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3976300000019

第19章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1)

孩子的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父母不应该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应该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只要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支持与理解,注意用语言去引导孩子,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让孩子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

早睡早起身体好”作为一句口号流传了多年,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几乎每位父母在对孩子生活习惯的指导中都不会忽略这点。但是真正执行下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抵触,孩子折腾、耍脾气都是十分常见的事。就算孩子在父母的强制下关灯睡觉,他的情绪也相当不好。

7岁的小强喜欢看动画片,每天都要看到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总是起不来。一天晚上,爸爸想让小强学会早睡早起,于是强制熄灯,不让他看动画片。结果小强闹起了脾气,非吵着要看,爸爸气得打了他。

小强大哭起来。妈妈一边劝爸爸,一边哄他……小强折腾了许久,终于睡着了,但已经过了午夜12点了……如果爸爸把这条原则坚持执行下去的话,在折腾几天后,小强可能会服从爸爸。但是,这种强制威压的方式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小强心里很可能会想:“等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要……”或者“等我长大了,没人管我,我要……”更麻烦的是,如果父母手段粗暴,对孩子惩罚过重,不但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或对抗性情绪,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至于让孩子早起,倒是相对简单些。在父母反复催促之下,孩子肯定会醒,最后也只能起来。但是孩子很可能会出现“起床气”,比如:吃早餐时把餐具弄出很大的响声、对父母说话语气很差、大声摔门。如果父母比较强势,孩子不敢把心中的怨气表现出来,虽然会按时起床,但是却极不情愿,动作拖拖拉拉,消极抗议。而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很可能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孩子做事时拖沓、敷衍、应付等坏毛病。

那么尝试着对孩子讲道理呢?告诉孩子“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何呢?

8岁的小军喜欢赖床,妈妈每次叫他起床的时候都会说:“早睡才能早起,这样生活有规律身体才会好。”小军每次都说:“知道了。”然后继续在床上躺着不起来。

后来爸爸觉得这样教育不起作用,于是对小军说:“你连按时起床都做不到,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将小军从床上拽了起来。小军很委屈,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像唐僧一样唠叨,爸爸像孙悟空一样爱动手……”

单纯的说教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并没有什么显着作用,反而会让他感到厌烦。

而训斥类似惩罚,效果也是暂时性的,不但无法彻底改变孩子的习惯,还会增强他对起床的厌恶情绪。

本来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才会管他,结果他却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反而觉得父母干涉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那么,怎样劝说孩子才能让他把话听进去并照做呢?

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7岁的蕾蕾喜欢用蜡笔画画,每天做完作业总是要画好久。由于她睡得晚,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儿。妈妈让蕾蕾早点睡,可是她却舍不得放下画笔。于是妈妈说:“蕾蕾,你早上起床的时候很难受对吧?”蕾蕾点点头。妈妈继续说:

“妈妈也知道你喜欢画画,可是白天要上学,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所以,早上起床的时间是不能改的,对吧?”蕾蕾说“嗯。”

“那怎么办呢?”妈妈问蕾蕾。蕾蕾说:“妈妈,我知道晚上要早点睡,可是我还是想画画,不想睡那么早。”妈妈又说:“可是妈妈每天看到蕾蕾起床时那么难过,妈妈会心疼的呀!”蕾蕾低下头,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早睡一个小时。以后我晚上不看动画片了,先做作业,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来画画了。”妈妈抱着蕾蕾称赞道:“真是聪明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照自己说的去做,并认为这样教育孩子比较简单。其实,孩子自己也有思考的能力。如果父母不是采取规定孩子必须做什么的方式,而是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自己思考,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冲突。而且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执行起来会自觉自愿。

其实,让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意志去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成功的教育。

就像故事中蕾蕾的妈妈,把情况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该如何做,虽然这种方式和直接命令、劝说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但是孩子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在这种方式中,孩子自己考虑了所有的情况后选择了方案,最后的方案体现的是孩子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父母强加给她的,所以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执行。这样做不但能缓和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劝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循序渐进。

12岁的小美喜欢看动画片,每天在电脑上看到很晚才睡。晚上10:30,妈妈发现她还在看动画片,于是说了句:“还在看,这么晚了,还睡不睡啊!”小美正看得高兴,听到妈妈的抱怨后很烦,于是反驳道:“我明天按时起床不就好了,又不会耽误上课。”

妈妈说:“我是为你好,你这么晚都不睡,明天上课怎么有精神?”小美说道:“哎呀,反正我成绩不下滑不就行了吗?”

