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秉贵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3955000000023

第23章 后起之秀

进入七十年代,百货大楼陆续增添了新职工。张秉贵的模范行动对于好学上进的青年产生着强烈的影响,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新认识,他们为这位著名劳模恢复了名誉,并于一九七二年指定吴建华和李莱两名新秀同张秉贵订立了师徒合同。

吴建华是前年进店的,李莱比她晚一年,都是中学毕业直接就业的。她们一上班就同张秉贵在一起售货,工作表现都很好。她们对张秉贵十分佩服,但是对领导上指定专师专徒并不十分热心。因为她们都还不安心当售货员,更没有下决心象张秉贵那样干。

张秉贵接受任务,既兴奋又担心。这两位徒弟聪明、单纯。平日他有所指点,她们领会得快,掌握技术也快,已经能胜任一般售货了。这很可喜。然而,他还是很担心。他知道,她们把当售货员看得太容易,甚至认为太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如何进一步提高她们呢?她们肯虚心学习吗?何况当时正是****年月,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她们顶得住吗?

既然是包教保学,总得有个“见面礼”吧?张秉贵把两位徒弟叫到一起谈了一次话:“领导上指定咱们共同学习,请你们每人给我出个题目吧?”张秉贵没有一点师傅的架子,他把带徒弟叫做共同学习。

“哪有徒弟给师傅出题目的?您是不是要考考我们?”小吴和小李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不是考,是讨论嘛?你们不出题目也行,有什么需要探讨的问题每人提一个好吗?”

吴建华活泼开朗,应声回答:“人家说售货员低人一等,我看也是。工资少,待遇低,既受累,又受气,师傅您干了三十多年,当上了劳动模范,还不是照样让顾客指使着?”张秉贵含笑听完,转而对李莱说:“你也提个问题吧?”文静的李莱说:“小吴提的问题也是我想提的。”

张秉贵深深点头。他欣赏徒弟们的直率。她们提出的正是他平日听到和想到的主要问题,也是他想给她们讲的头一课。他接着问道:“那你们说,什么是高人一等呢?”“干革命,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小吴又抢先叫答,小李也同时点点头。

张秉贵说:“我讲点自己的看法吧?革命是高尚的,但不是高人一等。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但这不是靠救世主的恩赐,而是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里面。

两位徒弟互相看了一眼。显然,他们都没有这么想过。张秉贵接着说:“我站了三十多年柜台,解放前当店员是为了生活而受压迫受剥削。在压迫者剥削者眼里,店员岂止是低人一等?现在我们站柜台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是相互服务的同志关系。你们生在新社会,不论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交通、医疗、环境卫生、‘文化艺术享受,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别人为你们服务的。大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级干部、人民军队、人民警察,也都是为你们服务的。这种相互服务能分出谁比谁高一等或低一等吗?许多服务是互不见面的,而我们站柜台却是直接地、面对面地为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服务。你们说这不是一种乐事吗?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热爱它,热爱它才能做好它。这算作我送给你们的见面礼吧?我相信你们在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体会的。”

张秉贵说完,两位徒弟流露出兴奋的神色。她们说:“请师傅对我们提点要求吧?”张秉贵说:“四个字:青胜于兰。你们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在各方面超过我,关键在于立志和不懈地努力。”

别开生面的“见面礼”结束了。两位徒弟留下很深的印象。她们为有这样的良师感到高兴。张秉贵也对后起之秀充满信心。

在售货中,张秉贵特别注意观察吴建华和李莱的工作情绪,因势利导,进行帮助。一位老大娘,问这问那,絮絮叨叨,左挑右选,拿不定主意。小吴耐心解释,始终如一,但称好之后老大娘又说不买了。小吴强忍火气,端起秤盘,使劲地把糖果甩回货架,哗啦一声,不满情绪便表现出来了。张秉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到小吴家访问时谈起这件事,小吴才说:有的顾客真难伺候。张秉贵帮助她分析顾客心理,找出正确处理的办法。

文静的李莱,遇到了暴躁的顾客。柜台前十几个人顺序买糖,一位中年女工偏要抢先。李莱请她到后边排队,她竟无礼地说: “我刚下夜班,在这儿等了半天没人理,你瞎眼啦?”小李没答话,另一位老职工过来对其他顾客说:“她刚下夜班,优先买一下吧?”不料她买到糖以后却向李莱示威:“看看,我买啦?你有什么了不起?好好学习学习吧?”李莱气得直发抖,但她还是控制了自己。下班后,张秉贵马上找她谈心。她埋怨那位老师傅不讲原则。

