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3976300000014

第14章 轻松让孩子爱上学习(2)

于是,有一些父母就开始效仿这种方法,将其运用到激励孩子的学习上。只要孩子学得好就给其一些物质甚至金钱的奖励,并且经常对他许下这样的“诺言”:

“如果你能考高分,我就给你买……”

一位母亲为了让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好好学习,就给他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平时小考若是能考到90分以上,就奖励10元钱;若是大考能进前10名,就奖励50元钱;若是能考到前5名,就奖励100元钱。

开始的时候,这个奖励制度对儿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每天放学回家就是钻进房间认真写作业、温习功课,几次考试下来成绩也都不错。母亲也实现承诺,给了儿子奖励。但时间一长,母亲就发现儿子学习的热情远不及开始时那么高涨了,学习变得敷衍,而且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母亲只得加大奖励的“筹码”,但仍然未见什么成效,她一下子犯了愁……其实,许多父母都会有这位母亲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的学习动辄就给金钱、物质奖励,开始的确很奏效,但慢慢地就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于是,父母就会像这位母亲一样陷入苦恼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研究发现,“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活动的时候,如果对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有可能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兴趣。”

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题。

最开始,所有的学生答对题了都没有奖励。而后,他将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学生每答对一道题就奖励1美元,另一组则不奖励。

在两组学生休息或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德西发现,有奖励组的学生只在拿奖励的时候很卖力地解答,而无奖励组的学生却热衷于去寻找答案。也就是说,有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这些智力题的兴趣在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却依然兴趣浓厚。

德西认为:“奖励刺激容易引发人的外部动机,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而与之相反的内部动机则是对所从事事情本身的兴趣,它的持续时间会很长。”

由此可见,物质奖励对于人的兴趣发展来说,并没有起到什么好处,反而会磨灭掉人的兴趣。父母从心理学家德西这里应该得到启示,用金钱或物质去刺激孩子学习,是不可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的,相反,还有可能会使孩子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将学习作为与金钱物质作交换的筹码,从而失去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尤其是当孩子本身对学习有一定兴趣的时候,父母的金钱物质奖励还有可能会弄巧成拙,使孩子盲目追逐金钱,学习主动性降低,并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那么,不用物质或金钱奖励,父母又该用什么样的奖励来激励孩子爱上学习呢?

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了,就只是一味地说:“你必须努力,你只要能考出好成绩,我就奖励你。”然后就是罗列出要么是红包、要么是丰厚物质的“奖品”名单。

但父母要注意的是,孩子究竟为什么不爱学习呢?他是真的只单纯地需要有人刺激他一下他才会努力吗?还是说他其实是在学习上有问题需要解决?父母不问原因,只是给孩子金钱、物质奖励,这样激发孩子学习的做法,没有对症下药,当然也不会产生好效果。

所以,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开始下降的时候,父母不要直接用奖励,尤其是金钱、物质奖励去刺激他。首先要能搞清楚孩子的学习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是学习上偷懒了?还是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还是他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

在明了这些问题之后,父母应该针对病症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一旦他“茅塞顿开”,即使父母没有奖励,他也能自觉地努力学习。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孩子的学习也一样,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父母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地非要用什么奖励去刺激他学习了,他会自觉地投入知识的海洋,并且还会学有所成。

2009年高考,广西理科状元是一名叫黎璇的女生。当外人问及她的母亲有什么教育经验的时候,她却说:“这要归功于女儿从小养成的效率高、时间观念强的学习态度。”

在黎璇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培养她独立看书、学习的习惯,并且还告诉她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做完之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这样,黎璇从小就养成了自觉、独立的学习习惯,她非常重视课堂效率,几乎不会将难题带回家里解决。学习效率高和时间观念强,正是她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黎璇的例子,父母应该多多思考,与其在后来不停地用奖励来交换孩子的好好学习,倒不如最开始就培养他自己能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给孩子一些精神奖励。

