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3961900000008

第8章 不要让母亲河只出现在梦中(8)

水污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一)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就是指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

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二)物理性污染

1.悬浮物质污染。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塑料等。它们是由生活污水、垃圾和采矿、采石、建筑、食品加工、造纸等产生的废物泄入水中或农田的水土流失所引起的。悬浮物质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溶人,对水生生物不利。

2.热污染。来自各种工业过程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3.放射性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著增加,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三)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后,直接或间接地使人感染或传染各种疾病,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大肠菌类指数、细菌总数等。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这样,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面对生物性污染,尤其要注意的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与农业污水。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排放出大量废水,其中夹带着许多原料、中间产品或成品,如重金属、有毒化学品、酸、碱、有机物、油类、悬浮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都会造成污染。重金属离子及其相关有害元素对水体的污染,是水污染中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部分,最危险的是汞、镉、铬、铝等金属化合物的污染,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

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越来越多,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家庭排放的,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菌和虫卵等。清洁剂等各种各样的化学产品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这些是重要的污染源。所以,我们对化学洗涤剂的使用要适度,长期不当地使用浓度较高的清洁剂,不仅会引发皮肤和神经方面的疾病,排放后还会造成污染。选择洗衣粉也是有讲究的,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高磷洗衣粉。湖泊被磷污染后形成富营养化,大量藻类生长,从而导致湖内缺氧、细菌繁殖、鱼类死亡,最后湖也成为一片死湖,变成沼泽。

农业上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也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属于“面”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人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做法已持续多年,但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会泄漏到海水里。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激增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的滥用,使情况愈来愈糟。排污系统和清洁剂的大量铺设和使用,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高。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他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很容易被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吸收,人食用了这些中毒的粮食和蔬菜后,它们就累积在人体内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和湿地的破坏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发展,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导致了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国家已经针对水污染的问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中就规定:禁止向一切水域倾倒垃圾、废渣;排放污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禁止船舶向国家规定保护的水域排放含油、含毒物质和其他有害废弃物;严禁使用渗坑等或用稀释办法向地下排放有毒有害废水。我们应当依法办事,有效防治水污染。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对于生命是如此的重要,饮水就不能不讲究了。专家告诫说,喝水一定要喝干净的。那么,怎样才是符合健康标准的水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祛除水中的有害污染物质;无色无味,甘甜可口;软度、酸碱度适中;含氧量高的小分子水为标准饮用水。

目前,我国大城市自来水的水质虽然已经达到国家标准,但由于输送自来水管道的陈旧及使用高层楼顶储水箱等,造成了自来水的二次污染,使人们的饮用水问题日趋严重。

成人平均每天需喝大约4升水,“水质决定体质”,饮用水质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引起人的中毒。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这些有毒物质直接危害人的健康。难于被人觉察的是,这些有毒物质还会在水生蔬菜或水生生物体内蓄积,人类食用后会造成中毒或慢性中毒。

有机污染物在水中是微量的,但能在人体中积累,危害人体健康。有些有机物能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与神经系统,影响后代的成长发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重金属的污染会损害神经系统,还会引起皮肤、口腔等多种疾病、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铅、汞、镍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具体表现到人身上是看得见的:脱头发、白头发、头痛、头晕、手脚麻痹以及贫血等。化学物质的污染如合成洗涤剂、氯、杀虫剂、酚等诱发各种癌变。

自古就有“吞金自尽”的说法,说明人体摄入过量金属会导致死亡。那么,长期饮用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的水,无异于慢性自杀。这种水真是恐怖的隐形杀手。因此,保护水资源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刻不容缓的。

为什么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2005年夏天,位于南美洲的世界上流量和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逊河,它的支流干涸了。

注意!这不是水位降低,而是干枯,是空前的干旱。巴西不得不用直升飞机将大量的水送到这个地区,以避免生活在那里平时以河为生的村民因为干旱而死亡。此时,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也奄奄一息。

温度和降水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气象指标。升温可以与降水增多相结合,也可以与降水减少相结合。而后者,也就是“热”和“干”的结合,将是非常可怕的。而亚马逊河流域的干旱就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

亚马逊河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的热带雨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国。热带雨林的生存条件很苛刻,它要求一年四季12个月几乎不间断地是雨季,而如果中间有一个旱季的话,就不叫热带雨林了。

所以,2005年的那场干旱对于亚马逊雨林来说,是非同小可的。

天气干旱,森林下面枯枝落叶的水分就会减少。水分减少,就很容易引起火灾。“热”和“干”结合会得出一个字,那就是“火”!

