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时,有一位姑娘因反抗包办婚姻而自杀。年轻而激愤的毛泽东在13天内写了9篇文章,痛斥旧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对“恋爱自由之伟大浪潮”大加宣扬和称颂。他和当时许多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视“恋爱自由”为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并把此作为自己的追求模式。
当爱情悄悄来到毛泽东身边的时候,他表现出真挚而热烈的态度,爱慕是如此强烈,思念是如此刻骨。出身书香门第的闺秀杨开慧,聪慧、矜持、自爱,她欣喜地注视着生活中出现的毛泽东,她寻求的是一个主动以全身心倾慕自己的人。而处在热恋中的毛泽东则正成天为她烦恼、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当杨开慧从友人那里得知这一切以后,便把自己的信任和依恋献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婚姻,不受传统和形式的束缚,没有仪式,没有花轿,没有嫁妆,两人一致认为要“不做俗人之举”。两人的结合是一种珠联璧合似的完美结合。他们在对真理、对新思想的共同追求中结为知己,在与反动势力所作的艰苦斗争中患难与共。因斗争形势所迫,他们的家庭经常颠簸辗转,夫妻俩也时聚时散,但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彼此思念,革命情谊弥坚。遗憾的是,杨开慧1930年11月4日被国民党杀害。噩耗传到当时正在井冈山的毛泽东那里,他深感难过,痛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一生都怀念她。他仅存的两首爱情词,都是写给杨开慧的,这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表白自己情感经历的文字,它使我们窥见了这位伟人内心世界中不易为外人知晓的一角。其中1978年才公开发表的《贺新郎》词,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真挚感情的真实写照,使我们感受到他对杨开慧缠绵悱恻的情怀。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对杨开慧,毛泽东称之为“知己”、为“骄杨”、为“亲爱的夫人”,此情耿耿,铭刻终生。毛泽东和杨开慧,写出了爱情篇章中多么美好的一页。
(三)“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从韶山冲走出来的毛泽东,从来不曾忘记家乡的山和水。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阔别家乡32年后重返韶山。当天晚上,怀着对往事的回忆,怀着对重返家乡的喜悦与感慨,吟成一首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亲切、惊讶、喜悦,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民,无一不唤起毛泽东美好的回忆和感慨,家乡的变化,更激起他一个重回故乡的儿子的革命激情。乡间的田埂,农家的小屋,碧波荡漾的水库,无一不使他流连忘返。在小水库游泳,找老乡交谈,真可谓“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毛泽东似乎从养育了他的美丽故乡汲取了信心和力量。
毛泽东的贴身卫士张木奇在回忆毛泽东时这样说过:“毛泽东是伟大领袖,但是从他身上,我们时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几千年来,这泥土哺育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民族的领袖。”是的,美丽灵秀的韶山,养育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则永远是故乡的儿子,是祖国大地的儿子。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巨人毛泽东身上永远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他不忘是韶山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他,给了他信念,给了他力量,也给了他灵气。故乡在他心中,永远是梦牵魂绕,从来不曾忘记。对毛泽东来说,爱情、亲情、乡情,倒是乡情意最浓。对故土的爱,准确地说,对整个国土的爱,这是毛泽东最高、最美丽的情怀。毛泽东的一生,对祖国,对祖国人民,对生养他的土地,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始终怀着一腔炽热的爱。这种爱,是毛泽东整个情感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一切信念的基础,这种爱,它高于一切,为此他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爱情、亲人、家庭。毛泽东的家,堪称满门忠烈,共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6位亲人,他们是: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一个人在一生中承受如此多的个人情感上的痛苦而又初衷不改。毛泽东为了抗战,为了祖国的生存,为了国家的统一,抛却个人的恩恩怨怨。正是这种深挚的爱,这种刻骨铭心虽九死而不悔的爱,使毛泽东能以常人难有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
毛泽东在个人感情的流露上是很吝啬的。比如在对亲人的感情上,他往往表现得很克制,常常显得平静和不动声色,即便是遭到早年失娇妻、晚年失爱子这样巨大的不幸,他甚至也吝于表现出真情,而只把痛苦埋在心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对祖国和家乡的讴歌上,却是那样的热情、率真和直抒胸臆,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豪情和诗人的浪漫。同时,在同情和帮助穷人和弱小者、关心和接济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上,他也往往是无保留地表现出一颗爱心,感情外露,甚至唏嘘泣哭也毫不掩饰。
毛泽东平时轻易不掉泪,可他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只要看到他们哭,自己就忍不住要掉泪。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次毛泽东见到一位因女儿生病无钱医治而放声痛哭的妇女,眼泪立刻流了下来,并马上吩咐卫生员给孩子打针,而这紧缺的针药是给他储备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让身边的卫士们探家时做点社会调查,有两次,探家的卫士带回来又黑又硬的糠窝头,说这是老乡的口粮,两次毛泽东都是接过窝头眼圈就红了,窝头非常难吃,他边吃边哗哗流泪,并哽咽地要求战士们都吃。他说:“这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人吃的口粮……”对农民,毛泽东永远有着天然的亲切和同情。建国后,毛泽东对家乡的亲属、乡邻给予了慷慨的帮助。在乡亲们眼里,他永远是故乡的儿子。对长者,他尽儿子的孝顺;对师长,他尽弟子的恭敬;对同学、朋友,他尽挚友的情分……一次老家来了一位老太太,她是来向毛泽东反映村里的事情的。家乡的老人来了,毛泽东像孝子一般对她毕恭毕敬,他伺候老人坐下、起身,他搀扶老人上台阶、下台阶,嘴里还有节奏地嘱咐说:“慢点,慢点,老人家慢慢走。”而老太太对这份殊荣受之泰然,毫不惊怪,那是因为毛泽东永远是他们湖南的伢子。
毛泽东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解放后他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支持家乡政府的工作。1950年冬,韶山乡的土改进入划成分的阶段。按毛泽东家原有财产的情况,应该划富农。负责土改工作的领导同志感到了为难:怎么能把伟大领袖的家庭成分划为富农呢?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并没有提划成分的事,只报告家乡土改工作的进程,并请示毛泽东家有几口人分田。信发出后不久,毛泽东派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到了韶山,带去三点明确指示: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成分)划为富农,责无旁议,付来300元,作退押金;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徇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毛泽东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和领导,模范执行党的政策的行为极大地帮助了地方政府顺利地开展工作,也很好地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照政策办事”,成了当地人人都会说的话。毛泽东还教导韶山公社的领导说:“你们要为革命种田,要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家乡的生产和建设,乡亲们的生活和情绪,乃至扫盲、自留地,无一不系于毛泽东心中。
毛泽东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中,曾回故乡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回到了湖南长沙,一直住到1975年2月3日。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故乡,也是停留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在日理万机之余,再次漫步橘子洲头、湘江水边。他凝视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胸中涌起往事越千年之感。这里是他的诞生地,也是他的归宿。他将永远魂系故乡,魂系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