说到这里,妈妈也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只好把牛奶放下,离开了房间。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如果再继续坚持的话很可能引发一场争吵。那么该如何去规劝孩子呢?其实不是不能劝,而是劝说孩子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泼冷水”。就像小美,其实最佳劝说时间是她早晨起床的时候。由于没有睡够,小美肯定面色不佳,自己也许也会想“要是昨天早点儿睡……”这时,妈妈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小美便能听进去。

但是需要注意,不能采用讲大道理或训斥的语气。最好用关怀的口吻来打动孩子。比如,给孩子递块热毛巾,问她:“困不困?”等到孩子接受了妈妈的善意,妈妈再像朋友一样去建议:“要不你以后早点睡吧!”这样连续几天打上几次“预防针”,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妈妈就可以在孩子晚上要开始玩的时候说:

“今天早点睡……跟妈妈约个时间吧。”等到孩子说了要几点睡之后,如果到时候如果孩子还在玩,这时妈妈就可以去劝孩子睡觉。因为之前协议已经达成,孩子也不会太反感,劝说也就很容易成功。

不要过分迁就孩子。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毛病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最开始可能说一说,但是一旦孩子不听,也就听之任之,不再过问。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少有点“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感觉。

8岁的小竹学习很好,平时也能按时起床。可是每到周末,就非要在床上睡到中午不可。妈妈说让她早点起床,可是她说:“好不容易不用上学了,我当然要好好休息一下。”妈妈听了后也觉得的确如此,于是就不再管她了。

爸爸后来觉得不妥,于是对小竹说:“休息也有很多种,你躺在床上不觉得闷吗?早点起床,今天我们一家人去植物园玩玩。”小竹听了后觉得很感兴趣,于是高高兴兴地起床了。

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平时太累,休假时睡个懒觉也无妨。于是,也就不努力地去要求孩子必须早起了。其实,就像小竹的爸爸所说的,休闲放松不一定要躺在床上睡懒觉。父母完全可以帮孩子找出一些积极的休闲方式,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早起。

绝对不要掺杂负面情绪。

孩子很敏感,一旦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有负面情绪,孩子会本能地抵触,这样一来,再怎样高明的沟通技巧都难以发挥作用了。

10岁的小俊喜欢玩电子游戏,一玩上瘾就停不下来,非要等到实在困得不行才会去睡觉。妈妈十分讨厌小俊的这个坏毛病。一天晚上,妈妈叫小俊洗漱时,推门看见小俊又在玩游戏,于是忍不住说了句:“还在玩游戏,看你明天起不来床怎么办!”

小俊很不高兴,于是顶了句:“起不来就起不来呗,大不了不去上课了!”

这句话正好被爸爸听到。爸爸严厉地训斥了他,谁知道,越说小俊越顶嘴。最后,一场家庭大战爆发了……妈妈一开始说小俊的那句话,隐藏的情绪是对小俊玩游戏行为的厌恶,也正是这种厌恶情绪导致了小俊后来的顶嘴。这时抵触情绪已经产生,沟通已经无法进行了。这个时候爸爸又出来“教育”孩子,自然是火上浇油。妈妈的负面情绪加上爸爸的强制训斥,最终导致了这次教育的失败。

父母也要早睡早起。

如果父母是“夜猫子”,自己再去教育孩子要早睡早起,那么言词上不论多么有说服力,都不会有什么好效果。而且还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言行不一致”的印象。因此,要让孩子能听进去自己说的话,首先父母要在这些话上做到位。家里人都早睡,如果孩子玩得晚了,父母可以说:“你看大家都睡了,你怎么还不睡呢?”孩子自己也会感到有些不妥,这样可以省去很多劝说的言词。

沟通箴言

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其实并不难。首先,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去交流,看看孩子不愿意早睡早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一次次的商谈中,让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产生,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其次,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孩子不肯听话就斥责孩子;最后,父母的言行合一大过一切。

“玩具熊找不到‘家’了!”

培养孩子养成“动物归原”的良好习惯

孩子长大了,自己会吃饭、穿衣服、洗澡了,但是东西用完后却还是到处乱扔,还需要父母帮忙收拾。如果孩子能在用完东西后物归原处,那么不但父母整理房间的时间会减少,而且在找东西时也不会忙乱不堪。让孩子拿东西时顺便记住东西放置的位置,用完及时归位,不但能让家庭环境整洁有序,还能培养孩子“动物归原”的良好习惯,一举多得。

可是,父母在培养孩子“动物归原”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却往往会由于和孩子沟通方式不当而出现种种问题。

12岁的朱明经常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乱糟糟的:衣服扔在椅子上,课本丢在床上,文具、钥匙这些小件物品更是完全没有固定位置。妈妈经常告诉朱明:“东西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完之后要归位。”朱明每次都说:“知道了。”可是房间依旧乱成一团。

