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3996200000009

第9章 药食同源祛百病(1)

清热泻火

竹叶

《本草纲目》记载竹叶:“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药材档案】

别名:淡竹叶、苦竹叶。

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传统功用】

1.清热泻火,除烦: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不眠、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外感风热、烦热口渴。

2.利尿通淋:用于心火移热于小肠、小便热淋涩痛、实热黄疸等。

【药理作用】

升高血糖;抗氧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小便不利

竹叶、生地黄、木通、生草梢、车前子制成导赤散,水煎服。

芦根

《名医别录》记载芦根:“主消渴客热,止小便。”《药性论》记载芦根:“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药材档案】

别名:芦芽根、苇根、芦菇根、芦柴根、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

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胃热呕吐、热病津伤、心烦口渴、舌燥少津等。

2.清肺排脓利尿:用于肺热咳嗽,或风热感冒咳嗽、肺痈吐脓,热结膀胱、热淋涩痛等。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肺脓疡

用单味干芦根300克,小火慢煎2次,取汁分3次服完。

天花粉

《神农本草经》记载天花粉主治:“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药材档案】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篓粉。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燥烦渴或内热消渴。

2.清肺润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或咳痰带血。

【药理作用】

引产,抗早孕;抗肿瘤;同时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作用;抗艾滋病病毒等。

【应用指南】

治疗消渴

天花粉去皮,切细,加水泡5天,每天换水。取出捣碎,过滤、澄粉、晒干,加水服1勺,一天3次。

鸭跖草

《本草纲目》记载鸭跖草:“消喉痹。”《日华子本草》记载:“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药材档案】

别名:翠蝴蝶、竹节菜、竹鸡草、竹叶莱。

来源: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传统功用】

1.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入气分、高热烦渴,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

2.利水消肿:用于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药理作用】

抗菌。

【应用指南】

治疗睑腺炎

先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然后将洗净的一段鲜鸭跖草以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烘烤(保持45°倾斜角),另一端顷刻即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取无菌玻璃杯收取,即将之涂于患处。

夏枯草

《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能解内热,缓肝火。”

【药材档案】

别名:夕句、乃东、铁色草、棒槌草、灯笼头。

来源: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传统功用】

1.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眩晕头痛等病症。

2.消肿散结:用于痰火凝结、瘿瘤等病症。

【药理作用】

降血压;抗炎;抑制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

【应用指南】

治疗肺结核

每日用夏枯草60克煎服,或水煎后收膏服用。

治疗肝炎

用夏枯草60克,大枣30克,加水1.5升,小火煎得300毫升,分3次服。

石膏

《名医别录》记载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药材档案】

别名:白虎、细石、软石膏、玉大石、冰石。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高热口渴;气血两燔,壮热发斑;邪热郁肺,高热喘急;胃火上攻,牙痛,咽肿,头痛较剧等病症。

2.收敛生肌:用于湿疮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药理作用】

解热;解渴;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急性腰扭伤

鲜白萝卜与生石膏捣匀,外敷于患处。

清热解毒

败酱草

《本草纲目》记载败酱草:“善排脓破血。”《名医别录》记载败酱草:“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腹痛。”

【药材档案】

别名:鹿肠、鹿首、马草、泽败、苦菜。

来源: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消痈: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咳吐脓血、癌瘤积毒等。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镇静催眠等。

【应用指南】

治疗阑尾炎

败酱草、地丁、金银花、冬瓜仁、薏苡仁各15克,牡丹皮、连翘各9克,桃仁、延胡索各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

金钱草

《本草纲目》记载金钱草:“解诸毒,及大便不通,捣汁。疗痈肿,捣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脓。”

【药材档案】

别名:遍地香、低钱儿、铜钱草、透骨风、过墙

风、一串钱、十八缺草。

来源: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传统功用】

1.利尿通淋:用于热淋,常配软坚消石药同用。

2.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等。

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及毒蛇咬伤等。

【药理作用】

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管泥沙状结石排出;抗炎;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胆石症

金钱草50克,柴胡15克,大黄、芒硝、延胡索各1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连翘

《药性论》记载连翘:“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本草纲目》记载连翘:“治伤寒瘀热欲发黄”。

