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3991100000013

第13章 一套脏腑,各自表述——不同视角下的脏腑疾病(2)

通过细致的观测,米勒和斯维特发现,老鼠受到电击一天后,甲基已与钙调神经磷酸酶基因分离开来,并附着于另一个基因之上。甲基化的精确模式最终稳定了下来,并一直保持稳定状态长达7天之久,直到实验结束。因此,他们认为甲基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对记忆形成过程的控制,而且可以使得电击记忆成为一种长期记忆。

如果我们的DNA受到损伤,一些细胞的“记忆”就会慢慢丢失。

虽然说很多物质都会导致DNA受损,但人体自身有着各种防御DNA受损和修复DNA的机制,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机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记忆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减的原因。

美国新泽西州立rutgers大学分子行为反应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肯迪斯·珀斯教授研究发现,细胞的神经末梢不仅能往大脑传输信息,还能靠一定频率的颤动将其传遍全身,使思想、感情和激情在分子级上变成行动。他进一步解释说,神经细胞的这些颤动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人体器官的“语言”。正是有赖于它们,人体的免疫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才能够得以相互“来往”。也正是因为如此,心脏才能将信息传输给全身的每个细胞。

脾脏与胰脏

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古代医籍均有描述,尽管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尚欠精确,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之形态众说不一,差异最大的是脾脏。

西医认为,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下腹部;而中医认为脾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

中医所指的脾其实是功能的概念,而非解剖实体,有“主运化”、“主统血”、“后天之本”的功能。

但不少学者认为,中医理论的“脾”其实对应的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脏。因为中医理论将“脾”与“胃”和人体的消化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医的脾功能基本包括了胰脏的功能,中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单位来划分。

中国古代文献没有关于解剖学上胰脏的明确记载。现代解剖学所讲的胰脏,是同时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的器官,胰脏的内分泌部分指的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胰脏的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酶等,可分解蛋白质等物质。

受到古代“重思辨,轻实体”的思想的影响,中医脾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脏的实体功能。不能将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简单等同起来,更不应该就此认为中医的认识不对。

中医里为何没有胰脏

西医中有所谓的胰,是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位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胰的外分泌液或胰液经胰管输入十二指肠,包含有各种消化酶。

在胰内另有散在的岛状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降低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

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相反馈,控制血糖水平稳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就会引发糖尿病。

中医的术语里并没有胰脏这个概念,难道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行医过程中不知道胰脏的存在吗?

如果了解了中医的藏象学说,你就会明白,中医的五脏六腑不能严格按照西医解剖对照。而中医的脾的功能,基本包括了胰脏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医是把脾和胰脏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单位来划分的。

“肾虚”不等于肾脏病

中医与西医,有一些概念字眼相同,而含义相差甚远。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没有听说过“肾虚”、“肾亏”之类的字眼?

一些人感觉不舒服了,中医说是肾虚,再到西医检查,又发现尿常规和肾功能完全正常。

西医所说的“肾”就是老百姓俗语说的“腰子”,和输尿管、膀胱、尿道一起构成了“泌尿系统”,专门负责水液的调节和排泄,清除毒素。

西医的肾脏病是指肾炎和肾盂肾炎或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病的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眼睑水肿,甚至出现全身水肿、贫血等。

中医的“肾虚”概念中的“肾”,不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是一个生理作用相当广泛,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

“肾虚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诸多系统的相关疾病。

所以,肾虚其实是一个症候群,包括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精神不振、男子********、女子宫寒不孕、遗尿水肿等。

肾阴虚则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所以,中医的肾虚和西医的肾脏病并不是一回事,中医肾虚证患者的尿常规和肾功能很可能是正常的。

中西医如何治胃病

胃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炎症类。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

第二,溃疡类。主要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等。

第三,肿瘤类,也就是胃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恶性肿瘤有胃平滑肌肉瘤、淋巴瘤。

其他还有胃息肉、胃结石、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胃病可能是情绪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曾开玩笑:“胃病就是精神病。”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某种角度看,也有一定的道理。胃病确实和情绪有关。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当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很多人犯胃病,都与恐惧、郁闷、压力等负面情绪有关。

