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为什么能
3946800000042

第42章 情深意重——毛泽东是如何对待亲朋故旧的(3)

对******来说,儿女绕膝、欢声绕梁的家庭生活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在战争年月。正因其难得,所以,只要当他能和儿女在一起时,他总感到莫大的欢欣。1946年,******从苏联回到延安,当时正患着植物神经失调症的******,望着已长大成人的英俊儿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病都好了大半。李讷是唯一的比较长时间留在******身边的孩子,******对她格外疼爱,喜欢抱着小女儿,称她“大娃娃”,而李讷则称他“小爸爸”——那情景就是一幅舐犊情深的动人图画。对日理万机的******来说,在紧张工作之余,孩子给他带来了多么大的安慰和欢乐啊。

对儿女来说,******是慈祥的父亲,又是知心的朋友和睿智的师长。******对子女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并把对方放在平等的地位。******、毛岸青在苏联时,******和儿子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在信中他除了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挂念,更多的是鼓舞他们发展,进步,从政治上和学习上关心他们,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他还多次托人带书去苏联,希望儿子多读书增长知识,他对子女的爱,是希望子女们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这封信很能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在这里,他把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放在第一位,他对儿子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他预见出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多学习自然科学,这确实是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要求儿子既要做一名合格的战士,又要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他丝毫不把儿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虽然爱他们,但却不想让他们沾一点点自己的“光”,他要求儿子不要有优越感,强调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前程要靠自己去争取——这正是******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反映在他的家庭教育实践上,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寓爱于严之中。

(二)多吃苦,多锻炼

一方面,如前所述******很爱自己的子女,这确实不亚于任何一位父亲,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爱绝不是溺爱,他实行严格的家教,他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严”字来表达的。

******待人待己都很严,而且对越亲近的人越严,期望也越高。他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能堪当重任的人,所以,他常向子女晓之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他认为,使子女成器的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艰苦的磨炼。让子女吃苦,这是体现******教育子女以“严”为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延安时期在******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记得,******是那样喜欢李讷,可他却不许李讷和自己一起吃饭,让李讷跟着保姆和战士们一起在大伙房吃饭,当时的伙食非常差,才7岁的李讷,小小的可怜的模样,总是自己拿着小瓷缸,排在战士们中间,轮到跟前,打一缸盐水煮黑豆,然后津津有味地吃。工作人员看了都很难过。******对子女的日常生活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始终让他们吃大灶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进城后也没有改变,李敏、李讷上大学后都在学校住集体宿舍,星期六才骑自行车回家。李讷所在的北大离家很远,卫士曾考虑一个女孩子晚上一个人骑车怕不安全,想用车接一接,******坚决制止了。************时期,虽说是******的孩子,可照样挨饿。李讷有一次星期六回家,非常难得地被允许和父母一起吃一顿饭。看着饿坏了的李讷狼吞虎咽地吃着,******和江青便不吃自己的那一份,让给李讷吃,因为******的家和当时全国老百姓一样,吃饭也是定量的。李讷打扫完所有的饭菜,连涮盘子的开水都喝了,这情景使卫士都流下了眼泪。******却装着没看见,仿佛是漫不经心地对女儿说道:“我年轻时候在湖南农村搞社会调查,有次饿了一天,弄到一块番薯……”对这一切,我们今天的人该作何感想呢?

除在生活上,******提倡让孩子们多吃苦,多锻炼,在政治上,他更是把子女放到各种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为的是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成为有用之才,以担负起革命的重任。******对长子******要求格外严格。******童年当过流浪儿,到苏联后又经历了诸多磨难,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他24岁回到延安时,******又立刻派他去学习农业劳动,去熟悉中国的农村社会,******称这是必补的一课。后来******一直在基层锻炼。他参加过土改工作队,建国初担任过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朝鲜战争爆发后,******带头把儿子送上前线,让他去经受战火的考验,直至牺牲。正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国际主义的战士。

******身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这种身份客观上造成子女的特殊地位,所以他时时提醒子女不能有优越感和脱离群众的思想,更不许搞特殊化。他尤其重视培养子女的“平民”意识,这一点,是体现******教育子女以“严”为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7岁时,他的未婚妻刘思齐离18岁还差几个月。他向父亲提出希望结婚。当时解放区的婚姻法规定男子20、女子18周岁方能成婚,******毫不留情地反对儿子的婚期,虽然只差几个月,也不能通融。他的眼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因为******是自己的儿子,那也只有更严格地遵守法规的权利。“谁要你是******的儿子呢?”每每遇到子女有什么思想问题,******总爱这样说。在这里,是******的儿子并不意味着能沾什么“光”,只意味着更严格的要求。毛岸青、李讷在考虑婚姻大事时,******都教导他们不要搞门当户对、讲门第,不要对人说自己是******的孩子。李讷的第一位丈夫就是工人家庭出身的普通干部,当时江青反对,******却同意。******一再教育子女不要有优越感,他自己首先就是这样做的,他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去了朝鲜战场后,不久英勇地牺牲在那里。噩耗传来,这一打击的沉重,对当时已年近六十的******来说是可想而知的。******是******最寄予厚望的一个孩子,对爱子的死,******表现出一位领袖加慈父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他说:“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视自己的孩子与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负有同样的义务为天经地义。他的言传身教,他的以身作则,对教育其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家庭,以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在他的严格家教下,李敏、李讷都以哥哥为榜样,时时注意不要翘尾巴。她们在学校读书时,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

