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73

第73章 做好怒江环境规划,提高水能资源开发效益(1)

一前言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我国水电大军的目光开始投向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从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嘉陵江、大渡河、岷江,到流出国境的澜沧江、怒江,有的已经开工,有的正做规划。西南地区蕴涵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怎样开发。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都地处横断山区,不仅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和自然景观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一旦受损将很难恢复。因此,专家们一再指出,在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关系,使发展同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水能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水能资源开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区间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伴随某种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

根据“梯度推移”发展理论,我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了“差别发展”战略和“地区倾斜”政策,使东部与中西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结构374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利用外资和收入水平上出现了过大的差距。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削弱,受市场价值规律作用,资本总是流向那些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因此,大量的资金、技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均流向回报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因而资本的回报率差,不仅难以吸引东部的资金、技术及人才,相反西部地区本就十分短缺的资本也流向东部,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使东、西部地区人民在利用有限资源和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上丧失了代内公平性,从而也失去了个人平等发展的机会,长此下去,必将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要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适当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区间的比较优势,确定若干优先发展项目,把具有潜在优势的生产要素活化到地区的商品中去,从而转变为最终的经济优势。具体而言,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各种资源特别是水能资源异常丰富,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能源资源短缺的特点,适时对大西南各大江河丰富的水能资源实施“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清洁、廉价的电能,通过“西电东送”的方式和东部地区实施区间贸易,在合理的价格体系内交换双方都需要的,各自生产的机会成本又较低的产品。这样,东部地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自身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能(商品),而西部地区则获得更多更快的资金积累,将地区间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以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为契机,必将促进西部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的矿产资源、原材料、农业资源的开发及上述资源的加工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西部经济发展。此外,尽管西部地区离海洋远,影响对外开放,但该地区有近2万公里的边境线,和10多个国家接壤,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等方式开发水电,可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强贸易,利于沿边开放。而且,水电工程开发过程中注入的大量移民资金可开发扩大移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见,以水能资源开发为契机的西部开发,在为西部人民创造平等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支持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水能资源开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实践主体之一

水能资源开发作为重要的资源产业之一,在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对机械、材料、设备、电气、运输等多方面的需求,必将刺激周边地区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发展,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必将带动流域城市化建设以及相关的商业、金融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水能资源开发中获得的特殊产品--电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必将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跃升,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完建后,与葛洲坝工程一起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千瓦时,若1千瓦时电能创造产值5元,则每年可为国家增创产值5250亿元;若人均年创产值1万元,则可为525万人提供就业机会,获得发展的权利。

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失业率在上升,实施再就业工程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之一。应根据上述水能资源开发的特点,现阶段适度加大水能资源开发力度,有助于改变水能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僧多粥少”的局面,促进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先例,19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后来罗斯福上任后推行“新政”,实行以工代赈,政府大力投资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以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当时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不惜耗资3亿美元在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西北部哥伦比亚河上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古力水坝,并由此带来了西北部的繁荣,这对我们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