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3976300000027

第27章 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2)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不论哪一种教育方式,目的都是希望纠正孩子的坏行为,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可是不同的方式却换来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最初,妈妈严厉的态度并没有对佳佳起到任何作用。相反,幽默的语言触动了孩子的天性,使她的心灵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时刻警示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位父亲同样用幽默的方式让8岁的女儿养成了每天削铅笔的好习惯。

一次,女儿弄丢了笔袋。父亲并没有责罚她,而是给她买了新的文具,对她说:“你看,笔袋里装了那么多东西,它一定是累了,竟然躲着主人睡着了。所以,你以后收拾书包大哥的时候,不要忘记招呼笔袋小弟弟。而且你应该经常检查一下你的铅笔长矛,使它们更锋利。”女儿听了,明白了爸爸的意思,拿出转笔刀削起了铅笔。

从此,她再也没有丢过笔袋,还养成了每天削铅笔的习惯。

父母用幽默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不仅能冲淡因为矛盾加剧而引起的紧张关系,孩子的毛病也很容易在幽默的氛围中改正过来。此外,父母的幽默感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幽默,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他的思维。

幽默表面上是一种教育手段,但实际上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在教育孩子时,如果父母能够“寓教于乐”,再顽皮、固执的孩子也会有所转变。父母可要记得运用啊!

在生活中,父母如何增加幽默细胞,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呢?

善于营造幽默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幽默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它可以零零星星地散落在生活的细节中,使整个家庭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12岁的强强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强强指着爸爸手边的纸巾说:“爸爸,递给我一张纸巾。”只见爸爸抽出一张纸来,拿在手里在空中挥动了一圈,说:

“儿子,‘圣纸’到!”话音刚落,全家人的笑声就“响”了起来。

递纸巾这样的小事,爸爸都能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家庭氛围顿时变得和谐起来。可见,幽默可以无处不在。

父母不妨放下手头的家务和工作,抽出时间和孩子“胡说八道”或者“胡作非为”一回,让他感受父母无形的爱。同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针对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增加交流的机会。此外,“侃大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解释孩子的为什么。

每个孩子都喜欢问“为什么”,父母在回答难以解释的问题时,有的回答是具体生动的,有的是模棱两可的。但只要是富有情绪、幽默的语言,孩子就会接受得更快,也更容易理解。

7岁的伊凡第一次和妈妈坐火车,兴奋极了。在火车里,伊凡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火车要冒烟呢?”妈妈笑着说:“它就和我们人一样,人要吃饭、喝水,运动过后,不要的东西就变成便便和尿。火车也一样,吃过汽油后,经过运动,要把消耗后的汽油排出来,它冒烟就和你‘尿尿’是一样的。”伊凡听了,捂着嘴笑,说:“火车真没羞。”

试想如果妈妈从火车原理的角度给伊凡解释火车冒烟的现象,一定会使她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沟通也很有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妈妈却将火车比喻成“人”,通过形象的描述使孩子更容易理解。

面对孩子许许多多的为什么,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理解力,为孩子解答。当然,风趣幽默的回答更能和孩子产生共鸣。

给孩子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

一天,文文家里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11岁的她对阿姨说:“您看起来很年轻。”阿姨听了问:“怎么个年轻法?”文文兴奋地说:“从正面看您像我姐姐,从背影看,您很像我同学。”

原来,前几天,妈妈给她讲了萧伯纳的故事。萧伯纳猜测一位中年妇人的年龄:“看您洁白的牙齿,您只有18岁;蓬松时尚的发型,您不会超过19岁;纤细的腰围和涂满胭脂的脸庞,顶多只有14岁吧!”中年妇女很高兴,问:“我到底多少岁?”萧伯纳说:“把刚才的几个数加起来就是您的年龄了!”

文文听了这一段话就把它记下来,把前半部分改编了一下,用在了这个场合。这位阿姨听了她的评价,自然很高兴。

其实,有些幽默的语言和笑话,孩子听多了,自然也就能模仿了。就像文文那样,将幽默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在生活中,父母不妨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小故事,并配合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和他互动沟通。当然,父母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符合孩子的年龄。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感受。

父母心烦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喜欢孩子打扰,可是有时孩子看不懂父母的表情,一不小心某些行为可能就超出了父母忍耐的极限。其实,明智的父母在这之前就应该提醒孩子“我现在很忙,没时间陪你玩。晚饭后,我再给你讲故事”、“现在别来招惹妈妈,妈妈这会儿心情很糟糕,很容易被惹怒,但跟你没关系”。

