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有道投资有招
3961700000018

第18章 胆大与谋算并存,风险与利润同在(2)

福勒是美国一位贫穷黑人家庭中的孩子,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他决心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经营肥皂。首先,他采取自销的方法,挨家挨户推销肥皂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即将拍卖,售价是15万美元,他决定买下这家公司。但他在经营肥皂的12年中一点一滴地只积蓄了25万美元,最后,福勒与那家公司达成了协议:他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的限期内付清剩下的125万美元。倘若他不能在10天之内筹齐这笔款子,就会丧失所交付的保证金,也就是说他将倾家荡产。

为了筹集资金,福勒首先想到他在推销肥皂的12年里,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于是他去找他们帮忙。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笔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得到了援助。在第10天的前夜,福勒筹集了115万美元,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福勒回忆说:“当时我已用尽了我所知道的一切贷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里自言自语:我要驱车走遍第61号大街。”

夜里11点钟,福勒驱车沿61号大街驶去。驶过几个街区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他走了进去。在那里,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乏不堪的人。福勒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些。

早已胜算于心的福勒说:“你想赚1000美元吗?”这句话把那位承包商吓得直后退。“是呀!当然喽!”他答道。“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借款时,我将另付1000美元的利息。”福勒对那个人说。他把其他借款给他的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详细地介绍了这次商业冒险的情况。福勒离开这个事务所时,口袋里筹够了这笔款子。冒险精神使福勒不仅没有倾家荡产,而且生意日渐兴隆,渐渐发展成为拥有7家公司和一家饭馆主要股份的富翁。

福勒由一个穷人发展成为富翁的故事,启迪着急于在市场上求利获胜的人们:冒险之前要事先做好谋划,谋算好了,才会确保冒险的成功。

俗语说:谋算不到,一辈子穷。在商场上,有许多成功者就是在这句话的感召下走向成功的。被台湾人誉为“经营之王”的王永庆就是靠精于谋算成功的。事实上,这样的事有很多,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和利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风险小,许多人都会追求这种机会,收益不会大;如果风险大,许多人就会望而却步,所以能得到的利益也就会大些。从此意义上说,风险就是利益,巨大的风险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世界着名的大公司——雀巢公司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激励自己的员工:“不冒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市场是最能赚大钱的市场,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最为激烈,形同战场你死我活。而对初涉石油业市场的哈默来说,要建立起他的石油王国,绝非易事。哈默所面对的是极大的风险。

哈默在心中反复地权衡自己的利弊。首先遇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石油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几家大石油公司已经营多年,自己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自己休想染指……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这时他谋算上旧金山以东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因为他推算这里有可能会成为大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把它租下来。谋算准了,哈默的冒险就有足够的勇气支撑了。当钻到860英尺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个大天然气田,估计价值在2亿美元以上。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另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坚冰终于打破,航线终于开通!人们不能不佩服哈默的谋算。

利从成本生,夷从风险来,决断既要慎重又要果敢。对于明知含有风险因素的业务,谋算得失,有利可图,或者先失后得,仍要铤而走险,正所谓“空城计有时不得不唱”。当然,要把风险化成效益决不能蛮干。“实施强攻无节制”,就会失败。勇气和谋算要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科学分析上,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就能从风险中获得利益。

市场是动态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市场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令人捉摸不定,因而导致公司决策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一项决策付诸实施前,一定要经过风险谋算,除了制订一定的回避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措施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或即将出现随机因素而导致决策实施呈现不稳定状态时,要力争夷险,使损失减至最小程度。

5.勇气与谋算是成功商人的左膀右臂

胆识是胆量与谋算的合称,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犹如“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之关系。拿破仑说过,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的勇气与谋算应该好比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应该平衡发展,不可偏废。这二者是成功商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两个对手狭路相逢,胜负有这么两种情况:如果是两善算者相遇,那么是勇者胜;如果是两勇者相遇,那么善算者胜。

胆量大于谋算,会因为轻举妄动而导致失败;胆量小于谋算,会因为保守而贻误战机。商场如战场,所以,这个观点同样适合于厮杀在商业战场上的人们。

郑永刚在1989年接手宁波甬港服装厂时,它还是一个员工不到300人,亏损却超过1000万元的小企业。今天,他领导的杉杉旗下已拥有21个服装品牌,两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近50亿元。

当时服装厂虽然拥有先进的设备,但主要还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郑永刚的到来,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先后注册了“杉杉”的品牌,借钱在全国各地做广告,提出无形资产经营理念,构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销售体系,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服装生产基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还把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了上海。

