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有道投资有招
3961700000025

第25章 重视自己身边的“非物质”财富(1)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到赚钱的事情:“即使在今天,让我真正感兴趣的也不是赚钱本身。如果我必须在工作和拥有巨额财富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工作。领导一支由上千个有聪明才智的人组成的队伍比拥有一个巨额的银行账户更令人激动。我很善于让资产增值,但是我从来不看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1.最大的财富是自己

是不是只有伟人才有天才智慧呢?绝对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天才智慧——包括你。你拥有与众不同的才华、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念,只有你能够将自己的这些特征发挥到极致。你的命运只有你自己才能掌握。

只有当一个人追寻自己内在的渴望、遵循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才会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我们无法取悦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因此,不要让别人认定好坏,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要知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别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使自己感到不快乐。因此,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社会上的正统教育,经常在个人天赋刚刚露头之际就将之掐断,这种情形实在是太普遍了。而这个残酷的过程,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的。我们是那么地害怕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我们如此渴望自己与别人取得一致,而正是这些想法,使我们的潜意识程序,对个人的梦想、创意以及热情进行着严格的限制。

我们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要模仿周围的一切,尤其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模仿到的却是,毫无热情地麻木地工作、兢兢业业却进账微薄,以及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和别人一样的平庸之才。

然而,每个人的心中都存留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它是来自我们自己身体内部的声音。这个声音非常的羞怯胆小,而且还是那样的焦虑。这个小小的声音会悄悄地趴在你耳朵边,告诉你自己的公众形象都是假的,而你的真实人格是被你自己掩藏了起来,并且是没有希望实现的。挫败、失望和经常遇到的一种心里头铺满死灰的感觉,都是当我们拒绝自己成为被公众所设计好的形象时给自己心里赘上的包袱,也是我们拒绝自己去做被别人要求去做的事情时的心里包袱。

然而,那些成为千万富翁的人们懂得,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他们必须完全成为真实、独立的自己,他们并不害怕展露自己的真实人格。他们更看重的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目的,每个人都是原创的。

一个人若不喜欢自己的话,责怪父母、社会、体力和精力的限制或其他因素都是无济于事的。一个人的智慧就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人都活在“应该”的世俗标准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诸多限制。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任由自己的梦想消逝破灭?原因是,大多数人都是在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太顾虑别人的想法,只想取悦别人,而不是取悦自己。因而,人们忙于满足别人的期望,包括父母、亲友和伴侣,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千万富翁们往往懂得挑战传统的智慧,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依靠传统的智慧,只能带来传统的结局,而不会有任何新东西。

千万富翁们都是另类的思想家,他们必须要让自己的生意区别于其他大多数的生意,他们开辟新的路径和拓展新的边界。亨利·福特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的沃顿(沃尔玛的创始人),也是这样一个人。杰夫·贝索斯,亚马逊网络的创始人,还有很多其他互联网亿万富翁,都是这样的人。

有创造力,在生活中创造崭新、有价值的事,这需要勇气。这样的人往往会遭到别人的批评与讽刺,因为他有胆量在鸡群中当一只站得挺直的鹤。

千万富翁们懂得不能随波逐流,要对这个世界有大的影响,自己先要与众不同,做一些非凡的事,不管他人怎么想。千万富翁不要作个复制本,而要作原版。

展现自己的天才智慧意味着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并付诸实施,因为它所表现的是真实的你。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许多亿万富翁,他们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天才。他们正在过着他们理应过的日子。

他们都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即便他们没有得到报酬,他们也会去做。

他们都擅长自己从事的工作。无论是才华、能力或者天才智慧——他们都不缺。

目前从事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极其重要。

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从事命中注定的事情——做出他们自己的独到贡献。它几乎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东西。那是他们的命运。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坚信: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是自己。

2.金钱只有在为人的

幸福服务时,才有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财富为人的幸福服务时,它才能算得上是财富。”的确如此,因为金钱不等于价值,只有当他为人的幸福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

不挥霍、不吝啬、不张扬,在财富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态,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

文明社会以足够的钱保证每个人都能幸福地生活,如此就能知道确保有收入是多么重要了,大家能赚到适当的钱,的确是很重要的。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老头隔壁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富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他们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院里都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是其付出心血和艰辛的劳动所换回来的,懂得如何消费,就是珍惜财富,就是尊重自身的劳动,珍惜自己的生命。

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惟一的目标和动力源泉,那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

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非洲一个叫亚米亚尼的原始部落。部落里小伙子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他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戴着这种小圆帽和挎着这种草编的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多么有风情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比索。”小伙子微笑着回答道。

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那你打算每一件优惠多少钱?”

