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87

第87章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以昭通地区为重点地区研究对象(2)

(9)城乡差距: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下表:2003年昭通市城镇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倍。这是一个已经超过世界公认的城乡差距的警戒线3∶1的概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年增长量才100元左右;(元/人)/年2000200120022003昭通市人均GDP219322312370全国人均GDP7078745379728280昭通市城镇人均收入591266056997全国城镇人均收入6316686077038500昭通市农民人均收入92210011060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253236624762622昭通市市辖的11个县(区)中,有10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区),总人口500万人,农业人口占90%,其中尚未越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约180万(2002年5月13日《云南日报》载新华社记者江泓报道为“近200”万人)。在全国18个贫困片区中,昭通所处的乌蒙山区位居第二,是全国扶贫的宏观重点之一。根据2001年《云南统计年鉴》,200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昭通为2193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4637元的47.3%,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昭通为92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479元的64.4%,与怒江州并列全省倒数第一;人均储蓄存款,昭通为691元,是全省唯一低于1000元的地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497元的27.7%;人均社会消费品零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售额,昭通为479.76元,是全省唯一低于700元的地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375.14元的34.9%;人均财政收入,昭通为107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426元的25.1%,位居全省倒数第一;人均财政支出,昭通为367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982元的37.4%,位居全省倒数第一。以上六项全省倒数第一(如果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昭通的差距更大),反映了昭通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省也是全国少有的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4.特色区域经济随着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生产步伐明显加快。果、桑、茶列项建设的有昭通、鲁甸苹果基地,镇雄、彝良、威信、绥江、永善、盐津、巧家蚕桑生产基地,盐津茶叶、五倍子生产基地等等。各类绿色和经济林果基地的建设,推动了生物资源开发的进程,初步形成了一批绿色产业。其中拥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品种。如永善金江魔芋分布于金沙江沿岸地区,植株矮小,品质优良,驰名国内外。大关翠华茶以色味俱佳而负盛名,清朝时期,曾为朝廷贡茶。桔类生产以永善、彝良、水富为主,尤以永善黄华沙河红桔最为有名。另外,脐橙、桠柑等新品种也有较快发展。苹果生产以昭通、鲁甸为主,已形成我国南方最大生产基地。新品种红富士已发展到10万余亩。旅游产业,依托两线(内昆铁路,昆水公路),形成以昭通片区-大关黄河片区-盐津豆沙关片区-水富片区至宜宾的旅游区。

二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涉及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金沙江将进行14级电站水能资源开发,国家已启动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3大电站的建设,3大电站都涉及云南昭通,分别在昭通境内的永善县、水富县、巧家县。昭通地区位于滇川黔结合部,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515万人,沿江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属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立体气候,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系复杂,种类多,物种丰富。

(一)地质现状

金沙江从玉树的巴塘河口开始,上游是通天河,454下走进入川藏之间的山原地带。金沙江两岸为横断山。横断山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脉组成,海拔高度2000~7000多米不等,属地质学上的“三江褶皱带”,金沙江2326公里的流程中,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河道达2000公里,沿江地形、地势险峻,支流下游多为峡谷、嶂谷、干热河谷地。金沙江流域地势高,为长江流域3大台阶的第一级台阶,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并逐渐向东南方向倾斜。流域内地质情况复杂,构造断裂发育,外动力地质现象亦十分发育,且类型众多。川滇山地有众多的活动断裂带及强震带,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昭通正是位于在这个高发区中,永善县、巧家县境内有众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带,水土流失面积大、程度深。

(二)气候资源

金沙江流域基本上属高原气候区,而金沙江下段巧家至屏山区间又属于暖温带气候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偏低,从西北地区的250余毫米至东南地区的700多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则较大,普遍大于10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光热条件十分优越,昆明附近四季如春,元谋、宾川、东川、巧家、水富等地,冬短夏长,气温很高,被誉为天然温室。流域内的平坝绝大部分位于干流沿岸及河流的源头或分水岭上。这些平坝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优越。昭通的巧家县、永善县、水富县沿金沙江多是这样的平坝干热河谷地光热条件异常优越。但在巧家县、永善县还有很大部分是二半山、高寒山区气候干燥寒冷。

(三)矿产资源

金沙江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煤、铁,铜、铅、锌、钛、钒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以及磷等非金属矿的储量都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22种,目前硫磺产量占全国的1/7。已探明的攀西钒、钛、铁矿储量达68亿吨,并伴生有多种有益成分,综合利用价值高,是我国着名的钒钛磁铁矿集中蕴藏区,其蕴藏量位于世界前列。煤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地区和四川攀西地区,其中昭通地区储量近100亿吨。铜矿除我国老铜矿基地云南东川外,四川会理和甘孜储量也较大,而西藏江达地区的玉龙铜矿为着名的特大型铜矿,位居全国第二。昭通境内也分布着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达80.45亿吨的昭鲁坝区褐煤田为我国江南最大褐煤田。新近在鲁甸发现的新型单银矿床储量可观。铅、锌、镁、硅石、石灰石等矿种储量大,品位高。

(四)森林资源

金沙江流域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主要的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约为20%,森林蓄积总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干流中江街以上直门达以下,雅砻江泸宁以上甘孜以下的沿江两岸,以及中下游的昭通地区、凉山州的高原山区等。但由于长年的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大部分天然林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呈下降趋势,保土拦沙能力下降。巧家县森林覆盖率约为30.9%,永善县森林覆盖率约为35%,水富县只为17%。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土特、山货、药材种类繁多,农、林、牧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经济作物以烤烟、油料、甘蔗、麻类为主。烤烟是云南省第二大产区,是全国五大片区之一。经济林果分布广,大宗产品油桐、乌桕、木漆、茶叶、苹果、花椒、竹笋、核桃等,为历来名特优产品。尤以天麻、五倍子、竹荪、冷香菌、魔芋驰名中外。