张秉贵耐心地讲了柜台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并指出问题的症结是对顾客有没有感情。感情深,见顾客如见亲人,说话自然亲切,对方的一言半语也就不那么计较了。小李当时还有点接受不了。师傅让她冷静地想想。改天,她找到张秉贵说:“顾客说话离了格是因为着急,我应该体谅她。”从此,她再没有发生过同顾客对立的情绪。

李莱碰到个难题:顾客买了一盒糖说回家才发现糖盒盖上有一道划痕,拿回来要求换一盒。按规定,食品售出是一律不得退换的。这可怎么办?她找吴建华商量,也没有想出好办法,只得向顾客解释。顾客说,买盒糖的目的是为了留个漂亮的盒子,盒盖有毛病,十分不称心。两名售货员仍然表示无能为力。这时,张秉贵捧来同样的两盒糖对顾客说:“请您挑挑,看这两盒怎么样?”李莱和吴建华对看了一眼,两人都睁大眼睛吃惊地盯着师傅:怎么也不能给他换,这可是个原则问题。只见顾客非常仔细地挑好一盒说:“就换这一盒吧,麻烦你们了”。张秉贵反而向顾客道歉: “当时没有协助您挑选好,让您又跑了一趟,真对不起。” “能换得这个称心糖盒,这一趟总算没有白跑。”小李和小吴听了都觉得很不是滋味,正想提醒师傅一句,却见师傅并没有把顾客挑好的那盒糖递出去,而是满面笑容地解释说:“我们相信您,这糖您没有动过。可是刚才我们那两位青年同志对您说明了,食品是不能退换的。这一点我想您能够谅解。”说着,他把新糖盒里的糖果取出来,又把顾客带回来的糖果装进去,“这样掉换一下,您看行不行?”小吴一拉小李的衣袖,悄声说:“嘿,这样解决,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还是没有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啊?”小李也说:“师傅给我讲过柜台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看来没听懂。”只见那位顾客抚摸着称心的糖盒向张秉贵道了谢,又带点歉意地对两位青年说:“请原谅,错怪你们了。”

顾客满意地走了,张秉贵也忙别的去了,吴建华和李莱还愣在那里:师傅的经验且够学些时的呢?

张秉贵不但工作上带徒弟,更从政治上关心徒弟们的进步。一九七四年十月,在食品部党支部大会上,吴建华和李莱同时被接受入党。张秉贵就是她们的入党介绍人。

刚刚进店不久的青年白月来,听说张秉贵的两名徒弟同时人了党,又听得大家称赞严师出高徒,十分羡慕,但他没有想到自己也被调到糖果组当了张秉贵的徒弟。

白月来家住石景山区,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一年多,为人热情直爽,工作不怕苦、不惜力,但不愿意站柜台。他说: “我不会点头哈腰,也不会轻声细语,干不了这个。”起初他被分配到糕点组售货,常常同顾客发生口角,经同志们劝开,他还觉得窝火憋气。有一次,他和顾客大吵,组长劝走顾客,他不服,强调自己有理,指责组长袒护顾客,竟然三个月不理组长。但他对张秉贵很佩服,也很敬重,于是商品部决定把他由糕点组调到糖果组交给张秉贵带。

到了新组,又有了名师,白月来珍重领导的信任和培养,下决心干出个好样子来。张秉贵留神观察,看出徒弟是强压着火气,硬装出笑脸,很不自然,便找他谈心,用《满意不满意》电影故事启发他,同时向他传授糖果的商品知识,指导他练习算账,加快售货速度。小白不怕吃苦,学得也很快,脏活重活抢在前面,售货动作干净利索,组里同志们都喜欢他、称赞他。张秉贵也很高兴,但他更关心的是小白的思想修养和服务态度。

张秉贵向徒弟传授文明语言。他问小白:“请顾客交钱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给钱哪?”张秉贵笑了,谁买糖不给钱哪?他又问小白:“请排队的顾客往前走,你是怎么说的?”“过来,过来呀?”“碰到没排队的顾客呢?”“后边排队去?”张秉贵笑不出来了,接着又问:“你去买东西,售货员这样说话你满意吗?”“那有什么不满意的?大实话嘛?许多商店还不都是这么说的?我也这么说惯了,”