一位妈妈脾气很坏,常常为对儿子发火而感到后悔。于是,这位妈妈决定以儿子能接受的方式,说出她的感受。

一天,妈妈催促儿子去睡觉,说了好多遍,儿子都无动于衷。这时,妈妈说:“我现在的耐心和苹果一样大。”儿子看了妈妈一眼,笑了笑,继续看电视。妈妈继续说:

“现在,我的耐心和樱桃一样大。”儿子还是不动。最后,妈妈大声宣布:“我现在的耐心只剩芝麻那么小了,你最好在它消失之前把电视关掉,上床睡觉。”

儿子听了,关掉电视,跑回了房间。

渐渐地,儿子接受了妈妈的表达方式。一天,晚上睡觉之前,儿子爬上妈妈的床说:“妈妈,您现在的耐心是多大,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故事?”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可能接受不了父母诸如“那样做,我不高兴”、“你很烦”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不妨借鉴幽默的表达方式。当孩子得到尊重后,他也自然会尊重父母的感受,也就不用在父母的责骂声中生活了。

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孩子。

一位妈妈为了促使10岁的儿子自愿打扫房间,说:“你的房间有异味,是不是有恐龙骨头埋在这里啊?”儿子抿着嘴笑了笑,说:“妈妈一定是闻错了。”

说完,赶紧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的房间又乱了,妈妈又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说:“如果你再不收拾房间,小区的清洁办公室就要搬到你这里来了啊!”儿子很不好意思,主动地收拾房间去了。

经过两次提醒,儿子彻底改掉了不收拾房间的坏习惯。

其实,幽默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扮个鬼脸,或用怪腔调和孩子说话,等等。当某一种方法不起作用了,父母可以换一种其他方式,例如,比赛谁收拾房间更快,模仿房间的声音与孩子对话,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沟通箴言

幽默可以缓和亲子间的关系,但运用不当也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因此,父母要把握幽默的“度”,如果把幽默变成冷嘲热讽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了,因此,幽默的语言里一定不能含有对孩子警告、讽刺的意味。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幽默的高雅性,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示范。

“妈妈(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

引导孩子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谁都会犯错误,可是并不是谁犯了错误之后都会主动承认并及时改正的。孩子也是如此。

让孩子改正错误比承认错误难得多。因为后者只是在思想上达成一种认识,而前者却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的改变。父母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指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威胁是一种非常普遍、常见的方式,父母说:“你再犯错,我就……”说教是另外一种常见方式,父母常说:“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能这样做的,你要……”

威胁造成恐惧,一旦孩子再次犯错,他的第一个念头肯定是--“不能让妈妈(爸爸)知道,不然就惨了!”这种想法恰恰就是撒谎的前兆。而说教呢,这种方式没有大问题,但是想让孩子听进去并真的相信,很难。一旦孩子开始厌烦,那么说教就会失去效果。

用这两种方式督促孩子改正错误,最后都会导致孩子变得冷漠。父母和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一旦拉大,那么再和孩子沟通就很难了。

与孩子沟通,虽然也是要父母去说,但是却与上面两种说法不同。

以上说法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威胁不用说了,而说教也是试图将父母的观念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情。一旦沟通带有强制的色彩,孩子就会不太容易接受了。

面对孩子的错误,有智慧的父母会说:“妈妈(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这句话中包含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接纳。使用这种说法时,父母没有强制孩子去改错,而是将自主权交给他,让他自己“看着办”。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种力量会促使人做出最好的行为。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能辜负你对我的信任。”

于是,促使孩子行为改变的力量从父母的强制转变为孩子内心的自我约束。

妈妈有事外出,10岁的晓梦留在了家里,妈妈临走的时候嘱咐:“晓梦,要先写作业,写完作业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晓梦写了一会儿作业,忽然想看电视。她犹豫了一下,觉得妈妈应该不会知道,于是打开电视机看了起来。等到晓梦再开始写作业时,已经是中午了。

晓梦担心妈妈回来发现她没写作业责怪她,于是赶紧洗起衣服来。妈妈回来后,晓梦说:“我看天气好,于是先洗了衣服。开始写作业的时间晚了点,还没写完。”妈妈说:“没关系,现在抓紧时间写吧!”可是,当妈妈收拾屋子时,却发现电视机还是热的。

妈妈没有训斥晓梦,而是对她说:“妈妈知道你上午看电视了,所以才没写完作业。不过你对妈妈撒谎不是错上加错吗?这次就这样吧,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

晓梦听了妈妈的话觉得十分愧疚。第二天,当她又一次想打开电视机时,想起妈妈说的话,她的手缩了回来,回到房间乖乖地写作业去了。

把错误指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改。父母的宽容和信任会引发孩子的内疚和悔过心理,这也是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所在。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要怎样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

