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可面对很多青春期的男孩,别说走进孩子的内心,就是走近孩子的身边,他都会显出一百二十分的不耐烦。
男孩的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男孩小时候还听话些,可稍大一些,几乎都和父母有一定的沟通问题。有些孩子表现得非常叛逆:你说一句,他顶十句;你说东,他偏说西;你想跟他聊聊天,他却说没时间;对着手机发短信时,他会表现得神采飞扬,可是一抬头看见你,又会一脸漠然。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你时不时就要受到来自各方的警告:邻居说你的儿子又搞了一次小破坏;老师说你的儿子又和某同学发生了冲突;儿子的女同学说他喜欢看美女图……好像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每每有人提到你的儿子,都让你胆战心惊,你真害怕下一秒就有一个定时炸弹出现在你眼前。因此,你迫切需要把你的担心和忧虑表达给儿子听,也需要孩子把他的想法及时告诉你。你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希望他走正道,可是他在你和他之间树立起一道墙,表示根本就不需要你,也不允许你进入他的世界。
沟通出现了断裂,教育也就难以实行。偏偏青春期或者再大一些的的男孩自以为成熟了,实际上却依然稚嫩。没有成人指导的青春期男孩,就像是在没有修好的铁轨上行进的火车,随时都会有出轨的危险。因此,所有父母都急于打开与儿子的沟通之门,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其实,打开这道封闭的大门并不难,关键是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男孩的心里话不告诉父母,是一个多层面的教育话题,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到深处去。
一般来说,沟通出现障碍,有两点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一方对另一方表现出不信任,不能对其敞开心胸;二是双方没有共同话题。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则有更多的原因存在。
第一,父母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事无巨细地替孩子考虑问题,对孩子能承担某事表现出不信任等,这都是不能放手让孩子成长的具体表现。
对于十几岁的男孩来说,自我意识渐渐强化,独立和自由的要求极度膨胀,而父母却对他的要求说“no”,这就等于侮辱,让他感到怒不可遏,他会用强烈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父母并不能接纳他的这种情绪,相反用成人的强势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转而寻找其他与自己有共识的人。
第二,教育没有针对性,喜欢用大众化教育方式。
父母们都习惯于依照常识来教育孩子,喜欢大众化的教育方式,盲目跟风,别的孩子在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别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自己就怎么教育……从来没有想过深入了解自己儿子的特性。假设现在问父母们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所在,相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来,更别提自己的儿子到底与别的孩子有什么内在的不同了。
但问题是父母们通常去教育专家那里探究更好的教育方式,却从来没有想过与孩子探讨一下哪些教育让他感觉不舒服。其实,最适宜的才是最好的,那些不相匹配的教育方式,自然会产生副作用,让孩子产生负累和压抑感,并使得他不愿意和父母敞开心胸。
第三,父母喜欢想当然,用自己的理论来论证孩子的理论。
父母通常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在与男孩交流的过程中,总是想当然,或者自以为是。一些父母表面上要和孩子做平等沟通,可实际上他们依然习惯于在孩子讲的话里找自己说服孩子的证据,转过来说给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男孩的语言能力不像女孩那样发达,所以他通常无法更准确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父母又不会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问题。孩子得不到理解,感觉非常难过、愤怒,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
第四,沟通方式有问题。
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训斥,都是男孩极为反感的,可是大多数父母除了这两种方式就没有其他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不能产生共鸣呢?是因为双方都不能进行换位思考。孩子阅历不够,不能理解父母的行为,而父母作为过来人,却早已经形成了成人的思维方式,忘记了孩提时代的纯真和对世界好奇的幻想,所以,父母才会总是误解孩子,而孩子也在父母的误解和伤害中渐渐地封闭了心门。
作为父母,如果想要让孩子不背对自己成长,就要多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生理结构,尤其是大脑结构,了解他的心理发展规律,然后再对其行为和语言进行分析,避免误解孩子。
本书没有就沟通而说沟通,而是向深层挖掘开去,通过探讨父母的教育方式,通过对男孩大脑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分析,找到父母和孩子不能顺畅沟通的内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父母还要注意给孩子留点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对于那些他不愿意告诉你的事情,可以不用知道,即使偶然获知,也要记得未经允许不得泄露他的秘密。只是你需要掌握一个度。至于如何掌握这个度,你需要到本书里去找答案。最后,祝家有男孩的父母不再为与孩子不能沟通而烦恼,希望所有的男孩都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走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