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县长与牛
3966700000016

第16章 大潮思辩(3)

中国曾是个平均主义像汪洋大海一般的国度。“我觉得某些人极度爱讲平等,如果有什么稍稍特出,就用长刀将之削平。”鲁迅先生说得太深刻了。“排排坐,吃果果”,“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国民性。虽然时代进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盛世,但这种爱极度平等的思想还远远没有作古。重奖的奖金难拿便是活生生的一例。活可以少做或不做,然奖金是万万不可少拿或不拿的,“领导的重视,上级的支持,同志的帮助还讲不讲?”

看来,要使天底下的“殷国茂”、“钟本和”、“周开达”、“黎汉云”们无愧无惊舒心地拿到重奖的奖金,在目前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海南日报》,1992.10.7

两面牌·广告及其他

生活中常常有打“两面牌”这么一种现象。日前所坐的一辆私人小客车,打的就是“两面牌”,若开往A地,便打出“开往A地”的牌子,若往B地,则翻转过来,展示出“开往B地”的字样,因“客”制宜,灵活使用,收入颇丰。

说起“两面牌”,未免要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那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的义军与元朝军队在黄河北激战,拉锯似的你杀过来我杀过去,这可把老百姓害苦了。元军来了要欢迎,义军来了也要欢迎,谁也得罪不起,故老百姓贴在门上的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要来得快换得勤。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保境安民”,另一面却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哪方面打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面的标语,这样既省钱,又方便快捷。倘若当年农民没有这“翻来覆去还自如”的两面牌,能生存下去吗?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脑筋当然也要复杂多变。“两面牌”的运用反映了人的机巧性和灵活性,是深得诸如“适场作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之类的生活哲理之“三昧”的。

忽然想起了今时的某些广告。广告也是一种“牌”。那天看某报一则广告,说的是某种矿泉水如何含有二十几种矿物质,喝了如何身轻体健、百病皆除且如何“誉满天下”。渎罢心为之欢。谁料事隔不久,却又使人纳闷起来。原来此报又在做“拆”那某种优质矿泉水之“台”的某种“名牌”蒸馏水的广告:“喝××牌蒸馏水,是您最理想的选择……科学证明,矿物质溶于水中不能直接为人体所吸收,而人体还是以吸收蒸馏水为最佳,盖蒸馏水能迅速、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之不足……”

真是“唱白脸是你,唱红脸也是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了。这不像活脱脱的打“两面牌”吗?投机取巧,随心所欲,因“钱”制宜,为我所用,好不惬意!只是这号“广告”一多,消费者就得蹙眉困惑而大倒其霉了。

广告是健康的科学的产品或业务宣传牌,决不是投机取巧、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因“钱”制宜,只要给足钱,就可翻云覆雨,职业道德管他娘的“两面牌”。这一点,咱们的广告制作者和广告经营者们当懂得。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科学的广告管理法规。惟此,才能对这号“牌“具两面,惟“钱”是“翻”的广告课以规范化的整肃和治理。

《经济消息报》,1992.12.2

“成有萧何,败无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中国一则有名的历史典句。那位一代名相萧何大人,月下追韩信,极力举荐韩信,终使刘邦拜将,任用韩信,使韩大有用武之地,干出横扫千军之壮举,那位刘邦也顺顺当当坐上了皇帝之宝座。后因刘邦之猜忌,韩信产生了不轨之心,这位萧何大人果断采取措施,设下计谋将韩信擒拿而斩首。韩信之成功,韩信之失败,全在于萧何。

知人、举才、用贤,是一门学问。既然是做学问,那就必有“成”,也有“败”,这就需要正确对待其“成”“败”。作为举荐者、用人者,就要像萧何那样,一切以国家社稷为重,勇于负责,严于自责,有立有废,公正无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应该成为咱们的领导者和组织人事部门正确对待人才的一条准则。

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今时某些人士那里走了样。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某头头“成功”地举荐某“人才”到某单位任职,这原本是件好事,谁料那“人才”不争气,干得一塌糊涂,千夫所指,怨声鼎沸。这做头儿的不是承认那厮“不行”了,不承认自己培养推荐失败了而“治”之,“废”之,而是让那厮照样“行”,永远不“败”,死撑着于。实在干不下去时便将之调到别的部门或单位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变成了“成有萧何,败无萧何”。

“成有萧何,败无萧何”,这只因为我“萧何”永远不错,一贯正确,所用之人,岂有“败”之理;二是所用之人定乃心腹之人,裙带之人,极具利害关系,岂肯轻易使其“败”之,让其“废人”之?如此这般,实乃某些“当代萧何”的悲剧,人民社稷之祸端!

