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53

第53章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与流区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2)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是振兴当地民族经济、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如前所述,有专家主张用发展生态旅游来替代水电开发,然而这是怒江现实环境下难以做到的。旅游可以成为怒江流域的重要产业,但短期内很难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怒江开发共13个梯级,如果全部投入运转,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60亿元。而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科学旅游、绿色旅游、低支出旅游,其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与水电开发相比,很难支撑起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何况最基本的一个情况,就是在全国旅游经济蓬勃兴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怒江旅游目前的机遇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丽江有飞机场和高等级公路,有底蕴深厚的纳西族文化,有品位极高的玉龙雪山和大研古城景区,有较为齐全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成熟的信息、人才和旅游管理系统,东巴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已经吸引了全世界学者和旅游者的视线。而怒江流域各地,由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等若干方面基础太差,与丽江相比,不论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怒江13个梯级电站开发,总投资897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可增加52亿元,地税年收入可增加27亿元,电力将成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GDP增长,促进财政增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关数据显示,电站建设每投入20万元,就可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按此推算,怒江水电开发至少可以带来44.8万个就业机会。巨额投资还将带动地方建材、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可以用较低电价带动和支持矿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地方经济较快实现产业更新和升级,由此带来的效益也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此外,电站水库的建成,除了水能利用之外,还会产生巨大的水利效益,同时获得农业获灌溉之利和城乡供水之益。仅潞江坝一地,就可增加灌溉农地34.6260万亩。

(二)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有人认为,怒江流域应该维持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原始状态,为人类保留一片可供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的净土。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的有闲阶层从“聪明的大脑”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美妙的乌托邦。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多种载体和形式。否定开发,封闭式地全盘保留原始的村落和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是一种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形式。歌曲、舞蹈、音乐、绘画、宗教礼仪、民间故事、文学作品、民族节庆、电影、戏剧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全面带动民族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承和发展。在云南,已经有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较为成功的典型范例。例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并没有在封闭中发展,而是通过大量学者包括国外学者共同从事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并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有效载体,把传统文化与优美的雪域风光、古城建筑、文物古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在开放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傣族的贝叶文化也是这样,注重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民族风情和热带雨林风光完美地展示给世人,在开放和开发中提升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事实上,大部分云南人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是通过民族博物馆、民族村、民间文学和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是通过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歌舞、音乐、舞蹈去体味的,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到每个民族聚集的村寨去居住下来。也不能说,经过了整理、加工和提升了的民族文化,就丧失了其文化的原有底蕴和精华。

有些民族习俗和生活形式是不必要在现实生活中保留的,有文字记载和艺术传播形式就可以了。例如,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没有必要保留,否则到处都只会留下荒山秃岭;用人头祭谷子的习俗不必保留,因为不符合人道的规范。从怒江州来说,全州49万人口中,42万为农业人口,22万为贫困人口。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直到2003年,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2.7万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禁止开发,去全盘保留怒江原有的村村寨寨,并以此保留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怒江流域大部为高山峡谷,当地群众不得不在45~65度以上的陡坡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导致峡谷内处处遍布着挂在陡坡上的田地--“大字报”田。为了在陡峭的山地耕作,他们使用的锄头只有一尺来长,即使这样,还唯恐因站立不稳让人和工具跌如汹涌的波涛之中。那样的生存条件,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想像的。记得前几年一位北京来的领导到怒江考察扶贫点,看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后惊叹道:“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其实,在怒江峡谷周围,类似的贫困户并不少见。他们“赶街”要翻越崇山峻岭,跨江要携带物品和畜禽滑过“溜索”,茅草建盖的屋中,清苦得几乎没有任何“固定资产”。最贫穷的,还有那种人们形容的“抱着一个石头进去,砸不到一个坛坛罐罐”的家庭。许多当地人没有见过现代文明,他们见到过的最大城市,就是云南山区那种非常不发达的县城。的确,他们还在维持着人文环境的原始状态,为人类保留着一片可供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的净土。可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是否忍心去观赏、去享受这样的一片“净土”,甚至认为应该完整地继续保留这样一片“净土”?我们希望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但必须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去保护和传承,广大少数民族的兄弟姊妹,有权和全国人民一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现代的文明,同时在发展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水电开发当然不是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但的确是目前最好的发展机遇。水电开发能够为怒江流域积累大量的资金,由此推动包括工业、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当地开辟一条通往民族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有效路径。那么,为什么要人为地去干涉和阻断这种进程呢?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怒江水电开发对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开发过程中对流域内陆生生物和原生态水生动植物的影响,规划河段内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工程地质和大坝面临的泥沙淤积等问题,均可以通过对规划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及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予以缓解。因此,怒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开发怒江水电,实施库区居民迁移,可以有效地将流域内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部分人口转移出来,能够进一步减少对当地植被的人为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水电是可持续清洁能源,与同等规模的火电比较,怒江中下游规划的水电站,每年可节约标煤37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二氧化硫88.92万吨,氮氧化物33.6万吨,每年减少酸雨损失、人体健康损失和全球气候变化损失110亿元。怒江梯级建成后,实现“以电代柴”,每年可节约50万方生活用柴,年减少林木资源损失4亿多元,50年可减少约22亿元。因此,怒江水电开发,对促进我省怒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环境保护,不可能通过禁止工业发展的途径来解决。通过发展水电增强地方财力,可以逐步建立环保资金和环保补偿机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和环保人才培养,在流域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区域性环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依托合理的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怒江水电开发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怒江水电开发意义重大,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并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就是要变无休止的争论为具体的行动,一旦流域规划和环境评价获得国家批准,立即上马整个梯级中建设条件最为成熟的六库电站,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让丰富的水能资源尽快发挥效益,让怒江人民从水电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六库电站拟建坝址位于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六库以北公里处,装机规模180百万瓦,是怒江梯级中坝高最小、规模最小、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级电站。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7.6亿千瓦时,可满足怒江州近期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要,同时形成全州最大的支柱产业,有力带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逐步向着有效配置优势资源的方向迈进。电站建成后,有条件也有足够的电力保障“以电代柴”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因农村能源困难导致的新一轮生态恶化问题。六库电站项目是怒江建州50年来请求国家投资建设的最大基础性和生产性项目,对怒江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以及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均具有重大意义,应力争尽快付诸实施。

作者依次为: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