在此情况下,******电示刘邓,要求他们放手歼灭敌人,歼敌越多,对配合山东解放区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跃进大别山就越有利。为此,刘伯承、******决心立即向敌人进击,各个歼灭敌人。28日刘邓大军胜利结束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灭敌军56万人,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为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道路,同时打乱了敌人的全盘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山东的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
当鲁西南战役激战方酣时,******根据鲁西南地区的情况和全国战局的进展,确定了刘邓大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指出: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取得的主动权,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陈粟野战军和陈谢兵团配合向中原推进,彻底粉碎敌人对西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8月初,******又指示陈毅、粟裕率华野主力直出豫皖苏地区。
接到******的指示后,刘伯承、******等作了认真的研究,向中央提出休整半个月的要求,7月29日******电复刘伯承、******等:“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可见******改变了原来直出大别山的意图,推迟了南进的时间。从8月1日开始,刘邓大军抓紧时间休整,准备于8月15日南进大别山。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刘邓认为不宜留在豫皖苏,应直趋大别山。******对此建议极为重视,及时致电刘邓:“(一)开一次团长以上干部会,除告以各种有利条件外,并设想各种困难条件,建立远征意志。(二)营长以上每人发鄂豫皖三省有县境的明细地图一份,油印的亦好。如能每连发一份更好,使一切干部明白地理环境。(三)大体确定征粮征税办法,告知一切干部……(四)如皮定均旅调来不及,请考虑以赵基梅纵队使用于大别山,该纵由潼关、洛阳渡河后直趋大别山。(五)如你们决定直趋大别山,决心不要后方,亦应使陈谢建立此种决心。”刘邓根据******的指示,迅速制定了南下方案。至此,刘邓大军休整半个月挺进大别山的决策正式形成。
鲁西南战役后,******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丝毫没有察觉,他认为刘邓大军已疲惫不堪,短期内难以再战,遂调集了30个旅分五路进击刘邓大军,妄图将刘邓大军消灭于陇海路与黄河之间,以堵住南线中央被刘邓大军打开的战略缺口,并采取了“饭馆子”战术,企图使刘邓大军留在内线。此时连日大雨,******阴谋以水代兵,水淹刘邓大军。当时山东和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作战也极为困难。根据这种形势,******指出:“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刘邓大军的困难“亦将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认为不宜在鲁西南继续休整,决定提前南下,8月6日下达了预备命令,并于次日报告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这一果断的决定,并授权刘邓在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其果断处理。
8月7日夜,刘邓大军4个纵队分三路秘密南下,以战略上的极大突然性向南疾进。一纵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柘城、上蔡之线直奔豫南;三纵为东路,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之线直奔皖西;中原局、直属队和二纵、六纵为中路,沿沈丘、项城、息县之线直奔大别山腹地。自此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8月11日,刘邓大军跨越陇海路,首战告捷,将蒋军甩在陇海路北。12日,远在陕北的******对刘邓大军的远征行动作了具体的部署:“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张时应当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先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