《海南侨报》,1995.3.22

话说机关闲人

现代社会是繁忙的高节奏的社会,现在的机关当然也是繁忙的高节奏的机关。然而偏偏出有“机关闲人”之说。

某单位在“廉政勤政教育日”的“自查自纠”中,有人说****那份工作太闲,闲得无事干,闷得慌,只好找同事聊天泡茶坊云云。这些话不知怎么传到单位领导耳朵里,气得领导将桌子拍得嘣嘣作响:“谁是闲人将名字报上来,我叫他有事干。”

机关闲人到底是谁,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认这个账。然而这类闲人的形象是明摆的、公认的、十分鲜明的。古诗有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阶上飞”,“闲来惟有一局棋。”这类诗说的是古人中的闲官、闲人。现在呢,这类“闲字号”当然没有绝了。今人的顺口溜说:“八点上班九点到,聊天看报把茶泡”,大概也就是为机关闲人画的像。一种现象发展到用顺口溜来表达批判之意,它的普遍性可想而知。

说起机关闲人,谁都生气。然而我说这档子事像臭豆腐,闻起来臭死人,可吃起来还香得很呢。你闲我闲大家闲不是很好么!这大概是机关铁饭碗的“优越性”吧!哪像欧美、新加坡、香港机关中的人忙得像个机器人般。那年访问马来西亚,一位华人对我们说,你们呀,上班看报,喝清茶聊天,可得炒鱿鱼。

繁忙的机关为什么有闲人,那道理要不是傻瓜都明白:一是制度造闲人,几十年来端的是铁饭碗,干与不干一个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发奖金、津贴,从领导到职工齐刷刷一个数字,苦乐不均就要苦乐均,他干少了我干多了,我也要干少些;二是管理不严造成闲人,虽有奖勤罚懒的规章制度,然而制度多数时候成了一纸空文,挂于墙上,落不到实处,闲人“事业”依然兴旺;三是领导不起带头作用造闲人,你领导“五官”不端正,作风浮夸,行歪走邪,三天两头才来办公室,做手下的看在眼里火在心上,于是乎也就只好聊天看报泡茶坊以做“回应”了。

幸好,廉政勤政春风劲吹,公务员制度实施异日趋完善,机关闲人的事业好景不长。但不管怎么样,闲人还总有赋闲的办法。治机关闲人还是一句老话:出路在于改革。制度管人是根本,关键在于领导。不然,一阵风吹过去,闲人们总还要再闲起来的。

《诤友》,1996,第4期

“五官不端正”怎么办?

记得前年有位政协委员在会上提出政府要“五官端正”,一时举座轰动。

何谓“五官端正”?这显然是针对“五官不端正”而言的。这位政协委员指的就是,时下总有那么一些为政者患有“五官”不“端正”之症:肉我所欲也,酒亦我所欲也,有请必赴,大宴小宴,“宴”得春风得意满面红光,此乃“嘴馋”;“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安于衙门,高高在上,不下基层,不问群众疾苦,此乃“腿懒”;乐闻报喜,不喜报忧,爱听恭维话,忌恶诤言,此乃“耳偏”;身在衙门,心在江湖,发的是官腔,做的却是操奇计赢求田问舍为富不仁事,此乃“心散”;权力不用,过期作废,蝇头小利,吾必取之,抖尽浑身解数,“卡”、“拿”、“要”,此乃“手长”。

“五官不端正”者,当然是“患”者的职业道德糟糕使然,不学孔繁森、焦裕禄,却学起奥勃洛摩夫、华威先生或市侩作风来。更重要的还在于咱们有一套“不怕不端正”、“端正不端正一个样”的体制。多少年来,咱们这儿实行的是“三铁”(即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制度,咱们的公仆大多是“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只要不犯********、不贪污、不受贿、不赌博、不吸毒贩毒、不乱搞男女关系以及不严重以权谋私什么的,便可以“位子”照坐,“官儿”照当。“五官不端正”犯了哪一条罪,能量哪一等“刑”?错误、缺点谁能没有一点儿?还不是自我批评、对照检查了事?“三铁”依然如故。

可现在有点不同了。新观念的干部从事管理制度正在逐渐形成,不少地方正在时兴新的观念、风气和制度:人大、政协在一年一度的会议上对官员进行“质询”,对公仆说长道短,评头品足,或让公仆深入基层调查,去找“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有的地方还提出要在评选“杰出公仆”的同时,要求评出相应的“不受欢迎的公仆”。人民公仆要“五官端正”,已成为时代的强音,群众的切望。更喜人的是国家机关自上而下,实行公务员制度,这大概就是医治为官者“五官不端正”的一贴极好的单方。首先“凭功以食禄,量才而任职”,有公职者干得好则干,干不好则废,“无功便是过”。还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纷纷推出“干部竞选上岗制”、“干部聘用制”、“干部辞退制”、“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什么的,大都是冲着“干部五官不端正”而来的,“五官不端正”者的生存条件越来越“不佳”了。治法治人,制度管人,倘动真格的,“五官不端正”流行症可望得治。

当然,使公仆“五官端正”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法规、制度的“硬件”之外,还要有思想建设之“软件”。一是要加强公仆职业道德,加强公仆“自身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二是给照镜子,加强检查督促,凡“五官不端正”者,当及时棒喝,对冥顽不化者当亮丑“曝光”;三是从领导做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正人先正己,身正而令行。大凡上头“五官端正”者,下头的“五官”也不敢“歪”到哪里去,怕就怕“上梁不正下梁歪”。

