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与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
3947700000012

第12章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5)

第一个环节(指示环节)——学生获得关于整个劳动过程和当前劳动结果的观念;第二个环节(具体化环节)——学生学习劳动过程的各部分;第三个环节(联合环节)——学生把几个相连的工序或全部工序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第四个环节(完善环节)——学生获得完成整个劳动过程的技能和技巧,并为熟练劳动和创造性活动打下牢固基础。

但是学生在完成个别工序和劳动过程方面所受到的充分训练还不等于他们就善于和能训练有素地完成同类的全部工作。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对完成个别劳动过程具有充分的训练,但还不能使用全套方法来达到一般的更为广泛的目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使学生形成在整个生产时期内都需要的所有的各种技能和技巧的体系,还未成为实际训练学生的过程的目的。

各门学科的实习和其它多种实习在学生的实际训练中还不经常占有必要的地位。当学生为完成同样一些劳动过程花了许多时间去做一项工作,而不参加其它项目和其它各种形式的工作时,就常会有这种情形。

因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必须制定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体系。此外,非常重要的是拟定学生在中等技术学校整个学习期间掌握技能和技巧体系的进度表。同时必须明确规定每一个学生务必要做的各种工作。

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于顺利形成技能和技巧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完成工作时懂得因果联系的学生能更注意地完成教师的每一指示,并取得更好的劳动成果。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学原则,或者换言之,所谓教学论原则,是指在按照教育的目的和一般任务以及教学过程的规律确定教学的内容、组织和方法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基本要求而言。

因此,一方面教学原则反映社会上统治力量提出的教育和教养的一般目的和任务,在这种意义上教学原则具有主观性。

另一方面,教学原则反映直接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产生的教学过程的规律。由此应当得出结论说,教学原则不是任意创造的,而是从教学过程的本质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教学原则又具有客观性。教学原则既然决定于教育和教养的目的和任务,那它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此外,原则中讲述教学过程规律性的那些论点也在发生变化,因为发展着的教育科学在不断地考虑教养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及与教育科学邻近的各门科学的成就的同时,愈益深入地探究教学过程的秘密。

社会主义教学论在制定教学原则时,也利用并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去认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和以前其他杰出教育家和思想家着作中包含的一切进步东西,同时抛弃了资产阶级教育学中反动的反人民的观点,如关于不同种族人民的智能不同,儿童的才能是天赋的和不可改变的,在对准备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儿童进行教学时必须采用不同方法等等。

关于教学论原则的学说史证实了原则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原则内容对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依赖性。例如,夸美纽斯作为教学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后来未为教育学同意的地方只在于作为该原则基础的,不是认识世界过程、传递和掌握知识过程的规律,而是想把自然现象机械地搬到学校教学中,想适应着自然来安排教学的这种企图。

例如,夸美纽斯在研究教和学的一般要求时写道,“假如我们看见园丁、画家和建筑家步随自然的后尘,得到了好结果,我们就该明白,教育青年的教育家是应该采取同一行径的。”(《大教学论》,第十六章)。

然而除了在从自然生活中找出一些简单的相似处之外,夸美纽斯还根据对学校生活的观察、对儿童教学和教育经验的研究,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所以直到现在教育学仍然强调指出夸美纽斯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自然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其它一些原则虽还保有一般的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上都大大改变了自己的内容。

最后,在教育学方法论中由于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开始的根本变化,产生了完全新的教学原则,这是一些符合共产主义建设任务特点的,符合马列主义哲学关于世界发展概念的,符合用来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原则。苏维埃教育学提出了并论证了具有共产主义教育作用的教学、知识的科学性、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这些原则及其内容有助于把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部教养教育工作同资产阶级教养和教学制度相比提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

不能把教学原则看作是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的规则。各项原则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其中每一组成部分(个别原则)都同其它组成部分有着辩证的联系,从而保证完全正确地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逐渐掌握概括出来的人类经验。在苏联和国外的教育着作中提出了各种不同数目的教学原则及共分类方法,但主要不在于它们的数量,而在于使其相互联系的体系能反映教学过程的辩证的本质,反映青年学生教养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基本的教学原则可以列举如下:

(1)具有共产主义教育作用的教学。

(2)教学的科学性。

(3)教学中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4)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教学的直观性同抽象思维发展的结合。

(6)教学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7)教学的可接受性。

(8)知识、技能和技巧掌握的巩固性。

(9)在做班集体工作条件下个别对待学生。

二、教学原则的评述

具有共产主义教育作用的教学

这一原则的本质在于,青年不仅在中等技术学校教学过程中,而且在进行自修时所利用的全部教养材料的内容,以及教学工作的方法,都应有助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的人。任何学校,从初等学校起到高等学校止,在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地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即在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仅认识世界,不仅丰富自己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知识,而且要形成自己对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态度。

乌申斯基写道,正确进行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坚定的观点和生活信念。

然而这些观点和信念的性质、倾向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尽管它们归根到底都总是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条件、个别社会集团的利益,并积极地影响着社会的生活及其制度和发展方向。

