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湿地
国琢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生态系统以强大的生态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有21处。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压力,湿地被转化为工业、农业、建筑用地的行为增加,直接造成自然湿地数量的不断减少和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战略应当突出有限目标,以保护自然湿地为主,辅以对湿地进行示范性生态恢复、重建。实施退田退牧还湖、还泽、还滩,全面维护湿地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到本世纪中叶,90%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使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其战略重点是: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工作,解决自然和半自然湿地保留面积小的问题;大力推进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恢复自然水系或建立湿地的补水机制,退田还湖(还泽),控制污染,促进湿地野生植被恢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制定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提高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国家湿地保护生态工程。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将湿地保护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补偿和使用机制,实现自然湿地数量无净损失等战略措施。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依赖于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同化的能力和对生命系统的维持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支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人工湿地(如水坝、人工沟渠、海堤和人工防护林等)得到实现,但这些工程措施的成本要比利用自然湿地的天然功能高得多。
国际上目前公认的20项湿地效益,清楚地展示出湿地是一种很好的多功能资源,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资源和产品(如鱼、薪材、其他野生动物),而且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支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文化价值等,明显体现出公共利益的特点。
湿地的功能最初仅仅被定位于提供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境,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湿地的其他功能(如均化洪水、净化水质等)以及湿地明显的环境过滤器作用,通过湿地评价研究而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这是超出人们想象的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权威性的《自然》杂志上,其发表在科学界内外均引起轰动,其结论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
湿地具有控制洪水、改善水质、补充地下水的生态价值,不仅水文在决定湿地特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维持湿地生态环境也需要一定的水资源保障,所以说,湿地对区域水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最直接的产出是水,水是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而湿地是天然水库,是人类的重要水源地。获得洁净和卫生的饮用水是人的基本权利,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保障。很多类型的湿地(如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库等)水覆盖在表面,极易为人类直接利用。每公顷沼泽湿地可蓄水3000立方米以上,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
湿地是地下水的补给源,湿地将地表水转化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保留下来,而这个蓄水层又为其他生态系统和人类提供水源。浅层地下水除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外,还可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的水源。沿江河筑堤虽然可以控制江河泛滥,但也造成大量淡水资源被白白排入大海,没有充分发挥湿地对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功能,难以把多余的洪水转化为地下水,作为旱季或早年的水分来源。当然,并非所有的湿地都是地下水的补水区。有些湿地还可能是地下水的排水区。
湿地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泛洪区在洪水期间通常能储存大量的水分,这一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洪峰的峰值并减轻下游地区的洪灾风险。相反,处于水饱和状态的河流边缘地带几乎不能再储藏水分,这些地域常被称作洪水的促发地带并常常增加河流的流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3400公顷的湿地为洪水提供了一道天然的蓄水洼地。据统计,如果这些湿地因开垦而受到破坏,每年将会增加洪灾损失1700万美元。湿地植被可减缓洪水流速,这个过程减低了下游洪峰的水位,并使之平稳缓慢下泄,延长洪水在陆地存留时间。滞留的洪水可以在一段时间里从湿地释放出来,一部分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蒸发而提高了局部空气湿度;一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而增加地下水储量,有效地发挥了湿地分配、均化河川径流的作用。
自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态系统。从湿地产品中获得效益,就单位土地而言,比其他生境(包括湿地排干后形成的生境)要高的多。
1.湿地生物资源的产出和农副产品的提供
2000年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达4279万吨,稻谷产量也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湿地提供的植物性产品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营养丰富的副食品。一些湿地动植物可用以制药。有的已成为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可被大量地用于造纸。而这些都是当地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越南和泰国湿地中生长的百干层属植物(Melaleucasp)为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产品,包括当地医疗所用的药材。马来西亚森林保护区中40000公顷红树林每年生产的木材价值900万美元。此外,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带动了相关加工业的发展。
2.保持肥力与提供农地
泛洪区和其他湿地定期性的淹水,加快了肥沃土壤的沉淀并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对湿地的围垦、改造,直接为种植业、畜牧业提供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为增产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发挥了重大效益。历史上通过对湿地的围垦、开发和建设,鄱阳湖、洞庭湖以及东北三江平原等地区,都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
3.农业灌溉、渔业和牧业发展
目前,全国共建成水库8.5万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467万公顷。大量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湿地储备的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我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我们所吃的鱼类的2/3都依赖于湿地环境。在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大面积湿地的边缘为当地人们在半干旱(半荒漠)环境中提供了畜牧业所需的天然草料,畜牧业已占当地社会经济的49%。