《天涯同舟》,1997,第5期

“陈金义现象”沉思

改革盛世,新事物层出不穷。1992年10月15日,上海商城一次拍卖7家国营、集体商店,上海的大老板一败涂地,全被浙江的私营老板买走,其中农民老板、皇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义花145.1万元买下了6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金义此举轰动了整个大上海乃至全中国。“私吞公”,被理论界视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陈金义在全国成为新闻人物,“陈金义现象”成为活跃非凡的理论界的一个新“热点”。

“陈金义现象”给人们以说不透道不完的话题。

陈金义够威的了。他的“皇家公司”猛将如虎良臣如云,有2000多名员工,数百名高级科技人员为其担任顾问或中层管理人员,经营着7大类商品,光是在杭州的总公司注册资金就达668万元,公司正迈向现代化大企业之行列。

“个体万元户”曾经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令人羡慕不已的“现象”,如今却排不上号了,“万元不算户,十万才起步,百万算有钱,千万是大户”已是一种事实。私营业主已堂堂皇皇列入我国当代富豪之首而具有“东方新大亨”之魅力,威武雄壮地登上改革开放的经济大舞台。先前那种将私营个体企业与“小商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灯红酒绿紧紧相联系的传统思维已不再吃香了。

私营业主之所以能一领时代新潮流,主要得益于改革的“天”、“时”。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载人宪法,这就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大好天地。而若在“人斗人”的时代,这号东西总是被当作资本主义来批斗,是注定抬不起头来的。

立志、实干、团结、开拓,这恐怕又是私营业主们得以领时代潮流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大声宏,志高意远”,他们往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那么一股“人和”的力量、严厉的作风、拼搏和奋进的精神,并善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陈金义对每一位新来报到的员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先好好学会做人”,然后才让他们跟着自己没命地干。有一次,为整治一家工厂,陈金义竟七天七夜没有合上眼,他麾下的管理干部“入乡随俗”,将每夜二三点钟睡觉视为寻常事。陈老板财大气粗,为乡里人修桥筑路办学校往往一掷千金,而对自己却抠得令人难以置信,出差外地住小旅馆,食方便面。这与咱们一些“吃公饭、打公鼓”,“公鼓破、叫公补”,“干好干坏一个样”,暗里使劲窝里斗,吃垮公家心不疼的国营老板们相比不也可爱、可敬得多吗?

“我们在大上海有了基地,站稳脚根,就能向其他地方乃至海外扩展”,陈金义还想将“皇家公司”办成一个高等学府,一批批培养专业经营人才,再让他们回归社会开公司当老板。这陈老板还采用国际通行的“CI”定位——树立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打到外国去。钱越赚越多,雪球越滚越大,管理越来越先进,领域越拓越宽,这是“陈金义现象”的又一特点。

富得流油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乐做公益事业,是“陈金义现象”又一特质。这位陈老板,花钱支持公益事业难计其数,这次出巨资竞买6家商店,其收入全部捐给东亚运动会,而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其道理也极为简单:“……凭我目前拥有的资产,吃他几辈子都行,但算帐就要多算国家帐,民族账,没有国家、社会的富强,哪来个人的富裕?”

“私”吞并了“公”,这不得了,社会主义还要不要?

不必大惊小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敢冒敢闯,标新立异,冲锋陷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本身就是社会的法则和进步。同等竞争条件下,公有制有优越性,私营经济自然会俯首称臣;而一旦“私”吞了“公”,亦不足为奇,对国家来说,甩掉了几个亏本或微利小店,可以将钱投入到可产生更大效益的项目中去,正是增强了国力,这码大好事,轮都轮不到呢。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飞旋。神州大地,无数“陈金义”正在崛起。一个农民成为一种现象,这不能不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震动和深刻的思索:当今之世,不改革,不励精图治,行吗?

《海南日报》,1993.2.12

“成事不足奖”

只晓得给事业勋绩显赫辉煌者发奖,却没料到今时居然也有对事业无所成乃至成事不足者发奖的,真所谓世上之事无奇不有。

说来有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一种名叫“另类诺贝尔奖”的奖金,专门“奖励”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知名人士。据该院宣布,本届获奖者主要有:美国副总统奎尔(教育奖)、垃圾债券大王米尔康(经济奖);氢弹之父特勒(******)

倘若评选天下评奖史上第一奇观,我看此事当入选无疑。未知后来诸位获奖者有没有登台领奖,获奖时是微笑着还是苦笑着,或者是愤然大哗,然单论其社会效应倒也足以轰动——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建树”人人皆知,使获此“奖”者本人深受震动,领教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外在的内在的“压力”和“动力”。

人类也真怪,一般来讲是“正打正着”,但有时却是“歪打正着”。“歪打正着”有时还相当讨好。莫里哀说过:“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是最尖锐的,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写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命的打击。”(《达尔杜夫》序言)如此看来,麻省理工学院苦心设立的“成事不足奖”是很得莫里哀这句名言之“三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