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3992500000021

第21章 身体的密码(3)

当宝贝会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多了一层危险,此时最经常发生的事故就是宝贝因为动作过大而从床上摔下去。所以切不可让他独自坐在床上,最好将宝贝坐的空间用护栏围起来,并放置一些玩具让他更愿意坐起来。

爬与行走

走与爬孰轻孰重?恐怕许多爸爸妈妈会更看重“走”一些,认为那应该是身体运动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爬”就多少有些受冷落,而且还以为宝贝如不经过爬而直接会走定是意味着自家的孩子不同寻常,聪慧非凡。

其实呢,在生长发育这件事上,“快”绝不是件好事情。那个看似可以不计的“爬”对宝贝的大脑发育及身体发展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爬可以帮助大脑加强对手、足、眼的运动神经的调控能力。

有研究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贝,其动作的灵敏度及协调性都要好于少爬的宝贝。而且,一个充满爬行欲望的宝贝,应该说更是个求知欲极强的小家伙。因为他太想探索腿爬过去,爬过去……相对地,如果宝贝不喜欢爬来爬去,那么他的世界便很窄小,接触的事物少,其结果就是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协调性差、不爱接触新鲜事物。心理上如此,生理也会受到不少影响。光学权威专家分析说:

周围的世界了,所以就要不断驱使着小胳膊小“小眼镜”之所以越来越多,与他们婴儿时的爬行不足而学步太早有关。因为一个小婴儿的视力发育尚不健全,通过爬,他可以把离地面较近的东西看得更清楚;相反,如果走路太早,因为视觉发育还未跟上脚步,宝贝还看不清较远的景物,就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他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性损伤。

因此,爬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对宝贝的眼睛、手部及脑部协调的发展影响重大。爬得好以及喜欢爬的宝贝,其认知力、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稳程度都要好于迟爬或少爬的宝贝。

科学真相

雷蒙达德人类研究所研究发现,原始民族中,允许婴儿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严格限制婴儿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术水平要高。心理学家W.温格的研究也同样指出,在印第安诸民族中,允许婴儿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数比较高。美国医生丹普尔等人还联合倡导一种被动爬行模式。他们认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脑的充分协调,是一种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明显的效果。

爬——使大脑更聪明

在爬行对大脑的帮助中,最受益的是“中脑”先生。它是脑干的一个重要机构成员,拥有视觉反射中枢与听觉反射中枢。它会把看到听到的外界信息上传给大脑,之后再把大脑的指令传达下去。当爬行丰富了视听范围后,中脑受到的刺激、收到的信息自然随之增多。于是,“中脑”一下子变得阅历丰富起来。它传给大脑的信息越来越多,大脑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爬——提高了宝贝的平衡能力

除了“中脑”先生有所获益外,“小脑”同志也跟着沾光不少。前面我们曾说过,小脑负责的工作之一是主管人体运动平衡能力,而爬则把身体四肢全部调动了起来。抬手抬腿的间隔中,对于平衡与反应的要求可是极高的,因此,“爬”自然是促进脑神经系统发展的最好运动。每一次的学习与实践都是对大脑积极的调动与激发。

爬——让宝贝更有信心去探索

从安全角度讲,在宝贝的四肢还不是很强壮时,与走相比,爬是非常安全的一种运动。宝贝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爬,而不用担心自己的小屁股被摔青摔肿,或者干脆失了信心,放弃了探索世界的初衷。

“爬”——能让“走”更稳健

从父母们最为看重的“走”来说,如果宝贝爬得多而好,那么其实也是在为用脚走路打好基础。因为0岁宝贝脚的大拇趾是往上翻的,而爬行时会将脚的大拇趾贴在地上,所以爬行的时间越多,脚趾的使用就越多,也就越强韧。此外,在爬行当中,大腿是外旋的,这样可以帮助宝贝学习以后步行时的正确姿势。另外,在爬行的过程中,膝、臂动作的协调与四肢关节的灵活度也会增强。

温馨提示

缺少爬行而直接站起来开步走的宝贝,他的步行方式会非常奇怪。脚会有点偏内,这是因为他脚的拇趾比较弱。而且他不懂得用脚跟先着地,因此就会晃来晃去,好像缺乏力量。

还有些宝贝在爬行时常出现用一腿爬行来带动另一腿的方式,这样很容易让爸爸妈妈误以为宝贝另一条腿发育不良。事实上,这多数是因为宝贝在刚开始学习爬行时,两只脚的力量不均衡,经常会有一只脚显得不那么灵活,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但是,如果这种状况维持太久而没有改进,就要怀疑宝贝是否患有肌肉神经或脑性麻痹等异常状况,需及时去医院咨询。

爬——使颈肌更有力

宝贝爬行时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必须得把头抬起来,而这一动作恰恰让颈部肌肉有了锻炼的机会。颈肌越灵活,宝贝越能方便地看世界,受到各种刺激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结果依然是促进大脑发育,使其更聪明。