在现代条件下,在过时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同发展着的、战无不胜的工人阶级思想体系,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间进行着世界规模的尖锐斗争的时候,就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这一原则来说,顾名思义,当然是强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明确目的方向的教育,使教育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并强调必须用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教育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使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安排教育内容,并使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成为可能。由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有可能更加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使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新一代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由于每门科学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反映,自然在每一教学科目中都包含着极大的可能性来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不论是历史、文学、自然,或是象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农艺学或纺织生产经济学和生产组织这样一些实用科学)中阐明的对象、事物和现象的一定态度。加里宁写道:“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

社会类学科能使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懂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及其在历史继承中的关系和阶级斗争,人们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原因,相信革命运动的强大力量,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强大威力和力量的源泉及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

专业类科目能使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技术和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和成就,向他们说明科学是为人民、为劳动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的任务服务的。让学生了解苏联人民的成就,就能引起他们以苏联人民、自己的祖国,以他们在其中生活并用自己的全部知识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自豪。在这些科目中阐明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的本质及其进步的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

把教养看作不仅是认识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的途径,看作是达到伟大目的——共产主义的途径,这种观点能对学生对待教养和教学的态度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愿意全面地认识世界,愿意为参加生活、为社会利益而劳动作好准备。

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集体及每一个教师都不应使教学工作仅限于照课程表讲授功课。要考虑到青年在中等专业学校所学的专业来为他们的才能和天赋、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创造广泛的可能性,这样就有助于完成青年全面发展的任务和以共产主义精神对他们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本身及其组织和教学工作的方法也都具有教育意义。

教学是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复杂的,它是由一些系统的,需要学生学会做的智力和体力的动作和操作组成的。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有赖于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坚韧性及其它一些道德意志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在教学生克服成功路上的困难的过程中培养的。

正确地、合乎教育要求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全体教师对学生课业和学习纪律都有高度的和合理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和巩固必要的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培养独立性这种个性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就能养成自信心,较大胆地承担越来越复杂的任务,作出必要的努力以求独立地、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参加制定和实现课外的设计工作、科学探讨工作及其它创造性工作的计划,参加总结集体和个别学生的各种学习工作和课外活动,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种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满怀热情地积极地参加学校争取完成国家关于提高青年专家培养质量任务的斗争。

教学的科学性

这一原则是要让学生掌握的一切知识都应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科学性原则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证明世界的可知性,证明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这一原则要求,给学生讲述的知识应是正确的、未被歪曲的知识,并符合现代科学中所接受的解释。知识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求批判反科学的谬误的观点、思想和概念,因为这些东西能使人迷失方向,不去认识客观现实。

虽然在教学时,应保证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一条辩证的规律,即从来都不可能彻底地认识各种现象和过程,因为世界和每一现象都是无穷尽的,但是我们应当力求尽可能较深刻地、较全面地和较正确地理解和研究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现象和过程。列宁写道:“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人类掌握的全部科学知识不断地得到补充。同时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远远赶不上科学知识数量的增长。

由此就产生一项任务——学会从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知识中选取这样的科学知识,其内容要能保证中等专业学校完成三项相互联系的任务(即让学生掌握一般科学基础知识):综合技术训练、理论训练和实际训练,以及选取有关某一专业的科学知识,学生根据这些知识就能掌握有关本专业的全套实际技能和技巧。

传授和掌握真正科学知识的过程决定于如何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教师要按照全部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过程的进行,并应关心使学生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正确观念的工作,使他们把在中等专业学校所研究的、存在于一切对象、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的联系和关系忠实地反映在自己的意识中,应教会他们看出各种对象间和现象间的相似之处和本质差异。如不掌握科学概念,不掌握科学中使用的术语,要感知客观世界的现象,掌握知识,研究、认识和掌握各种生产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和概念、用术语和定义把这些表象和概念准确地反映出来。

只有当学生在研究现实中的具体现象、自然界中进行的过程、人们的实际活动以及分析社会关系等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综合来掌握各种结论、规则和规律的时候,才能保证得到深刻的科学知识。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用这种具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的科学性教学原则有助于使学生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牢固基础,发展作为正确行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

教学中理论同实际的联系

教学是使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认识个别对象和现象以及客观世界各种对象间联系的途径和方法。由于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按照人的需要改造世界,所以,在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对象、现象和过程时的主要问题之一,自然就是正确地理解理论同实际的联系,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多方面地利用这一原则。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认为,这一原则能克服旧时存在的知识同实际经验不相符合的现象,因为在资产阶级学校中学生的知识是从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中以及在学校内获得的,是一些以唯心主义和宗教的世界观念为基础的知识,而学生获得的实际经验则能驳倒臆造的、反科学的思想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理论同实际相互联系的复杂形式,说明理论知识在专家实际活动中及一般来说,在人生活中的意义,教导他们怎样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完成实际任务。

在学习各门科学的过程中,当向学生说明某门科学发展史的个别事实时,教师就有可能指出科学是怎样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经济、农业中的新成就等等无疑地都已成为科学的推动力;与此同时,新的科学理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有助于改进生产,发展技术、工艺及整个的生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