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与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
3947700000024

第24章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17)

当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形成观察和再现从课堂上知道的东西,或按研究计划完成工作的技能时,教学计划就应规定有实验室作业。但是,如果在这些作业中,除了试验和学生的实验之外,还包括安装和各种测量工作,拆装工作及与之类似的工作,则就可称之为实验室实习作业。实验室实习作业在中等技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最为盛行。通过这种作业学生能了解各种技术设备、测量和计算装置以及各种工具,并能掌握使用这些东西的方法。由此可见,实验室实习作业是保证形成学生所学专业方面技能和技巧的第一个(开始)阶段。

在某些专业方面,可单独分出课程设计的时间,课程设计的教学价值是能使学生形成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下应用几门学科知识的专门技能,形成在心里以及在纸上以工作模型设想劳动最终成果的技能。

职业技能和技巧是在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即教学实习、生产工艺实习和毕业前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应当把实习教学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重要手段,通过实习教学就能把教学同学生的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就能形成他们的世界观,并使之受到品德和审美的教育。

对于中间环节的专家,则要求他们具有多方面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对从事生产的人的智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对于为获得更高质量的劳动成果而在各种生产情况下应用知识的能力的要求。智力劳动的作用、知识在提高劳动技能中的作用在加强。同时体力劳动获得越来越大的创造性,这表现在由学生探讨合理化建议,进行技术创造和试验。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加物质生产方面的工作,这样他们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参加者,能亲身体会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于什么。

对学生进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保证他们同时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大家知道,脱离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会导致各种才能的片面发展,从而也就会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马克思写道:“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体力劳动必然劳累筋骨,脑力劳动则要劳累神经系统。因此脑力劳动应与体力劳动交替进行。体力劳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系统,提高脑力工作效能。

体力劳动是掌握专门技能和技巧的基础,由于获得了专门的技能和技巧,学生就能参加为社会利益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作,而这正是劳动的道德动机。

通过体力劳动能保证更具体地表现出人同自然的相互影响,表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并能引起新的脑力活动。未来的人应当在自己身上把高水平的智能、纯洁的道德和完美的体质结合起来。这一理想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让他们理解各种工作的生产指标的实质,遵守劳动纪律和发挥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所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感到满意。

由此也就应当培养学生把劳动变成生活第一需要的愿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态度,可以表现为生活的必需和人的内在需要。

劳动内容本身应当包括创造的可能性和表现主动精神的条件。

同时物质刺激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把劳动看作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内容和正确利用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应当以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一般工作能力和机体耐力为目的。

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能对学生智力工作产生良好影响。

学生长时间地脑力劳动,不与体力劳动交替进行,就会引起保护性抑制,作为使机体不致过度疲劳和衰竭的防御反应。脑力劳动改变为体力劳动就会使大脑皮层其它的、以前未工作的部位兴奋起来,保证已工作的部位得到休息,这样就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果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形式和方法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冲动(兴趣、创造性、积极性),那就会为形成新的暂时联系创造有利条件(巴甫洛夫语)。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种分析器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在劳动中能“认识”各种材料、对象、工具和机械。这样在他们身上,各种感觉(动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光觉)以及运动分析器就都应发展起来。这种运动分析器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内在分析器”,正如巴甫洛夫所断言的那样,它能“向中枢神经系统报告每一运动时刻,报告参加运动的各部分的状况和紧张程度”。

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一贯地实现手、言语器官和脑的协同活动,就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大脑两半球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能在劳动中完善起来。学生只须做几次某些实际动作,他就能开始分辨所使用的材料的特点和性质,分辨正在工作的机械(无毛病的和有毛病的机械)的各种声音,分析劳动对象的状况、手法、身姿、力量的调配等等。

最后,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劳动是知识的真实性及检验其质量和数量的标准。这样的劳动有助于更自觉地研究教学科目的理论部分,加深和扩大知识。

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联系能为培养他们迅速理解各种生产条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利用职业技能和技巧的能力创造前提条件。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迅速地掌握邻近的和较现代化的职业。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劳动活动的目的,也在于形成信念,即履行教育的职能。

在应用现代技术的公益劳动过程中,能巩固学生关于世界的唯物主义观念,加强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途径和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速度的信心。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在建设共产主义这一全民事业中作出了一份贡献。

在完成各种形式的实际工作时,学生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参与了新的社会关系,集体主义感在他们身上发展起来。

劳动对学生的量力性是实践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这不应是作劳动游戏,而应是考虑到学生青年的年龄和其它特点而组织的真正公益劳动。

教师应当评价实践教学的结果。对每种实际工作通常都要按五级制记分法给予评定。同时每次都公开地进行评定并且论证理由。

这样做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因为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目的应利用展示各种工作成绩的展览牌。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为取得更好的劳动成果,为使实习期间各种工作都达到更高的指标,在学生中间和学生集体之间组织社会主义竞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克服困难,能从安排得很好的、友爱互助的、集体的工作中,从准确的动作和积极的劳动成果中感受到欢乐和满足。

现代的劳动越来越使人免除肌肉的紧张,但加强了他的智力活动,因此研究劳动过程的各个方面——生理、心理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就具有很大的迫切性。