“那样的话,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小伙子也生气了,“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它会让我乏味死的。”

有些商人还是不能理解,因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许多人忘了生命里金钱之外的许多东西。或许,那位荒诞的亚米亚尼小伙子才真正顿悟了人生的真谛。

人们想发财,想多赚一些钱,想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些,这是人自然的、正常的欲望。不仅应该鼓励,社会还应该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以帮助满足。当然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

快乐并非要有很多钱,这样说并不是想劝告大家都满足目前的生活水平,不要再去赚钱了,而是希望大家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过于追逐。财富心是否太重并不是依据一个人的财富数量来推断的。

一个每个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的财富之心很淡泊。相反,一个拥有千万家财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那样视钱如命,把钱看得比亲情更重。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发财的欲望越强,随之产生的烦恼就会越多。

发财欲望过强的人,其心理很容易被“贪”字占据优势地位。

“贪”字是痛苦烦恼的根源之一,也可以说是祸害的根源之一。有些人为了圆自己的发财梦,去骗人、害人,去损害人民的利益,去触犯国家的法律,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许多人在赚钱之初,并没有想过:这一生赚钱的目的何在?是自己消费,还是留给后代,或是施舍于慈善事业,造福于社会。你若去问他,大多数人的回答一般都是“不知道”。

在社会一致认同“赚钱很重要”的情况下,便开始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拼命赚钱的生活。殊不知,不管赚多少钱,是绝不可能带到下一辈子的。

许多人一生忙于赚钱,到最后却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赚钱的初衷,将手段变为目的,拼命赚钱,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钱使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健康,也不懂得回报社会,最后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变成一个十足的守财奴。

钱只是一个桥梁,而并非是最终的归属。如果单纯的为钱而累的话,即使你是亿万富翁,在心灵上,你也是个贫者。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富有情趣的,不懂得生活的人就谈不上成功。

我们不应忘记: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不要将手段变成目标;懂得用钱,才能成为快乐的富翁;年轻时赚钱、省钱,中年时要好好管钱,年老有钱之后却要懂得花钱,用金钱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总之,要让自己的财富用得其所,不让拥有的财富无谓地耗费掉或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惟一的目标和动力源泉,那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这等于自我贬低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金钱消费观,那么,你的事业就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不能以为有了一点成绩,就可以挥金如土了。要把金钱用到合理的地方上去,让金钱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

金钱和所有的物质一样,都应遵循物质守恒定律,都应该在各自的用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拥有财富不是成功的终点,不是要你从此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也不是要你一天到晚享用无尽的美食,那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世界上最好的驯马师之一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的财富足以令许多人羡慕。但他每天仍坚持早上3点半起床。他总是第一个到跑道迎接他指导的马匹。让每一天提早开始是他的习惯。他并没有因财富的增加而放弃这一习惯,仍然默默地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自然就能成为所在行业里的顶尖人物。最重要的是,他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对工作有一种深切的自我实现感和价值感,这才是成功。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明确,你要做的不是聚敛财富,而是让财富为事业服务,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获得成功。哪怕只有很少的钱,也要尽量花在对事业有帮助的那些事情上。

看看施瓦辛格事业起步的例子,你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一点。

施瓦辛格生于奥地利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警长。15岁时,身高6英尺1英寸,体重只有150磅的瘦小子施瓦辛格,对举重健身产生了狂热的兴趣。

他的偶像是美国健美先生力士柏加。每天施瓦辛格都梦想着成为力士柏加主演的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肌肉健壮的男子汉。

而年轻的施瓦辛格不是一个空谈与做白日梦的人。他花尽零用钱,搜集了在奥地利可以买到的美国健身杂志。他一方面努力学英文,一方面到处请人帮他翻译这些杂志的文章,以了解健身的原则。他还去做“童工”,赚到的钱,用来买健身器材。

在当年的奥地利,健身被视为粗鲁不雅的畸人之举。因此施瓦辛格的行为受到父母的大力反对。但他的志愿、欲望与意志力,都是锐不可当的。无论家人怎样阻挠,无论人家怎样视他为怪物、不正常,他还是我行我素,追求“健美先生”的理想。

他被征入伍之后,仍然不放弃健身。他还情愿被罚,偷偷溜出军营,参加“少年欧洲先生”的选举,并得了冠军!兵役服完之时,施瓦辛格已经拿了四项健美先生的奖项。

有了奖金,加上雄心壮志,他便写信给偶像力士柏加。柏加有感于这位遥远国度年轻人的热诚,竟然邀施瓦辛格到他美国的豪宅一游,并且亲自将健身的窍门传授于他,令施瓦辛格的进步一日千里。

此次的美国之游,使施瓦辛格的心底燃起一股扑不灭的火种。他决心到南加州,也即是当时的“健身圣地”定居,扬名异域,闯一番事业。因为他的热忱,受到美国健身界的“教父”韦特赏识,答应让他在南加州受训。

从此,施瓦辛格的威名,随着他那不断膨胀的肌肉,在美国传开了。他得了一届国际先生、三届环球先生与连续六届奥林匹克先生荣誉。

施瓦辛格获得了成功。他在演艺界成就了事业,不仅是一个炙手可热的电影演员,而且是一个有地位的电影制片人,被视为好莱坞最有势力的人之一。这得归功于他一开始就把有限的金钱用于健身的锻炼之上。而且,他把早年经营地产的钱用来投资电影制作,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事业的成就给他带来的副产品是——10亿美元的动产和不动产。

所以,在为没有金钱而深深失望的朋友们,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选择你喜欢的工作领域,每天脚踏实地去做,去努力,把工作作为一种享受,从中体会乐趣。日复一日,你的努力自然而然会为你带来成功。

3.金钱衡量不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