小白见师傅的脸色变的严峻起来了。片刻沉默之后,张秉贵才说:“正因为如此,我才特意和你谈柜台语言的。这几年,社会主义文明经商的优良传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在一些商店粗野生硬的语言时有所见,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柜台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橱窗之一,所以柜台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风貌,不但关系本店的声誉,关系店群关系,而且对社会风气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国际威望也是有影响的。”

小白很想一下子弄懂柜台语言,但师傅却说:“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语言一般要求是确切、简练,但这还不够。售货员的语言起码必须做到亲切、中听,决不允许伤害顾客的自尊心和人格。这就不但要词义恰当,还要语气柔和,音量适度……”小白是个急性子,没等师傅说完,就迫不及待地问:“那我该怎么说呢?”张秉贵又笑了。他说:“明天,咱俩一块儿接待顾客吧?”

白月来在师傅身边售货了。他仔细观察,才发现师傅是这样说话的:“同志,您要的这几样糖包好了,一共两块三毛五,请您准备交钱,我先给下一位拿了。‘这位同志,请您往前走一走。”有个顾客没排队,想往里头“加塞”。师傅和悦地说:“那位同志您是买糖吗?请您先看看品种,然后顺序等一下。我尽快地卖,一会儿就轮到给您拿了。”那位顾客果然到后边排队去了。言传身教,白月来觉得应该向师傅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然而,事出意外,白月来几乎同顾客打起来,成了百货大楼内部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事情是由一位二十来岁的顾客引起的。那个小伙子买糖不排队还开口骂人。小白哪儿吃这一套?他气得脸色煞白,火冒三丈,厉声喝道:“你说什么?你敢再骂一句??”说着就要冲出柜台,很可能大打出手。幸好张秉贵和几位同志把他拦住,并且劝走了顾客,才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但是,张秉贵的徒弟在张秉贵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够严重的了。党支部决定:全组同志分上下午两班开会讨论。白月来两班都参加,他觉得很委屈。

张秉贵很了解自己的徒弟,而且知道他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便没有简单地批评和责备,而是让大家敞开思想摆出各自碰到的难题,然后讲柜台上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并且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他在糕点组的时候,碰到过一位特殊的顾客。那是同对面柜台上吵了架带着怒气过来的。张秉贵主动打招呼,他不理。张秉贵闻到他酒气喷人,更加注意,耐心地向他介绍各式糕点。果然,他看中了芝麻饼,“给我来一斤,可不能掉芝麻。你办得到吗?”显然,这要求是过分了。但张秉贵没有拒绝,仍然满面笑容地说:“我试试看,尽量不掉芝麻。您看着,哪一块不满意我重拿。”一面说着,一面手持点心夹小心翼翼地操作。顾客被感动了,脸上余怒退去,露出几分歉意。点心包好之后,他竟对张秉贵拱拱手说:“谢谢。今儿个我多喝了点,请原谅。”

在糖果组,张秉贵也碰到过一位特殊的女顾客。中午,顾客不多,她气冲冲地出现在柜台前。张秉贵迎上前去含笑问:“您想看看什么糖?”女顾客却冷冰冰地说:“我看看糖还用得着你管?”张秉贵心想,她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了,越是这样越要热情,即使不买糖。在我的柜台前消了气也好。便说:“欢迎您来看看。您对哪种糖果有兴趣,我可以给您作点介绍。”“这糖的味道你都说得上来?”顾客的口气缓和了。张秉贵说:“我们品尝过,对糖果的制作过程、营养成分也都了解,我给您介绍一些……。”矛盾是双方的。对方的怒气没有碰到顶撞而是得到引导的时候,矛盾缓解了。那位女顾客抱歉地说:“您别在意。我不该冲您发脾气。我是生孩子的气才出来的,他不吃饭就去游泳,气得我真想揍他一顿。”“您教育孩子是对的,可不能生气,更不能打。”“您真是太好了。我冲您发火,您还这么耐心地开导我。”这位顾客当时没有买糖,但后来成了糖果组的常客。有时带着孩子来买糖还说:“谢谢伯伯?”

白月来在小组会上没有受到什么批评,但听了师傅的事例,他却深刻地体会到师傅的行动并不是逆来顺受地消极忍让,而是体现出售货员的精神、气魄和胸怀。他心悦诚服地作了自我批评,委屈情绪变成了前进的动力。后来,这位新秀当上了糖果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