爬——使手臂更强健

宝贝爬行时需要用手腕来支撑身体的重量,而手腕有了力气,对其日后拿汤匙吃饭、拿笔涂鸦等均有助益。

指导小手册

虽说爬是种较为安全的运动,但是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极为复杂的。宝贝必须先要具备颈部、手臂、腿部的力量,之后还要协调好哪只胳膊先伸出,而后哪只脚再跟上来,之后又如何替换另一侧,等等。因此,对宝贝来讲,爬这个动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需要经过几个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

上肢准备:让宝贝俯卧且两臂撑起上半身,之后用镜子、玩具等逗引他抬头。这个练习可在出生15天后适当进行;满月后每天3~4次,每次时间不能太长。

单臂支撑准备:宝贝学会上面的动作后,在他俯卧时,可轮流在两侧用玩具逗引他单臂抓取。

下肢准备:宝贝长到3~4个月时,当你仰卧时可以让他跪在你身体的一侧,用手攀扶着和你一起看画报、念儿歌、玩玩具,这样可锻炼宝贝膝部及手臂的支撑力量。

抵足准备:让宝宝呈俯卧姿势,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双脚轻轻前推,慢慢地宝贝就会自己用力向前做出爬的动作。这样的练习每天可进行2~4次。

经过以上的准备之后,宝贝就可以经历他人生中的三次爬行期的进程了。

从“匍匐爬行”到“手膝爬行”

在爬行之初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宝贝们大多都是“倒爬”或“螃蟹爬(往旁边爬)”,有的宝贝则是开足了马力,四肢乱动、乱蹬,但却停在原地不能前进,动作很不协调。这样的“伪爬行”要持续几天或一两个星期。之后宝贝终于能够小胳膊撑地,借助腹部蠕动与手臂的力量,带动身体往前匍匐爬行了。

但是,这种将小肚皮紧紧贴在床面,两条小腿拖在后面不起作用的爬更类似于士兵的匍匐前进,还只是爬的雏形。这种貌似小飞机要起飞的样子也要进行一两个星期。而此时,主要训练的是宝贝两条小腿的交替运动能力,促使他逐渐地向手膝爬行这一阶段发展。

助爬技巧:可以帮宝贝做些小肚子离开床面的训练。一只手将宝贝的小肚子轻轻托起,另一只手把他的两条小腿交替性地在腹部下一推一拉,每次练习6~8次,每天定时练习数次。当宝贝学会这个两腿交替的动作后,就可以在他前面放个有趣的东西诱惑他爬过去,有欲望才会有动力嘛!

从“手膝爬行”到“手脚爬行”

八九个月大时,宝贝已然告别了士兵突击队,再也不用匍匐前进了。不过,他又痴迷上了“熊爬”,即用手和脚撑地,小屁股翘得高高的向前爬,样子很像一只小熊在活动。要知道,从手膝爬行向手脚爬行这一阶段的动作比较难掌握,四肢的肌肉必须锻炼得健壮、结实,才能够支撑体重,使膝盖离地、两腿蹬直。

我们必须在爬的最后阶段帮他一把。

助爬技巧:宝贝学会了用手和膝盖爬行后,可以每天用双手抱住他的腰,抬高小屁股,让两个小膝盖离开床面。当宝贝的小腿蹬直,两条小胳膊撑地之后,再轻轻用力地向前后方向晃动宝贝的身体,并且让这个姿势保持1分钟左右,然后再恢复原状休息几分钟。每天做3~4次就能使宝贝的四肢更强壮了。

温馨提示

1.每次爬行练习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引起宝贝的抵触情绪。

2.宝贝在较硬的地板上爬行时,可为他特意缝制一个小护膝,护膝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如果家里铺有软垫,就要注意软垫的弹性、气味以及是否耐抠咬。

3.由于小宝贝的控制能力及空间辨识能力有限,所以最好将屋内的所有桌角或柜角等套上护套,以免宝贝不慎撞到。

4.宝贝是个好奇的小家伙,因此在爬行中可能会对电源插座极感兴趣,所以插座的防护盖是必不可少的。

行走,是一件需要等待的事

开始走确实是了不得的事。这和第一次伸手抓住东西一样,使宝贝与周遭环境互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此以后,宝贝的活动空间不再只是屋子里那一亩三分地了,户外那广大的空间正等着他去开拓呢。自己能自由走动了,自主性与自信心也随之飙升。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开始有自主的移动能力之后,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大幅进步。

多数宝贝在满周岁前后才会走。与其他动物相比,这时候才能自主行动真是够晚的。这是因为我们人类选择的这种很让我们自己满意的走动方式——用两条腿直立行走——特别不容易学会。婴儿必须先有足够的体能及稳定感,然后才能做到自己走路。要知道,两只脚在走动时,有一个非常难控制的动作——暂时只用一脚平衡。单就这一点,我们也得学很久呢。

科学真相

许多动物在降生几小时后第一件事便是检验它们的四肢,然后就能向前蹒跚了,而人类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会迈出犹豫不决的第一步。为什么我们人类需要这么长时间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开始行走的时间基本取决于其大脑的质量。

瑞典隆德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马丁·加维兹和同事在研究动物大脑运动发育时,注意到貂和老鼠获得各种运动技能的时间差不多,但老鼠的大脑发育却快得多。同是哺乳动物,其运动神经的发育落差怎么这么大呢?

