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透过举止看人性
4008500000021

第21章 听清“话外音”,沟通零距离(1)

在言谈中足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态度、感情和意见。固然,言谈的内容是表现的因素,但言谈的速度、语调、抑扬顿挫,以及润饰等,亦足以影响谈话内容的效果。我们往往在无意中,会经由这些因素,表现出所谓的言外之意。而听者也会设法从这些因素来试图了解对方的心思。

1.声音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透视一个人的心,是很有道理的。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方面来说,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用两者结合来识别人的心思的。

在说活过程之中,人的内心感受会直接影响声音,而另一方面,声音的节奏也是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

《礼记》中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不但与气能结合,也和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因此:

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

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

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里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关这方面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四点值得研究:

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语调温和如水,好比细水之流,舒缓有致。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振动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的,这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的社会属性,又使人的声音有着精神和气质方面的特性。古人讲,心动为性——“神”和“气”——性发成声,意思是讲,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也就是空气,但与内在的“性”也是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人的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有的高大魁梧,说话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

说话轻声细气者,这一类型的男性多待人忠实厚道,胸襟比较开阔,有一定的宽容力和忍耐力,能够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为己所用,但同时又不失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较富有同情心,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而这一类型的女性则多比较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多愁善感,甚至是软弱。

说话轻声小气者,这类人在为人处世各方面多比较小心和谨慎,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说话措辞非常文雅、而又显得谦恭。他们对他人一般情况下都相当尊重,所以反过来他们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对人比较宽容,从不刻意地为难、责怪他人,而是采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说话高声大气者,这类人性格多是比较粗犷和豪爽的,他们脾气暴躁、易怒,容易激动。为人耿直、真诚、热情,说话非常直接,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会拐弯抹角绕圈子。这一类型的人多容不得自己受一点点委屈,他们会据理力争,一直到弄出个水落石出为止。他们有时会冲当急先锋,起召唤、鼓动的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被他人利用,自己却浑然不知。

说话唉声叹气者,这类人多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挫折困难面前,或是遭遇到失败,就会丧失信心,显得沮丧颓废,甚至是一蹶不振,没有了再站起来的勇气。这一类型的人从来不善于在自己身上寻找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总是不断地找各种客观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然后安慰自己,以使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他们时常哀叹自己的不幸,却以他人更大的不幸来平衡自己。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总结出来的由说话的声气观察一个人性格的一些规律: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在说话伊始就清喉咙的人,多是由于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致。

在说话的过程不断地清喉咙的人,可能是为了变换说话的语气和声调,还有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某种焦虑和不安。

还有的人在说话过程中并不是不断地清喉咙,而只是偶尔一两次,这时多表明他对某一个问题并不是特别的认同,还需要仔细认真的考虑。

故意清喉咙多是一种警告的表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情绪,同时包含着对对方示威的意思,告诉对方自己可能会不客气。

口哨声有时候是一种潇洒或处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也会以此来虚张声势,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情绪。

2.口头禅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说话时常常在无意之中高频度地使用某些词语,形成了人们所谓的“口头禅”,而这些语言习惯最能体现说话人的真实心理和个性特点。所以只要留心,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口头禅”中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最常见的口头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他们总是把“绝对”这个词挂在嘴上,被人们戏称为“绝对先生”。

“绝对”这个词语在字典中表示的是一种极端程度的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表达的意义远远没有字典中那样极端。这一点是应该明白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人往往比较主观,而且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很多想法是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

这种喜欢说“绝对”的人,大多有一种自恋的倾向,有时他们的“绝对”被人驳倒之后,为了隐瞒自己内心的不安,总要找一些理由来加以解释,总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接受。其实,别人不相信他们的绝对,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绝对”。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而强撑着。

那些经常说“绝对”的人,不仅表示他们“自恋”,而且这个词还可以被他们用来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和被证明错了时的挡箭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不断的用“绝对”来进行保证,如“绝对不会再犯”,“绝对不会再这样干了”等。

这种人在男女交往当中,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说出不少的“绝对”。虽然在男女之间,恋爱到了一定的程度,说说“绝对”也是很正常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但是满口“绝对”的人,他们的甜言蜜语就值得怀疑了。

有些人开口闭口总是离不开“我”“我的”等口头禅。有人在人称语里,常常使用“我”字,这表示他具有儿童或女性的性格。并且这种人的自我显示欲很强。有人不常用“我”字,但却爱用“我们”或“我辈”等字眼,这也表示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

在儿童当中有这种习惯的人相当多,这不足为奇,这是一种儿童心理的表现。可是我们发现,有些成年人也常常这样说话,原因何在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说话习惯,其原因可以追述到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在哺乳时期,婴幼儿与母亲有一种身心合一的亲密关系,而到了断奶时期,婴幼儿的这种感觉就受到了威胁。为了避免这样的威胁,婴幼儿学会了叫“妈妈”“我”这些单词。“妈妈”和“我”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妈妈,他们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对妈妈有难以割舍的心理依恋。而他们联系妈妈的最好“工具”就是“我”。孩子不断地强调“我”,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种安全感;经过这样不断的强化,孩子就频繁的使用“我”而获取更多的安慰。

孩子慢慢地长大以后,就逐渐与社会同化了,由一家的孩子变成了社会的孩子。这种通过不断说“我”来获得安全感的要求就逐渐淡化了。

可是有些人却是“人长智不长”,到了成年却依然保持着孩子的那种心理,自然也就保留了儿童时代的那种说话习惯。

应该指出的是,经常把“我”字挂在嘴巴上的人,他们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只是比较天真的表现,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这种习惯,就应该锻炼自己个性,使自己很快成熟起来。