我们在这一章将研究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关于如何在科学地组织学习劳动的基础上教学生进行劳动活动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分析自己劳动活动中存在缺点的原因,找出克服这些缺点的途径,采用正确地轮流劳动和休息的方法,因为休息是调节劳动过程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利用知识和调配力量的能力,获得高水平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是科学地组织学生劳动活动的最终结果。在学生毕业前的生产实习过程中,首先由于实践教学的正确安排,能使学生形成看到劳动生产率是随着劳动活动组织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他们研究并分析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产品,以及个别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序是怎样完成的。如果在工艺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完成各个生产过程、工序、方式等等的方法,那么在毕业前的生产实习过程中,他们就应主要注意于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把材料输送到工作位置上,保证必要的设备和工具齐全,及时修理设备,保证有必要的生产文件,按工作位置正确地分配工作者等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获得一定的生产技能,作为这种技能基础的应是善于组织工艺过程,能准确计算分配在每个工作位置上的人力、设备、工具、材料和技术装备,以及善于合理利用每个工作者的个人特点。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不仅必须懂得教师和技术教师所要利用的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教师必须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学生劳动活动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条件。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形成学生的职业才能,即人们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专门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属于这些才能的有:观察力、创造性想象力、动作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密切联系,他们同生产集体、先进生产者和革新者的交往,都能促使学生职业才能的顺利发展。

职业才能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由于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而产生的感觉(感性)技能(味觉的、听觉的和触觉的技能)。例如,电工技术员根据声音就可以断定导体是否在通电,根据气味则能断定导体在加热时的绝缘状况等。

在劳动活动中能形成稳定的知觉选择指向性。这种稳定性的程度直接依赖于专家的技能水平。知觉的选择指向性愈高,技能就愈高。

形成知觉的选择指向性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知觉的选择指向性包括许多不同的方面,例如,在观察和求知欲基础上形成的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场地、零件、装置的形式、大小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等。

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经常改善学生的职业注意力(集中性、积极性、分配、迁移、稳定性)。

在学生学习各门专业的过程中都能看到注意的这些要素。

职业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学生能在何种程度上迅速地再现所获得的劳动观念和概念,从所要观察的现象中辨认出由于自己的实际经验而已知的和已经获得的东西,独立地和创造性地完成必要的劳动操作。

同时,如果学生的劳动活动对思维的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那就说明它是正确地组织起来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检查知识的正确性、真实性,正是这一点能促使思维的发展。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中级专家生产活动所特有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为了成为能够独立工作的、善于亲自领导以保证工作人员高效率劳动的优秀的生产组织者,未来的专家应当掌握有关工作职业的生产技能和技巧,掌握具体生产部门的经济知识。

在按具体专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形成职业品质,即个人的一些能据以顺利掌握职业技能和技巧(目测能力、细微的触觉、听觉、迅速反应的、空间想象等)的特性。

属于职业品质的还有职业技能,即人能善于根据他现有的知识并遵守一定的要求自觉地完成劳动过程、工序、方式和动作。

职业技能可以有不同的完善水平。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不仅能独立地、巧妙地完成劳动动作、过程、工序和方式,而且还固有象迅速、准确性、灵活性、稳定性、持久性这样一些特性。

所谓灵活性就是在各种生产条件下合理地完成劳动动作。

稳定性就是保持劳动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并且不受副作用影响。

持久性就是在技能未得到实际应用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种技能的能力。

使职业品质臻于至善的要素就是职业技巧。职业技巧乃是一种素养,能自动化地完成高度熟练的动作。

技巧的形成是技能巩固和完善的复杂过程(参看第八章)。

在实践教学中,新技巧的获得是以形成一定条件反射系统为基础的。学生从技术教师处得到口头指示、指导,记在心里并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遵行。在这种情况下,用视觉去感知所做的东西就是一种反射,而且是由技术教师对所完成的动作说“正确”或“不正确”来加以强化的反射。

词的强化作用建立在指示正确劳动方式的技术教师的威信上。

但是只用词来强化,在实践教学中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正当性和效用。

在详细说明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形成关于未来职业,关于提高自己技能必要性的观念。

例如,在旋工的实践教学中,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动作系统(拿取毛坯,把毛坯放进卡盘,在卡盘中夹紧毛坯等等)。在这些反射中,有一些表现为行动,另一些表现为中止行动。

与中止行为有关的反射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把阳性和阴性条件反射系统称为动力定型。由此可见,从生理学观点来看,任何职业都是很好发展起来的、得到巩固和不断完善的动力定型。

得到很好安排的实践教学需要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前提,而这种动力定型须不断地加以完善。定型能帮助学生完全遵守一定的制度,不做多余的动作,节省时间。

然而掌握新的机器、车床、新的劳动过程是同改变、改造以前形成的定型联系着的。这就要求高度的神经紧张。因此改造动力定型应当小心从事,同时要检查学生生理机能的变化。

当教师(技术教师、指导员)讲解、演示怎样完成某一动作、工序、劳动过程时,他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激发一定的生理过程。

掌握知识和把知识变成技能和技巧就有赖于这种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完成具体动作时,每组神经冲动都能由各种刺激物(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及其它)发出正确地(即达到规定目的)完成指定动作的信号而得到条件反射的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动作完成的质量就依赖于学生肌肉感受性的发展程度,肌肉感受性表现为人准确地(甚至闭着眼睛)确定身体的位置、物体的重量,调配自己的力量等等的能力。

肌肉感受性能把冲动变为大脑两半球的皮质的运动分析器,并发出偏离规定的动作方式的信号。

正确地完成动作标志乃是尽可能少花费时间,耗费肌肉力量比别人少,神经系统也不大兴奋,因而机体也就不大疲劳,还能集中力量工作。

这些技能通过系统的练习可以取得,并能表明工作者具有高度的熟练程度。

学生的工作姿势,工作时身体在空间的姿态——“站着”和“坐着”,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站”姿要比“坐”姿多耗费百分之十的力量。但“站”姿能使学生在多种工作动作中更好地重新调配力量,尽管也能引起极大的疲劳。掉换姿势,工作者善于选择合适的姿势能对劳动结果产生积。

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