4.农业减灾
沿江河水系修建的堤防和水库,与自然湿地保留区、通江湖泊等共同构成了调蓄抗旱的防护体系,保护着耕地和城市。目前,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约70%的大中型湖泊已由原来的天然状态转变为水库型湖泊,湖泊蓄泄已受人工控制,在防洪、调蓄、灌溉、工业和居民供水、养殖、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
5.合理利用模式
中国各地对水稻、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基塘系统”“稻——苇——渔”“林——渔——鸭”等立体养殖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等,既提高湿地的产值和利润,又发挥湿地的调节河川径流、均化洪水过程和净化水质、改善土壤条件的功能,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具有诱发降雨和增加地下水供应而调节地方小气候的功能。沼泽产生的晨雾,可减少附近的土壤水分丧失。如新疆博斯腾湖及周围沼泽总面积为1410平方千米,湖沼泽系统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交换,使其周边气候比其他干旱区略为温和湿润。如6~8月靠近湖沼的温度和湿度,比距湖较远的库区平均气温降低1.3℃~4.3℃,7~9月相对湿度增加5%~23%;沙暴日数减少25%。湖沼系统对周边气候的调节,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良好的影响。
湿地在控制洪水、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需要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风浪和海潮的冲击,有效地防止了海岸侵蚀。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美国威斯康星州河流流域的湿地率为15%,根据测算,其洪峰高度比无湿地覆盖河流洪峰高度低60%~65%。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因有大片湿地覆盖,湿地对洪水的缓冲、滞纳,每年可减少财产损失1700万美元,相当于每年每公顷减少防洪投资13500美元。
鄱阳湖是全球白鹤最大的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白鹤数量占到全球该种群总数的95%。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每年夏季有来自各地的天鹅5000~8000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鹅繁殖地。中国湿地有高等植物2276(及变种)种;湿地动物也十分丰富。在湿地中分布的哺乳动物占全球总数的13%,鸟类占到26%,鱼类占到37%,两栖类占到16%,爬行类占到13%。非洲奥卡万戈三角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植物乐园之一,分布着诸多的植物类群、无数的无脊椎动物、食草动物和鸟类,这些野生动植物依赖于每年泛滥的洪水得以生存,仅在该三角洲分布的羚羊就有15种以上。
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是通过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移出和固定营养物、移出和固定有毒物质、移出和沉淀淀积物三大功能而产生作用的。如今,数以百计的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被用来处理废水。研究表明,处理一个人产生的废水大约需要1~2平方米湿地,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组合完成。在乌干达,国家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公司支持对坎帕拉附近的纸草沼泽和其他湿地进行保护,原因是这些湿地在吸收污水和净化水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湿地的保护可算是工业化处理污水措施的一种低成本替代方案。
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的娱乐价值,湿地的美学、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湿地对人类而言还具有一些负面效益,例如一些影响人类健康的蚊虫、寄生虫就孳生于此,我国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区的血吸虫病的危害就是实例。
(三)差异大,特色强
中国东部地区多河流湿地,东北部地区多沼泽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多湖泊湿地,其中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区多为咸水湖和
世界湿地知多少
(1)遍布世界的湿地
湿地它不同于森林、草原和荒漠,这是因为森林、草原和荒漠都是按自然地带分布的。比如,在内蒙古的草原地带,不可能自然生长出森林,在干旱的荒漠地带就更不会有天然的森林,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与气候是密切相关的,在什么样的气候带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植被。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就可发育生长出森林来,在半干旱、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是草原,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则是荒漠。然而湿地则不同了,它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它也不受自然地带的限制,它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森林中有湿地,在草原上有湿地,在荒漠中仍然有湿地,即使到了沙漠中仍可找到湿地。所以我们说,湿地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不连续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每一个人最易看到的~类生态系统。
既然湿地遍布全世界各个地区,那么究竟地球上的湿地有多少?面积有多大?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全世界的湿地有多少,但有关湿地的面积我们还是可以粗略地做一估算。据一些资料介绍,全世界湿地面积在500万平方公里以上,即半个中国的面积。目前,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其湿地面积在120万平方公里以上。美国的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位居第二位,为110万平方公里。其余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亚洲、前苏联、南美、中非。亚洲湿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湿地的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天然湿地主要类型应有尽有。初步估计,我国天然湿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居亚洲之首。此外,我国还有人工修造的水库、池塘以及水稻田等大面积的人工湿地,据资料介绍,人工湿地面积约在70万平方公里左右。
我国的湖泊数量较多,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云贵高原、江汉平原和东北的三陆地,一半是海。由于这里的植物成员中大部分都是红树科的植物,所以植物学界就把这类海岸上的森林命名为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沿海滩涂上非常宝贵的特有的自然资源,是生长在热带海湾、河口盐土上的常绿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由多种树组成的一个复合体,它们的分布中心在赤道热带,并延伸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组成红树林的主要树种是红树科的一些种类,主要有海莲、木榄、红树、秋茄树、角果木等。从红树林的性状、外貌来看,各地差异很大。有的地方的红树林非常茂密,树高可达到40—50米,如南美洲的红树林。也有的地方的红树林,主要是由1米左右的灌木丛所组成。红树林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植株密集,可形成各种树木混生的复合类型,也可形成单一优势种的树林,如秋茄林、角果木林、木榄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