作为一位父亲,******也许对孩子太严了一些,有时甚至近乎苛刻。而作为一名执政党的领袖,他对子女这样一种以“严”为基本原则,寓爱于严之中的教育方法,为全党、全国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三)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父母同时又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作为领袖的******,为人父堪称一代楷模。他既是伟人,又是慈父。他把对未来的理想,寄托在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中;把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实践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他希望青年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他所耕种的“教子实验田”,于小家虽无五谷丰登,于大家却是功德垂范。******的教子风范,是值得全体共产党人来认真学习和效法的。

明末清初,弓马娴熟、能征惯战的八旗军曾经威风一时,但八旗军子弟却名败千古。阶级的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可能着眼于未来,而深谙历史教训的******把现实与未来沟通起来,把教子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对儿女是极富怜爱之情的。紧张工作之余,他常常抱抱小女儿李讷,口中还喃喃自语:“娃娃,我的好娃娃,乖娃娃。”李讷便搂着父亲的脖子回报:“爸爸,我的小爸爸,乖爸爸。”可谓父女情深。然而,******却从来不允许李讷在生活中有丝毫特殊。1947年,才六七岁的李讷在生活上就同叔叔阿姨们画起了等号。她每天不是吃小灶,而是同叔叔阿姨们一起在大食堂就餐,随部队风餐露宿。她与战士们一样,常常举着一个小搪瓷碗,排队从大灶分得一份黑豆,同大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嚼着、咽着。吃着黑豆的李讷,还常常在行军途中哼几曲京剧,鼓舞叔叔阿姨们的士气。

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太艰苦,小孩儿也只能随遇而安的话,那么建国之后,条件大为改观了,身为党和国家领袖的******,一日三餐与家人同餐共桌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这却不合******的家法。当阿姨要求主席带李讷一起用餐时,******断然做了一个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

李讷和李敏考上大学后,继续过着与工农子弟画等号的生活。她们吃住在学校,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起,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回家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她们才能得到回家见见父母的机会。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她们也还是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

有一次,李讷参加学校的活动,天黑才离校回家。警卫员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瞒着******用车接了她。******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警卫员,并质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能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感到定量不够吃,有一种饥饿感。******的女儿李讷也不例外,看上去脸色不好,像是病了。当******的警卫员尹荆山问她为什么时,她忸怩了好一阵才说出真相:“尹叔叔,我确实很饿……”为了缓解李讷的饥饿,警卫员给她送去一包饼干,这件事造成了又一个不等式。******不能容忍,他声色俱厉地狠批了卫士长李银桥一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当李银桥辩解说别的家长也有送东西的时候,******拍着桌子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也还是在这个时候,经******身边工作人员的提议,李讷在一个周末得到一次与父亲共进晚餐的机会。那是1960年冬的一个星期天,李讷回到家里。她在******的卧室里向父亲汇报了学习情况,然后委婉地说:“我的定量老是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够大师傅沾光呢,上课肚子老是咕咕叫。”******教育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他还开句玩笑说:“大师傅掌勺连我也管不了呵!”

吃饭时,李讷抓起筷子,鼻子伸到热气腾腾的米饭上。那是红糙米,掺了芋头。她深深地吸吮着香气,“啊,真香哪!”她望着父母一笑,那么天真可爱!“吃吧,快吃吧。”******用筷子示意。李讷向嘴里拨饭,饭太烫,她“嘶嘶”地向外吹热气,吹了吹便咽下去,眼睛烫得湿润了。“吃慢点,着什么急?”******尽量平静地说。他轻轻笑着,但是笑得越来越不自然。李讷腼腆地说:“在学校吃饭都快,习惯了。”“现在是在家里嘛。”******说话声音很低,已经变成苦笑。

李讷慢吃不了几口又变成狼吞虎咽,几乎嚼也不嚼就把一口口的饭菜吞下去。在她朝嘴里拨饭时,偶尔撒一下眼皮。目光顺着上眼皮匆匆扫过桌面,她在看饭菜还剩多少。

开始,******还在慢慢陪女儿吃,渐渐地他停了筷子,怔怔地望着女儿出神。

晚上,工作人员对******说:“主席,李讷太苦了,你看是不是可以……”“不可以。”******什么都明白,“同全国人民比较来说,她还算好一些。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妈妈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深深吸了两口气,不无忧伤地说:“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的女儿呢?还是各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一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论起子女问题,他们认为毛主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多了。******不以为然,他摇摇头,不无幽默地说:“这是因为你们给她们定了不同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你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她们是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这是‘八旗’的标准,共产党决不能搞这种标准。”

******酷爱读书,但他更注重向实践学习。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以至步人越走越窄的经院道路,把自己淹没在汪洋大海般的故纸堆中;他主张深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老师,向实践求知识,他号召青年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

******这样要求青年,他首先用这样的思想去塑造他的长子******。

******生长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幼稚之龄就随母亲一起坐过牢,后又流浪上海街头,饱受饥寒之苦。以后在列宁的故乡上了大学,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成为一名苏联红军中尉。24岁的******就已经有了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斗争经历,要说与工农结合,已经是结合得够好的了。可是1946年春,当他从苏联回到中国的时候,******对他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理论只是知识的一半,你光有外国的书本知识还是不够的,你还应当上上中国这个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

第二天,******背上一斗半小米、一些菜种和行李,去吴家枣园向农民学习。临行时,******嘱咐他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锻炼得与农民一个样。

来到吴家枣园,******身穿粗布衣,头扎白毛巾,同农民一起睡土炕,一样喝稀饭,啃窝窝头,一起下地劳动。他手上打起了血泡,大家劝他休息,他恳切地说:“我年轻,需要好好磨炼。”他和农民一起起圈装粪。春播时,他和大家一样,脖子上挂个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经过几个月的磨炼,******由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双手结满了厚厚的茧子,******才首肯他从中国的“农业大学”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