【药材档案】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

来源: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陷心包、高热躁扰、谵语神昏。

2.消肿散结:主治热毒疮疖及瘰疬痰核。

3.清心利尿: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或淋漓涩痛。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吐;抗肝损伤;降血压等。

【应用指南】

治疗急性肾炎

连翘18克,水煎150毫升,分3次,饭前服,小儿酌减。

蒲公英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掺牙,乌须发,壮筋骨。”“妇人乳痈浮肿,煮汁饮,立消。”

【药材档案】

别名:蒲公草、仆公英、婆婆丁、黄花地丁。

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毒、乳痈内阻。

2.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此外,还可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胃溃疡;抗肿瘤;抗肝损伤等。

【应用指南】

治疗慢性胃炎

蒲公英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研末,每服0.2~3克,饭后开水送服。

地丁

《本草纲目》记载地丁:“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药材档案】

别名: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地丁草。

来源:堇菜科植物地丁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毒、乳痈肠痈、丹毒肿痛及蛇毒咬伤。此外,还可治疗肝热目赤肿痛。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等。

【应用指南】

治疗实热肠痈

地丁24克,水煎半碗,饭前服,分2次服。

治疗痢疾

地丁、红藤各30克,蚂蚁草60克,黄芩27克,用水煎服。

野菊花

《本草纲目》记载野菊花:“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

【药材档案】

别名: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

来源: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肺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此外,还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应用指南】

预防口腔溃疡

野菊花、蒲公英各48克,地丁、连翘、石斛各30克,水煎,每日分3次服。

治疗支气管炎

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一点红、积雪草、犁头草、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穿心莲

《泉州本草》记载穿心莲:“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

【药材档案】

别名: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苦胆草、四方莲、日行千里、苦草。

来源: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病症。

2.燥湿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淋痛及大肠湿热泻痢、胃火咽喉肿痛等病症。

【药理作用】

抑菌;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肝损伤;抗肿瘤;抗生育;抗蛇毒;镇静等。

【应用指南】

治疗支气管炎

穿心莲9克,水煎服。

板蓝根

《本草便读》记载板蓝根:“凉血,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药材档案】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及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等症。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指南】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板蓝根30克,茵陈50克,栀子9克,水煎服。

治疗感冒

板蓝根15克,水煎服。

治疗流脑

用板蓝根水煎剂或用其注射液静脉滴注。

鱼腥草

《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疾,解硇毒。”

【药材档案】

别名:岑菜、蕺、蕺菜、紫蕺、九节莲、肺形草、紫背鱼腥草、臭腥草。

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热毒疮疡、痔疮肿痛等。

2.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等病症。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

【应用指南】

治疗支气管炎

鱼腥草、厚朴、连翘各9克,研末,桑枝30克煎水冲服药末。

治疗热淋

鱼腥草24~30克,水煎服。

白头翁

《药性论》记载:“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疠。”“主百骨节痛。”

【药材档案】

别名: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公。

来源: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之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目前临床常用于急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此外也可用于疟疾。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虫;镇静,镇痛。

【应用指南】

治疗直肠癌

白头翁15克,藤梨根、瞿麦、猪瘦肉各12克,加水至3升,煎至500毫升,早、晚分服,食肉饮汤。

治疗痢疾

白头翁、秦皮各9克,黄柏6克,黄连3克,水煎,分2次服。

清肺化痰

天南星

《本草纲目》记载天南星:“治惊痫,口眼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药材档案】

别名:半夏精、南星、蛇芋、蛇木芋、山苞米。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传统功用】

1.祛风止痉:用于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癫痫及破伤风等风痰证。

2.燥湿化痰:用于痰湿壅滞、咳嗽喘满、胸膈胀闷等。此外,生品外用还可治疗痈疽痰核等。

【药理作用】

祛痰;抗惊厥;镇静,镇痛;抗肿瘤等。

【应用指南】

治疗增生性关节炎偏寒湿者

炮天南星、炮川乌、炮草乌、地龙各180克,乳香、没药各66克,水煎取汁外涂患处。

白附子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记载白附子:“镇痉止痛,祛风痰。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破伤风。”