其实若是孩子真的学得好,父母也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精神奖励。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父母的真心夸奖将会使他产生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可以为他准备小红花,微笑、拥抱、亲吻,或是对他的成就竖起大拇指;若是孩子一段时间都表现得很好,父母就可以说:“我们给你准备了特别的奖励,以表扬你的良好表现。”然后,就可以带他去看有意义的电影、给他做一顿他爱吃的饭菜,或者去做一次旅游放松身心,等等。

父母的这些精神奖励,都会让孩子感觉好好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取得好成绩也是一件好事情,他就能继续发扬刻苦精神,也会继续努力学习。

精神奖励也要讲求“度”。

精神奖励也是一种暗示心理,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暗示,会让孩子感觉愉快。

但是,这样的奖励也是有一个适度原则的。

父母应该掌握好给予奖励的标准和次数,若是标准太高,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看不到成效,他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减少;若是标准太低,他又会很容易就能得到奖励,这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而若是奖励的次数太多,还有可能会让人自我膨胀,这将会导致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他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了,所以不需要任何努力了;但若是次数太少,他又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没有进步,他就可能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由此可见,父母在运用精神奖励的时候,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这种奖励既要能肯定孩子学习的成果,又能让孩子能够不断前进,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千万不要忘记奖励美德。

上小学三年级的齐阳在学期期末的时候,被评为班上的“劳动标兵”。回家后他高兴地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妈妈,满以为妈妈会表扬他,谁想妈妈竟然一撇呢!”听了妈妈的话,齐阳兴奋的表情迅速消失了,他卷了奖状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结果,势必会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甚至人格不健全的人。父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忽视对他的品德教育。比如事例中的妈妈,她完全可以说:“真不错!以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啊!”对孩子美德的称赞,也会促使他将美德继续发扬下去的。

只有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努力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将来他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的未来也才有可能会成功。否则,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他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他也不会是个好人。看看社会上那些学生杀母、伤同学、虐待动物等事件,父母应该要能反思,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他的品德。而且当一个孩子品德好了以后,他的学习也自然就会好,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沟通箴言

奖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金钱物质等奖励,只会让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去被动学习,还会增长孩子的物欲;但适当的精神奖励,却能让孩子从内心爱上学习。所以,父母要善用“报酬效应”,要让这一报酬真正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而且这种激励不仅仅是激励学习,还要激励他不断发扬良好的品德。

“会玩儿,也是好事儿!”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允许他玩

在孩子还未进入学校的时候,他都是在玩中学知识的,他会觉得很快乐。而孩子一旦进入了学校,开始了系统的知识学习,他就再也不能在玩中学习了。

难道是有人给作了这样一个规定吗?说孩子进了学校后,绝对不能玩耍,必须要一本正经地坐下来抱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下去?

10岁的儿子很聪明,但就是很贪玩。妈妈知道孩子爱玩,但她还是要求孩子必须学习要好。于是,每天儿子玩的时候就想:玩完了会不会被妈妈骂?今天的作业还没写完;而到了学习的时候,儿子又想:昨天和同学一起玩的那个坦克模型真有意思,要是今天也能玩就好了。于是,儿子玩的时候不能尽兴,学的时候也是干耗时间而没有效率,玩不好也学不好。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其实,这就是孩子不会玩的后果,再加上妈妈对学习的强调,才使得他既没玩高兴也没在学习上有什么建树。因此,关键还是父母要积极对其进行教育,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但现在太多的孩子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父母总是说孩子:“整天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精神。”但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一提学习就泄气?有的父母就会说了:“那还用说?就是没有学习精神,太贪玩。不好好管管是不行的。”这就错了!

孩子其实很单纯,对他不喜欢的事物他都会表现出厌倦,而对他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没有任何人去督促他,他也会很自觉地去努力研究、努力做好,甚至还会废寝忘食。想必许多父母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喜欢打篮球的时候,他恨不得将所有时间都用来打篮球,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把球扔来扔去,也不管天气多热,也不管出了多少的汗。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对打篮球感兴趣。假如孩子对学习也如打篮球这么有兴趣,那父母何愁他学习不好呢?