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千万不要说类似的话:“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不偷东西你会死啊?”“除了打架你还会不会干别的了?”因为这些话中带有一种贬低、排斥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只能让沟通戛然而止,变成父母单方面对孩子的辱骂和责罚。

8岁的玲玲在一家商店偷拿了一件小饰品,妈妈知道后十分痛心,说:“你怎么小小年纪就不学好呢?现在就偷东西,将来还了得!”爸爸也觉得要好好教训玲玲,夫妻二人训斥了玲玲半个小时。当然,也没让玲玲吃晚饭。晚上睡觉时,妈妈听见了哭泣声,推开玲玲的房门,发现玲玲蜷在床脚,哭得好伤心。

妈妈也是为了让玲玲改正错误,可是这种过于粗暴的教育方式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这次经历难免不会成为玲玲心中的一块阴影。

父母这种责骂孩子的方式,造成了孩子的痛苦,剥夺了孩子反省自己错误的权利。

而孩子没有反省,也就没有真正地悔过。

父母最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不怕犯错,能改就是好样的。父母要向改正错误的方向去引导孩子,比如说:“虽然你犯了错,但是只要你能改掉,就是个好孩子。”或者“妈妈知道你喜欢那件小饰品,但是拿商店里的东西是要付钱的。你不是还有零用钱吗?下次看到喜欢的东西知道该怎么办了吗?”

好话要用在“刀刃”上。

不管多么有用的话,一旦成为“老生常谈”,便失去了它教化人心的力量。

父母的言辞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每天都说:“我信任你,相信你一定会改。”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将这句话当做一句无关紧要的口头禅了。

所以,说这句话时最好说在点子上。当孩子因为犯了错窘迫不安时,父母的一句话往往能让孩子放松下来。重要的话只说一次,孩子的印象反而会更加深刻。

9岁的小雨偷拿了同学的一只电动玩具狗,同学发现后报告了老师,而老师通知了小雨的爸爸。在和老师聊完后,爸爸带着小雨回家。此时小雨的心情十分不安,内疚、羞愧、焦虑,他担心回到家后会遭到爸爸的打骂。

就在快要进门的时候,小雨哭了出来:“爸爸我错了,我不该偷同学的玩具狗……”爸爸扶住小雨的肩膀,蹲下来,看着小雨的眼睛说道:“嗯。爸爸知道你是个好孩子。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改的。”“爸爸……”小雨止住了哭泣,说道:“一定,我一定会改的。”

就在孩子情感决堤的瞬间,爸爸的信任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力量。

与孩子说话一定要真诚。

真诚地和孩子说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到位却不是很容易。怎样表达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呢?

12岁的飞宇性格有点暴躁,经常和同学打架。爸爸多次责骂飞宇都不管用,后来爸爸改变了教育方法。一次,飞宇又打架了,爸爸忍着怒气,尽量平静地对飞宇说:“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飞宇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

“你真的相信吗?”

其实,话语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否真的信任孩子能自己改变自己。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不要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而故意说什么,而是要抱着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两个人商量如何去做。给孩子信任,是把解决问题的责任交给孩子。父母与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爸爸可以说:“你又打架了,我很生气,但是我不想责怪你。我知道你也不想一直这样,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吧!”

父母说话时要真诚,如果父母对孩子仍有疑虑,那么即使说出了这句话,孩子也会感觉到那若有若无的怀疑,这句话的效果就会打折。更有甚者,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在哄骗自己,根本不相信父母说的话。

不要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

孩子做错了事情,引发了严重后果,父母的信任不等于孩子对事件不负责任。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让他从知错到能改错,这才是信任孩子的目的所在。

9岁的东东一次在和同学踢足球时为了将球拦下,故意绊倒了同学,结果造成同学的胳膊骨折。爸爸知道后,带着东东去给他的同学赔礼道歉,并赔给人家医疗费和营养费。回到家后,爸爸说:“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我相信这个事故是个偶然,我相信你一定会改的。”

东东在听到爸爸说了这样的话后,很可能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以后再发生什么事情,也会用“偶然”、“一时冲动”这些字眼来推卸责任。所以,在孩子犯错时,不但要信任孩子能改过,更要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责任。

其实,爸爸应该这样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但是这次出了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偶然。你要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下次如何去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爸爸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这样才会让孩子重新思考,正视问题,从而用心去改正。

沟通箴言

沟通中,双方的信任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亲子沟通亦是如此。父母对孩子表示信任,对他能改正错误抱有信心,当这种信任传递给孩子时,就会转化成孩子的自信。当他相信自己能改正错误时,他就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彻底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