【药材档案】

别名:野半夏、野慈姑、剪刀草。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传统功用】

1.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用于风痰滞络、口眼斜,中风痰盛、偏瘫失语,破伤风、寒湿头痛等。

2.解毒散结:外用治疗痰核瘰疬、毒蛇咬伤等。

【药理作用】

镇静;抗炎;抑菌;催吐等。

【应用指南】

治疗面瘫

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克,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白芥子

《本草纲目》记载芥子:“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药材档案】

别名:芥子、辣菜子、苦芥子、白芥、芥菜子。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温肺祛痰:用于寒痰壅滞,咳嗽气喘,痰多清稀;或饮留胸胁,喘满胁痛等。

2.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痰饮之邪流注经络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阴疽流注等。

【药理作用】

祛痰;抗真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食管癌

白芥子、礞石、火硝各30克,硇砂、冰片、沉香各9克,硼砂60克,共研细末,每服1克,每日3次,含咽。可消除肿块。

猪牙皂

《本草纲目》记载猪牙皂:“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

【药材档案】

别名:皂荚、鸡栖子、皂角、猪牙皂角、牙皂。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不育果实。

性味归经: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祛痰:用于痰多阻塞、咳嗽胸闷、咳痰不爽等。

【药理作用】

祛痰;抗菌;兴奋子宫平滑肌等。

【应用指南】

治疗食管癌

猪牙皂、制硇砂各15克,乌蛇、瓜蒌、薏苡仁各500克,全蝎、蜈蚣各120克,共为细末,压成片,片重0.5克,每服10片,每日3次。

治疗痈肿未溃

猪牙皂30克,炮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当归、白芷、赤芍、防风、象贝母、甘草各6克,陈皮、金银花各9克,酒、水各半煎煮,温服。

白前

《本草纲目》记载白前:“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本草备要》记载白前:“降气下痰。”《名医别录》记载白前:“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药材档案】

别名:石蓝、嗽药。

来源: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痰降气止咳:用于肺气壅实、痰多而咳嗽不爽、气逆喘促等。无论偏寒、偏热,随证配伍均可使用。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抗炎。

【应用指南】

治疗顽固性咳嗽

白前、桔梗、杏仁、荆芥、紫菀、百部、甘草、橘红、蝉蜕、木贼、牛蒡子、鱼腥草、浙贝母、红藤适量,水煎服。

竹茹

《本草纲目》记载竹茹:“淡竹茹: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瘜竹茹:治劳热。”

【药材档案】

别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竹子青。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化痰,除烦:用于痰热咳嗽、痰黄黏稠、痰火内郁、心烦不眠等。

2.止呕:用于胃热呕吐、痰热呃逆、虚热呕秽等多种吐逆之证。

【药理作用】

抗菌。

【应用指南】

治疗妊娠呕吐

竹茹10克,黄芩12克,生姜3片,水煎服。

天竺黄

《本草纲目》记载天竺黄:“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药材档案】

别名: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传统功用】

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内盛、胸闷气喘等。

【药理作用】

镇痛;降血压。

【应用指南】

治疗癫痫大发作

天竺黄、天麻、姜半夏、茯苓、川贝母、胆南星、橘红各30克,石菖蒲、全蝎、僵蚕、白矾、皂荚、朱砂(另研)各15克,蜈蚣5条。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以姜汁、竹沥各30克,加水稀释后,泛丸为绿豆大,装瓶备用。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6克,小儿酌减。

胖大海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胖大海:“清肺热,利咽喉,清肠通便。治慢性咽炎,热结便秘。”

【药材档案】

别名:安南子、大洞果、胡大海、大发、大海子、通大海。

来源: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清宣肺气,利咽疗哑:用于肺热郁闭、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等。多单用代茶饮,亦常和牛蒡子、桔梗、蝉蜕、甘草配伍使用。

【药理作用】

增强肠蠕动;降血压;利尿;镇痛等。

【应用指南】

治疗便秘

胖大海3~5枚,常与桔梗、生甘草、蝉蜕、薄荷、金银花、麦冬等配伍应用。轻症可单用泡水饮用,重症常配伍大黄、芒硝等清热利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