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于是,她试着给朱明讲道理:“你的东西这样子乱放,到时候根本找不到在哪里。”朱明回答:“反正就在屋里,也丢不了,慢慢找找就出来了。”

说话孩子不听,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能说出一堆歪理。如此看来,让孩子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似乎很难。

于是,在“教子必严”思想的指导下,父母开始训斥孩子,一旦孩子表现出反抗情绪,父母甚至会动用一些比较粗暴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小宇11岁了,他总是将房间搞得很乱。爸爸曾要求他收拾好房间,可没过几天,屋里又乱成一团了。一次爸爸刚好看见小宇将新买的光盘随手扔在桌子上,而光盘盒就在一旁放着。爸爸忍不住了,训斥小宇:“你怎么又乱扔东西,也不知道将光盘收进盒子里……”爸爸还没说完,小宇便反驳道:“我不是忘了吗?

再说了,我晚一点儿收拾不也一样?”

爸爸很生气,开始教育小宇:“东西用完后就要马上放回原处。下次再看见你这样,看我怎么教训你!”小宇十分不服气,哼了一声,结果被爸爸打了一顿。

孩子并不是不能打,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父母需要掌握很高的教育技巧,训斥和打骂背后都必须有很明确的规则作支撑。如果仅凭一时气愤就对孩子动手,不但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会使孩子内心滋生出叛逆情绪,越来越难以管教。其实,让孩子学会将使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并不困难,关键在于父母怎么去说。

6岁的兰兰每次玩的时候都会将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妈妈每次都要帮她收拾。一次妈妈在看到扔在地上的小熊时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她对兰兰说:

“小熊玩累了,我们送小熊回去睡觉好不好?”

兰兰很配合地拿起小熊放到了床上。妈妈微笑着说:“小熊每天不是在这个位置睡觉的,它会不习惯,兰兰,想想它的家在哪里?”兰兰这才想起每天自己都是从篮筐里把小熊拿出来的,于是她将小熊放回了篮筐。

可见,孩子并不是无法学会“物归原处”的。妈妈巧妙地将小熊拟人化,用“小熊睡觉”这个故事背景引导兰兰将玩具归位。这样既引导了孩子,又没有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比起给孩子讲道理或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那么,父母还能用些什么方式让孩子学会“动物归原”呢?

营造一个整洁、有规律的家庭环境。

要让孩子学会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家里的东西就要有固定的方位。如果父母将东西乱放,就算告诉孩子“动物归原”,孩子也会发现“无处可归”。

所以,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物品摆放要有序。这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才能说:“把你刚才拿的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家庭环境如此,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父母教他将东西放回原处时也会相当省心。

在恰当的时机告诉孩子一个“小窍门”。

很多家庭都是孩子玩累了,去吃东西或休息了,然后妈妈开始收拾东西,把玩具一一归位。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后自然会认为,收拾东西是大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于是,他根本意识不到要将物品放回原位的重要性。所以,父母最好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让他体会到,要想减小工作量,就要及时“物归原处”。

7岁的小仑喜欢玩弹珠,每次弹珠总是被他弄得到处都是,一次妈妈进他的房间收拾东西,一不留神踩到了散落在地上的弹珠,差点儿滑倒。

妈妈本来想帮他收拾,可是转念一想,不能再这样惯着小仑了。于是便将小仑叫了过来,说道:“你是个大孩子了,以后要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

小仑试着收拾了一下,发现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忙了半天也没收拾好。这时,妈妈对小仑说:“妈妈告诉你个小窍门,你用完什么东西放回原处,这样收拾起来就轻松多了。”果然,小仑实验了几天,等自己再开始收拾东西后,便发现容易多了。就这样,小仑养成了将东西及时归位的习惯。

让孩子体会到物归原处的好处。

为了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物归原处”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找东西。比如,妈妈让孩子拿剪刀,孩子问:“在哪里?”妈妈告诉他:“家里的剪刀一直放在写字台上面的抽屉里。”

如果下次孩子自己需要用剪刀,问妈妈:“剪刀在哪里?”妈妈就可以说:

“剪刀就放在妈妈平时放剪刀的位置,你知道在哪里,自己去拿吧。”妈妈可以再加一句:“妈妈每次用完都将剪刀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找起来特别快。”这时孩子就会知道“物归原处”有多方便了。

在孩子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教育他。

“妈妈,看见我的胶布了吗?”9岁的小雅一边左右看着,一边问妈妈。妈妈说道:“我原来是放在书架上了。”小雅说:“我昨天用了,后来不知道放哪里了。”于是妈妈开始和小雅一起找胶布,最后发现胶布在小雅书桌上的一本书下面压着。将胶布递给小雅后,妈妈说道:“下次用完东西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小雅红着脸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