他们比较了24个物种的受孕和开始行走的时间,并且对比了一系列的变量关系,包括妊娠时间、成年个体重量以及成年个体的大脑质量。最终发现,大脑质量能够解释大多数物种(94%)在行走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按身体和大脑之间的比例来算的话,某一物种的大脑越大,例如人类,它学会行走的时间便要比其他物种长一些。

在大多数动物中,其他两个变量——妊娠时间和出生时的大脑质量——也与初次行走的时间有关系。人类的发育在子宫中仅仅经历了一个非常短的阶段,并且仅仅形成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大脑质量。但是,包括马在内的一些动物则具有很长的妊娠期,也就是说,它们的大脑在出生前就已基本发育好了,所以它们几乎在出生后就能够立即行走。

行走的哲学

自从会走之后,宝贝的世界就变得大为不同了,他探索的空间突然扩大。而走这一动作本身却是理智的,它不想一下子就让宝贝不知深浅地到处乱走,那样太危险了。于是,它一步三摇地慢慢向前,要到宝贝每熟练了一个动作、一点事物之后,才会再让他多走一些。于是我们看到,3岁以后宝贝才能渐渐消除因走而带来的全身紧张的状况,而在此之前,他的动作还不够协调和自然,走起来蹒跚摇摆,随时都可能摔倒似的。这也好,能让他在探索世界之初懂得谨慎。

到了四五岁,宝贝的动作协调性就已经提高了很多。五六岁之后,更是走得自然而轻松,甚至连跳舞都有模有样了。

锻炼宝贝走的动作不仅可以促进他的神经系统发育,通过观察其走路的姿势还可以看出他是否健康。生病或体弱的宝贝,走路时总是有些无精打采。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走姿来窥得宝贝的性格与处事态度。

同样的走路,不同的目的

小姑娘波波正处在学走路阶段。妈妈说:“她总是先盯好某个人或某样东西,之后只要她一迈步,我们马上就能看出来她是奔着什么去的。对波波而言,目的决定着走路的方向。她从不操心自己的平衡问题,因为她根本就没想到这一点。她一心只想着自己如何能够拿到那个玩具,而忘了想一下需要走多远才能到达,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不会摔倒。总之,波波走路时行动过于仓促,不计后果。”

然而,小男孩布布的走路方法却与波波截然不同。“布布走路时目光茫然,我们根本不知道他要走向哪里,想干什么。好像他头脑中只有一件事:

走路。他为了走而走。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对布布来说,走路本身就是目的。如果能够保持好平衡不至于摔倒,他就很满足了。因此,布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忘了一切。他时时小心着自己有可能会失去平衡,因此精神高度紧张,时刻防备着跌倒。这样一来,布布在走路时便根本顾不上任何其他的事情了。”

如何引导呢?

如果希望布布在走路时还兼顾一下其他事物,可以在迈步前给他一件他喜爱的玩具。也许一开始布布不愿意接受,因为他的注意力必须全部集中在走路上,不允许有其他的东西来干扰自己,他无法同时兼顾手中的物品和自己的身体。但我们要足够耐心,不停地将玩具重新拿给他,并且轻轻握着他的手腕,陪伴他走一段,当他适应之后,再慢慢松开手让他自己走。

据说,最后的结果是,“当他养成手里拿着东西行走的习惯后,有时我看见他边走边摆弄手里的东西。显然,他能让自己放松下来了。之后,在不远处再放一个玩具引导他去拿。这一次,他成功了,他大约明白了走路不是唯一的目的吧。”

而对于波波,“我面对她蹲下来,伸出两臂作为目标点,只用指尖轻触她的身体,让她感到刚才的支持仍然存在。之后,我慢慢后移,这样能够让她明白必须走稳每一步才能最终拿到玩具。以后也会这样,要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来告诉她,事情必须注重过程才能成行……”

学步车,不学步

便捷,是现代生活的主要追求与标志。于是,我们有了汽车、洗衣机、手机等。但是,凡事总是这样,有一利的同时必有一弊,有些弊端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大于设计者的美好初衷,婴儿学步车即是如此。这个用以辅助宝贝学习走路的器械,其最大的好处大概只是让父母们更加自由了,仅此而已。自从有了它,我们就不用再时时紧盯着那个不停闲逛的小家伙。

然而,对宝贝自身来说,学步车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作为成年人,如果我们懒得走了,可以坐在汽车里,大不了牺牲一下身材与健康。所以,即使天天坐车,路还是会走的。但是,对刚开始学走路的宝贝们来说,却不是那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