(五)动植物资源

昭通市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初步调查有高等植物151科457属1025种(不含苔藓植物),草场植被资源有174科1604种。从南亚热带到北温带植物均有分布,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24种,三级保护植物32种,另外还有大批具有特色的植物资源。昭通市境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颈鹤、丹顶鹤、白冠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藏猷猴、穿山甲、狼、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丛林猫、金猫、林麝、斑羚、斑头雁、草原雕、秃鹫、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毛脚鱼鸭、大鼯鼠、苏门羚等。鱼类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巧家、永善、绥江、水富的金沙江流域456公里的江段和金沙江水系的大关、昭通、彝良、盐津等县支流河段。经调查,全市境内有鱼类9目19科种,珍稀品种有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鱼类:中华鲟鱼、白鲟、胭脂鱼、江团、大鲵(娃娃鱼)等。

(六)水土资源

金沙江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长江流域的49%,占全国的26%。其主要支流有硕多岗河、雅砻江、普渡河、安宁河、西溪河、小江、龙川江、黑水河等等,流域内有滇池、清水海、程海、泸沽湖等湖泊。滇中高原及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平坝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这些河谷、平坝地区年均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70%~80%的降雨集中在6~10月份。水土资源的组合也很不协调,耕地集中的平坝地区,光热条件好,农业发达,城镇人口多,工业也相对发达,用水需求量也大。但这些平坝大多分布于支流的源头地区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地带,因此不是源短水少,就是田高水低。优良的光热土地资源与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七)自然灾害

金沙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昭通地区有泥石流沟176条,小江两岸的123条一级支流中就有107条为泥石流沟。此外金沙江干支流局部河段,如干流的攀枝花市河段、普渡河上段的滇池流域、龙川江的楚雄河段等都存在一定的污染,有的情况还很严重。昭通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滑坡、泥石流、塌岩、旱涝、冰雹等等频繁发生,受害面大,程度深。

(八)生态保护工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实施“长防”、“长保”、“天保”、“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巧家县1988年被列为“长治”

重点县,1989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长防”工程县。永善县1998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水富县199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环境开始总体呈好转趋势,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得到治理,土壤侵量大幅度下降,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整体得到改善提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困难与制约因素

金沙江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金沙江流域地区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极大,是我国南方极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面临着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中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以下主要困难。

(一)干旱缺水、水热矛盾突出

金沙江干热河谷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3~6倍。干季(11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仅为全年的10%~22.2%,降水极少。干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20倍以上。此时土壤出现水分亏缺现象,相对持水量和有效水分保证率都很低。这样干季植被呈休眠状态,发育受到抑制,生物产量低。同时由于土壤旱化程度加大,又导致植物旱生性种类增加和旱生群落外貌出现,这使得地表凋落物较少,土壤腐殖层发育差,保水能力弱,进而形成土地利用的恶性循环。

(二)水土流失严重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输入长江河道的泥沙量年均达2.57×108吨,占三峡水库入库寸滩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的57.17%。云南省内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居全省六大流域之首,是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金沙江流经昭通一段共长430公里,每年流失泥沙1.2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0%~35%,最高的巧家县达到41%,每年流失土壤722.4万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陡坡耕植及乱砍滥伐,金沙江流域70%的耕地是没有水保措施的顺坡耕作,大于25度陡坡地的垦殖较为普遍。这种经人工耕作后的土壤遇雨水冲刷很容易流失。而且长期以来,居住在金沙江流域上游的山区农民砍伐林木用去充当燃料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林木长期反复地遭到乱砍滥伐,没有得到恢复和禁止,植树造林,又忽略了树木成活率,导致树木越砍越少,最后变成荒山秃岭。例如云南省昭通地区1952年森林覆盖率为20%,到1980年代后期已经下降到6.6%左右。[3]森林遭受破坏后的结果是加大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力,水土流失加剧。

(三)植被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

由于不能解决燃料问题,农民只能靠天然产物木材和草料作为生活燃料,同时由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匮乏,马车仍然是当地农民的主要运输工具,而马、驴、骡必须以草料为食物,这无疑也增加了草被的压力。加之区域内气候干热,水分不足,特别是旱季较长(11月至次年月)植被恢复难度较大,这样使荒漠化日益严重。

(四)土壤胀缩性高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分布有较广的变性土,实验表明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胀缩性非常强,土壤的胀缩度可以达到45%~60%,土壤吸水后迅速膨胀,5~10分钟后土壤膨胀度值已很高,此后逐渐变小。土壤胀缩时,对周围土壤产生强大的压力,并对植物根系产生机械损伤。同时,会使土壤变得更加紧实、渗水困难,气候变换和热量状况均会受到阻碍。这对植物生长、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五)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

归根结底,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粮食自给的客观要求,致使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产生了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居住在流域沿江一线的农民由于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有限,过度耕作,毁林开荒,陡坡开垦、毁草毁林等屡见不鲜,较为普遍地袭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大面积的山坡和林地被轮流垦殖、过度垦殖,加速了地力减退,使土壤生化活性下降。但农民为了生存,在已退化的土壤基础之上,进一步毁坏干旱稀树灌草丛群落,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

针对金沙江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特别重要的生态区位,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