来到上海,郑永刚加快改革的脚步,先后割舍了早期巨资建起的营销渠道,大规模裁减营销人员,撤掉遍布全国的分公司,而代之以特许加盟销售体系。最大胆也最重要的是,从服装生产加工领域抽身而退,将销售和生产全部外包,只负责品牌的核心运作、推广及服装设计。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国服装界是超前的、大胆的举动,而且还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雅戈尔。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杉杉把生产和销售全部外包的做法十分冒险,但郑永刚既然有这胆量改革,也必然有他过人的打算。他认为,品牌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在服装行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品牌营销。生产可以购买,销售可以控制,只有提升品牌这一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和最关键环节的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善于谋算的郑永刚认为,市场是宝塔形的,量越大意味着档次越低,而他手中的杉杉要成为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品质和品位。品牌的提升就注定了杉杉不能以量的扩张为目标,而是要以国际着名品牌集团的经营模式为样板。而这种多品牌的集团式经营是一个资本动作的概念,它的品牌都是独立的,是在集团控制下的独立的经营体。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杉杉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品牌概念了,而是一个拥有21个品牌的品牌团队。

郑永刚知道,要实现总资产达2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产业集团的目标,单靠服装产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郑永刚将杉杉母公司提升为投资控股公司,下设服装、高科技和投资三大板块,力求实现多元化发展。也许郑永刚太大胆、激进了,但他绝不是在盲目地冒险。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他丝毫没有放弃作为根本的服装产业;相反,他坚持杉杉的目标依然是继续从服装板块来做,要踏踏实实地继续把杉杉和它旗下的品牌推向国际,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出人头地。

郑永刚的过人胆量与非凡谋算,造就了一位中国服装业的“巴顿将军”。

6.置于死地而后生

做生意,必须要有胆量。否则,最好的机会到来,也不敢去尝试,只能眼看着失去成功的机会。

零风险、利益大的好事人人都渴望,但是这样的好事几乎不存在,就是有,也轮不到你。冒险有时会让我们占得先机,有时也能力挽狂澜渡过危机,置于死地而后生。

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把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发现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如果再增加一些高度,跳蚤就跳不出来了。但是当你把一盏酒精灯拿到杯底,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时候也与跳蚤一样,“置于死地”后才能“生”。因为人处在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时,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爆发出超人的能量,完成在平时状态下完成不了的事情。

印尼华侨林绍良大胆支持印尼人民对荷兰的独立战争,向印尼军队出售药品,担当付出身家性命的风险,由此奠定了70多亿资产的根基。

现在流行“胆商”一说,它是继智商、情商和财商之后日益被人重视的第四种“脑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胆略、勇气和决断力。成都人王克就是因为信奉“胆大走四方,危险出商机”的理念,才勇敢地冲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动荡不安的柬埔寨,做到了炮火纷飞的伊拉克。因为“胆大妄为”,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积累了数千万资产。

王克生于四川成都,当兵退伍后的王克被安排到政府机关工作。不久,他结婚生子,有了一个十分令人羡慕的三口之家。

可是王克并不满足。渴望冒险的他觉得每天呆在按部就班的机关里太没劲了,终于在1994年,辞职自谋生路了。

王克先成立了一家建筑装修公司。由于当时的装修业刚刚兴起,利润相当丰厚,他的第一笔装修业务做下来就净赚了3万多元。经过艰苦打拼,从1995年到1997年,王克积累了数十万元资产。

但是紧接着,王克盲目引进的在北京被淘汰的“面的”,不久后在成都也遭到了淘汰。结果,王克将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几十万元积蓄也全都赔了进去。

但是,王克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时刻关注着生活中的机遇。1999年初,王克意识到:应该去柬埔寨做生意。越是别人都不去的地方,就越是蕴藏最大商机的地方。

虽然招来了亲友一致的反对,但是王克抛下一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口头禅后,就怀揣5000美元,和几个四川朋友一起来到了危险与商机并存的柬埔寨。

当时的柬埔寨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枪支,枪击事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没过多久,和王克同去的几个人就吓得跑回国了,还发誓今生今世再也不到这个地方来了。

初到柬埔寨,王克把目光锁定在生活用品的贸易上。为了减少开支,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在推销过程中,王克还冒风险把货赊给客商,销售额由此翻了好几番。

由于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王克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小车。这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柬埔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那以后,王克给一些大酒店、大超市送货都是自己亲自开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