果不其然,极端的高温引发了连锁反应。最初是干旱,紧接着是大火。2005年夏天的大火过后,超过2500平方千米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烧毁了。亚马逊遭受了重创!

森林的消失能否影响降雨的多寡,是国际上几百年以来争论的问题。直到现在,人们也无法断言,森林能够增加多少降水。但是毫无疑问,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湿润气候,过滤杂质并调节全年的水流量,是一个流域最好的保障体系。有研究人员曾找到了一种方法,用来评估森林在保护全球水资源供应方面所产生的价值。2003年的一份报告曾计算出这一价值达2.3万亿美元,是今天木材贸易价值的近6倍。

2500平方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大概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县的面积总和。如此大范围的燃烧让储存在森林中的数亿吨的碳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会让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更快。这片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它的规模如此之大,其影响波及整个南半球。

在大火之后,森林还发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警示信号——许多植物的叶子不再伸展!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抗反应,它们停止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一定的温度。温度太低自然不行,但是如果温度太高,上升到植物无法忍受的程度,植物就会开启它的调节作用,将叶面的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被关在了外面,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了。

在正常情况下,森林是抵御温室气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特别是位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生长,而且温度高,水分多,光合作用的能力非常强,要比北方的森林强得多。但是在那个极端酷热的夏天,一些植物停止吸收氧气,相反,开始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绿色植物这种最重要的光合作用机制停止运转了,将会给生物圈带来怎样的后果?

没错。出现问题的,不只是森林。

处于危险之中的淡水生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处于退化的危险境地,许多生物则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因为健康的水生生物群落为自然界做出了很大贡献,重要生物物种丧失所引起的整个生物群落的破坏,既是河流健康状况恶化的原因,又是河流健康状况恶化的结果。淡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既可以作为目前河流水流条件被改变所产生影响的证据,也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将更加恶化的警示,除非这种恶化的趋势得以扭转。

淡水生态系统仅占整个地球面积的不足1%,陆地生态系统占28%,海洋生态系统占71%。然而,相对于其所占的地域范围,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要比其他两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更丰富。淡水生态系统所占据的面积仅是地球面积的0.8%,而其物种数却占到全球已知物种数的2.4%,淡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密度比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都要高。这意味着,相对来说,淡水生境面积丧失一点点就可能造成很大部分淡水生物物种的消亡。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还未被命名之前就已经消失了。实际上,近20年来,科学家每年都要发现大约300种薪的淡水物种。

不幸的是,对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贫穷和中等收入的国家甚至许多富裕的国家,都没有可利用的相关数据。然而,研究人员估计,在近10年内,世界上上万种淡水鱼中至少有20%或处于危险之中,或受到灭绝的威胁,或者已经灭绝。依赖淡水环境生存的贝类、鸟类、两栖类、植物及其他物种中的一些重要的、未知的部分也处于危险之中。

淡水生命所处的危险状况在生物多样性数据比较完整的北美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自1990年以来,至少有123种北美淡水鱼、软体动物、小龙虾、两栖动物已经灭绝。据生物学家安东尼·里查阿迪和约瑟夫·莱斯姆森。测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美洲的淡水动物物种以平均每10年0.5%的速度在灭绝,他们还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淡水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将增加到每10年3.7%,该数值约是陆地动物物种灭绝速度的6倍,这意味着按比例来讲,北美洲大陆淡水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比陆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更大。更令人吃惊的是,北美洲淡水物种相对的损失率可以与热带雨林物种的损失率等量齐观了,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却普遍被大家认为是地球上最岌岌可危的生态类型。尽管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拥有的生物物种要比北美洲淡水生态系统所拥有的物种多得多,但这两个生态系统似乎正在以相同的速率失去物种的多样性。

美国是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区,从已知的淡水物种如贝类、蜗牛类、火蜥蜴类及重要的淡水昆虫如石蛾类、蜉蝣类、石蝇类的数量分析,美国淡水物种的多样性排世界第一位。美国是300多种淡水贝类的原产地,其淡水贝的种数占世界已知淡水贝种数的29%,是已知生活在欧洲、非洲、印度、中国淡水贝种数之和的近2倍。美国有近800种淡水鱼,在全球淡水鱼多样性中排第七位,是迄今为止所有地处温带国家中鱼类多样性最多的区域。的确,仅美国田纳西河支流达可(Duck)河就拥有比整个欧洲都多得多的鱼种。Darters,鲈鱼的一种,号称美国鱼类中最具多样性的鱼种。125种Darters中的绝大多数是美国特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发现。美国确实拥有最多的特有淡水物种,例如,美国淡水鱼种中有2/3的鱼种仅在美国的水体中发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