资料显示,伦敦二战时期,胃病发生率上升六成。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溃疡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有人曾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把猴子锁在狼面前,两小时后,猴子因情绪紧张而导致胃部出血。

研究显示,如工作压力骤增、经济负担加重、工作环境压抑、生活节奏过快、睡眠不足、失业下岗、亲人故去、家庭纠纷、人际关系紧张等精神因素,会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及供血,最终导致胃病。

一些非科学性误导和医务人员的不当解释,也可能会加重或诱发胃病。如对某些所谓的癌前病变的错误解释和过分夸张,会让一些患者惶惶不可终日,多方奔走求医,甚至无法接受其他医务人员的正确的解释,引发胃肠道疾病症状加重,最终无药可医。

胃病可能是职业病

教师、司机等人群的胃病发病率要高于普通人。有资料报告,教师的胃病患病率为15%~25%,这可能与教师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胃的正常工作状态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完成。当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紊乱时,就会出现胃酸分泌过盛、十二指肠液反流减少等不正常现象,削弱对胃酸的中和及胃黏膜的保护。

此外,司机开车时精神高度集中,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紧张还易造成胃、十二指肠壁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促成胃病的发生。

西医常规疗法

西医对胃病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常常采用2~3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1.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该药无明显副作用,偶见便秘。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制酸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合剂。

4.抗生素,抑制幽门螺杆菌,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和铋剂(得诺)等。

5.质子泵抑制剂,如洛塞克(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

中医如何治疗胃病

中医学中的“胃”,与现代医学中的胃比较接近,中医将常见胃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并因病施治。

胃寒顾名思义,是由于寒邪袭胃造成的胃痛、呃逆、呕吐、腹泻等病理现象。

中医一般用小建中汤、丁香柿蒂汤、附子理中汤等温中祛寒的方剂进行治疗。

胃热中医认为,胃有接受食物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胃热就是胃火,胃热的病理表现为:胃热炽盛,消化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

胃火上炎,会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火沿着经络上炎,就会表现为齿痛龈肿。有时也会表现为衄血。所谓衄血,是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证,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见鼻出血)最为多见。更为严重的时候,火热会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胃热的形成多是由于邪热犯胃;或因酗酒、嗜辛辣食物,或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导致。

而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也会能导致胃热(胃火)。

此外,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也会引起胃热(胃火)。

所谓“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后世多用青蒿鳖甲汤方来滋阴清热,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来助阳祛寒。用益胃汤滋阴清热,或白虎汤清泄胃热,止渴除烦。

胃虚中医的“胃虚”,有点类似于西医的“胃肠功能紊乱”。

食欲不振的人,多半可能是胃虚。胃虚的人吃一点东西就会感到胸口胀满,到真正饿了又会感到胃痛。这在中医看来是“胃阳虚”,所谓“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是中阳不足的表现,中医多用香砂六君子汤来调治。

早晨刷牙时干呕的人也多数由于胃虚。这是因为消化功能减弱,胃肠道的酸碱平衡和蠕动频率被打破,导致胃内容物逆向经口腔排出。

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度,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大便不成形,这在白领中很普遍。所谓“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这是中州虚弱,泻痢不禁的表现。后世多用真人养脏汤芽方来固涩止泻。

此外,怕吃生冷燥辣食物、口臭易生口疮、胃肠不和睡眠不好、胃气不足易胖易瘦、元气不足体虚易病等都是胃平衡被打破,胃处于虚弱状态所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胃阳不足,清气不能上承所表现的耳鸣。后世多用益气聪明汤来升阳复聪。

胃实中医认为,胃属“腑”,脾属“脏”,二者相表里。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所谓“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直白地说就是:刚吃完饭,胃是满的,肠子是空的。等过一段时间,胃就空了,肠子是满的。

胃的通降,是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是降浊,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一旦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胃实的症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一种胃实所引起的不寐症,中医多用温胆汤等方治疗。对于胃实的病证。中医多用保和丸等消导方剂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