但爱玩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吗?他就一定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吗?当然不是!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的起步,是从计算机编程开始的,而他对计算机的热爱则是从中学起编写游戏程序开始的。看起来,比尔·盖茨最初在做的事情是编程,但其实他编程的目的就是自己动手编写游戏,这个目的简单而又明确,就是“玩”。他就这样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一家在个人计算与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领导者的微软公司。

由此可见,会玩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会玩的孩子非常有可能在他玩的那个领域做出成就来,所以父母就不要再粗暴干涉孩子的玩耍了吧!

让孩子既要学习,又要会玩儿,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不要动辄就训斥孩子“爱玩”。

孩子玩的时候,没准儿就是在开发他的天赋,也没准儿就是在发展他的兴趣。父母又不能读透孩子的思想,又如何知道孩子的“玩”只是傻玩儿呢?

所以,父母不要动辄就训斥孩子爱玩,要能有一双会细致观察的眼睛,要能看得到他行为的真正目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了解他行为的真正意图,适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他在玩的同时也能够学到知识。

别给孩子的学习规定硬性的指标。

父母喜欢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一个好成绩,将来你才能有出息。”要不就是直接给孩子订一个目标,让孩子必须达到某一个高度。父母的期望都是好的,但若是总用这样的期望来教育孩子,就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压力。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什么是负担?他不喜欢的事情,你叫他做1分钟,这就是负担;他喜欢干的事情,干到废寝忘食,也不是负担。”放到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来说,就是当父母让孩子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学习的时候,他对它的兴趣就会大大减少。在孩子看来,这样的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学习好比在做苦役。而且,他还有可能将学习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一旦目的达到了,那么学习也就不再重要了。这样一来,他将彻底曲解学习的根本意义。

所以,若是父母想要孩子将玩的劲头用在学习上,就最好不要给孩子的学习规定什么硬性的指标,什么考到第几名,什么要考多少分,只要孩子努力了,还有什么比快乐学到知识更重要呢?

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心情放松的状态下,都会做得最好,也会完成得迅速而完美。其实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有一些父母,总是在猛抓孩子的学习,恨不得每分每秒都不放过。他们会在孩子身边像看守一样盯着他学习,他们也会时刻“惦记”着他是不是英语单词还没背、数学练习还没写,他们甚至觉得孩子不能有玩耍的时间,“有那工夫多写篇作文多好”。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孩子都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最后直接导致他对学习产生排斥,甚至厌烦的心理。

所以,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比如不要陪(实际是监视)着他写作业,不要总询问他有关学习的事情,让他自己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时间,等等。父母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成长为爱迪生,也不是所有人将来都必须要做爱因斯坦。让孩子能自由地吸收知识,让他能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妈妈在他小时候就教育他要认真学习,不能玩耍。在妈妈的教导下,这个男孩的学习成绩果然很优秀。

但有一天,男孩却对妈妈说:“我不想上学了,在学校里我一个朋友都没有。”妈妈惊讶地说:“你可以去找同学们呀?”但男孩摇了摇头说:“他们不是打乒乓球就是下跳棋,但是我都不会。我去了他们都觉得我玩不好。”妈妈听后,忽然沉默了,她也发现,最近儿子变得越来越内向,甚至没有一点儿男子汉的味道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游戏是为儿童提供充分刺激的最有效的活动。”

这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剥夺了他玩耍的权利,这才是导致他没有朋友、不能和同学正常交往的直接原因。

所以,父母要吸取这个教训,在孩子应该玩的时候,放手让他去玩。孩子可以从玩耍中学到许多东西,如创造力、应对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玩耍中孩子还能锻炼身体,促进大脑和身体的发育;最重要的是,玩耍可以给孩子的童年留下快乐的回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缺失了这项活动,那么他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从玩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一旦拥有了自信心,他再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轻松许多。而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不是要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而是帮助他培养起足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