很喜欢说“不”的女性往往女人味十足。说“不”是女性温柔的表现。有的人常常用这一点去取笑女性,殊不知,这正是她们的聪明之所在。女性往往会用这种方法去征服男性。如果这样的招数没有奏效,她们就会变换一种方式来征服男性,这种方法就是眼泪。这是女性又一个高招,千万不要小看女性的眼泪。女性哀怨的眼泪常常可以战胜不少男性。

研究表明,会说“不”的女性常常都是比较能干的,她们有主见,能持家,可以独立完成某些工作。但是由于经常说“不”,她们往往又会遇到一些麻烦。

观察资料表明,女性在心里上是愿意的,但是嘴上却常常说“不”。她们对丈夫或恋人就是这样,嘴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懒得管他”,其实却是非常想管他。

同样的道理,别人对她们提出忠告,在内心深处,她们可能已经接受,可是嘴巴里却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说“我偏不听”。

由于这些经验,比较聪明的男性对女性表示关心,他们的嘴巴上一般不说什么,常常还会从相反的方面去进行“引诱”。这种巧妙的暗示,一般比明说还有效。

女性是很特别的,有时很温柔,有时又比较“蛮横”。女性没有男性的蛮力,但是她们却有一张很灵巧的嘴。有的人曾说,要征服女人的嘴巴比登天还难。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劝女性不要这样做,她们的回答常常是“我偏要”。如果劝女性这样去做,她们的回答往往是“我偏不”。

面对这样的女性,男性不要和她们较劲,因为她们是有口无心的。很多男性不明白这一点,偏偏要与这样的女性一争高低,结果是弄得双方都不高兴。

英语里有一句讽刺女人的话:女人认为把秘密告诉给她最信任的人,并叮嘱她不要说出去,就算是保住了秘密。

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公道。

因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总有这样一些人,一旦他们知道一点点秘密,便有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时时刻刻想把这种所谓的机密告诉别人,但是又怕走漏消息,所以不断地叮嘱他人。其实这种人最容易泄露机密,是最不可信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知道了其他人不知道的机密,要想长期隐藏在自己的心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都有一股企图告诉他人的冲动。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个秘密,就会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把秘密告诉别人,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减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心理愉悦,而且向别人泄露秘密,可以博得对方的欢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秘密越想对人说。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有人对你说:“这可是个秘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千万不要对人说啊!”“现在我要跟你说的事绝对不能张扬出去”。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第一,如果自己知道了一些秘密,别人就会觉得你了不起。你自己也会感到知道很多小道消息和一些别人的隐私是一种值得炫耀的骄傲。

第二,秘密只藏在一个人心里是会让人感到苦闷的。

一般人都有这种毛病。你越是想让他保守秘密,他就越想说出去。“保守秘密”和“告诉适当的人”实际上是同类语。如果要是真想保守秘密的话,就不会对别人讲了。

可是,如果知道了秘密就随便与人说,又觉得这个人不很可靠,于是就对他说“我只告诉你”,这是很可笑的,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当然,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轻易泄漏秘密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这种人之所以喜欢传播机密,正是由于心理不成熟所致,他们虽然到了成人阶段,但是在心理上还不是真正的成人。当自己听到“机密”的事情的时候,便立即产生向人传播的冲动,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极为有害的。其实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于别人,也有损自己,真是害人不利己。

如果自己有这种不良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交一两个知心朋友,有什么机密,就给自己的朋友说说,千万不要随便跟别人说“我只告诉你”这样的话。

还有一些人喜欢把“所以说”挂在嘴边,乍听起来善于总结,但深究起来远不是这么回事。常说“所以说”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以聪明者自居,自以为是。

“所以说……”是用在强调并且延续之前所提过的事情,或者作为结论时的用语。

“这件事的情况是这样的……所以说,会变成现在这样也是正常的,不是吗?”

“……所以说,我以前不就提醒过你了吗?”

“所以说,那件事本来就应该如此。”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上的人,是经常会把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加以强调其正确性并下结论的类型。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

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时,他们总是会说:“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我早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经了若指掌。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的对,我也是这么想。”而总是说:“所以说,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态度表现得非常强硬、傲慢,并且喜欢将所有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他们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并有鄙视他人的心理。说话完全不顾及对方的心情,因此对方常会为了他们这种随意践踏他人的态度,而受到伤害。所以,常常把“所以说……”挂在嘴边的人,容易惹人讨厌而自己完全不自觉。事实上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傲慢、令人厌恶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相当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得不到众人的认同、理解,周围的人都不愿意去倾听、去了解他们的事,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之感。因此常在心中呐喊着:“所以说,我之前就警告过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听我的话呢?”

如果多了解他们一些,就知道其实要和这类型的人相处并不困难。因为他们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见识广博,什么都懂”,所以如果想和他们好好相处,只要在这一点上多忍耐担待一些就行了。

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喜欢别人逆着自己的意思行事,所以就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嘴边挂着“对啊”,表面是一团和气,人际关系也不错,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心理话。他们表面上以“对啊”来迎合别人,暗底里却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精打细算。

“对啊!”这个词语是用来肯定对方说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

“嗯!对啊,就如同你所说的。”

“对啊!确实是这样,我也有同感。”

类似这些用来赞同对方、认同对方的话,会让对方听起来格外舒服、顺耳,非常高兴地以为原来你的看法和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