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间,大家总愿意把秘密讲给那些善良、宽厚、有包容心的人去听。而一个愿意讲出自己心中秘密的人,一般也是心存友善,待人宽厚和可以交往的人。
春天的心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舒展着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不知什么时候,竟拥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一样,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之中。有的使劲儿嗅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忽然,一个男孩子跑到了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花苞一样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了一阵。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是很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一圈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起来。
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就有些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地。她,是个残疾孩子。
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了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这春天的心--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放射着光芒。
最年轻的一天母亲总鼓励我穿红戴绿。她曾饶有兴致地指着一件让我看着都觉得不好意思的衣服鼓动我说:"买下来吧!你穿上准好看!"她的声音是那么大,手指坚定不移地指向那件衣服。一时间,我觉得整个商场的人都把惊讶的目光投向了我们。我怀着比在大庭广众之下穿上了那件极不适合我的艳服还要羞辱的心,拖着母亲快速离开,然后有些气恼地对她说:"我都多大了!那么艳的衣服,我怎么能穿得出去?"
可是母亲却不以为然。她高声教训我道:"今天,就是你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你再也过不着昨天了,明天的你就比今天老了,后天呢,你又比明天老了--你还不赶紧趁着最年轻的一天穿点儿漂亮衣裳!"
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好奇怪的说法啊!但仔细想想,可不是嘛,每个人都在过着他(她)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昨天比今天光鲜,只是昨天已然逝去。那些花一般的笑影,跌进时光流淌的河里,永远不肯再回来照耀我们此时黯淡的心境。
昨天的美丽羁绊着我们的手脚,恍惚中,竟以为可以等,以为在明天的某一方光影里可以镶嵌进一轮迷失于昨天的太阳......其实,怎么可能呢?开弓的箭永不可能回头。而那呼啸着向前的,正是箭一般的光阴啊!
想起那个名叫胡达·克鲁斯的老太婆,在七十岁的生日宴会上,她突然发现了自己正在享受着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她问自己:究竟,我还可以再去做点什么呢?在这样的自问中,她惶恐地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她居然未曾尝试过冒险登山!她于是毅然拖着自己在别人看来已是老朽的身体去亲近高山险峰。此后的二十五年间,她一直在填补着自己的人生空白。终于,在九十五岁那年,她登上了日本的富土山,打破了所有攀登富士山者的最高年龄纪录。
我有点怕,怕自己笨拙的手抓不牢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
母亲,感谢你提醒我今天是我最年轻的一天。我下定决心在这最年轻的一天里穿起艳丽的衣裳,当然,更要以艳丽的心情去做事,去生活。我,要捧给带我来到这世界的人一个艳丽的人生。
虚荣而无用的聪明一个朋友在云南出了事故,车子翻到了江里。第二天,其他的朋友在网上贴了几句他的诗:"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这位朋友是有才华的,但是这几句诗还是让我本能地大吃一惊,以为他已经悄悄地蜕变成了大师级的诗人。按照我个人的审美标准,这几句诗所体现的,就是波德莱尔所说的"永恒而国际性的文体"。后来在诗下面看到作者的注解,才知道这是他整理的雪山民歌。
我以为,在这样的民歌面前,绝大多数的成功诗人都应该羞愧于自己无用的聪明;就像许多成功画家,在一幅孩童的涂鸦面前,应该照见自己聪明中的全部虚荣。
当然,引发一个诗人羞愧之心的,除了质朴无华的民歌手的作品之外,还有波德莱尔们的诗歌;就像引发一个画家的羞愧之心,除了感官初开的孩童的涂鸦之外,还有达·芬奇的作品;在大师的杰作面前,所有的成功,不过是速朽的虚荣。
相反,那些付出了毕生努力的天才人物,却常常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否定:
达·芬奇说自己一事无成,凡·高说自己一事无成,李赫特说不喜欢自己,伯格曼说不喜欢自己。他们并非缺乏自信,而是对自己的标准更严格;他们也不是离俗世的名利、生活的幸福太远,而是离生命的虚无太近。
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的献词里,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这种偶然的产物,也许除了我,谁都会引以为荣,可对于一个把准确地完成自己的计划当做诗人最大荣誉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那些半人半神的存在,对自己的能力极度绝望,对自己的价值毫无把握;而那些半人半兽的存在,却扬扬得意,目空一切。
"它们是一些小鸟,只要蛇不在场就乐不可支。"
廉洁自律的许衡许衡,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人。宋元之际学者,着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公元1233年,蒙古大军兵临许衡的出生地新郑县,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过黄河前往河阳返回家乡。当时正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看见路边有一个梨树园,都争着去摘园子里的梨吃了解渴,惟有许衡独自静坐在树下乘凉,不为所动。有人劝他说:"现在天下兵荒马乱,梨园里没有主人,摘几个梨吃又有什么妨碍呢。"许衡说:"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占取它,这是不可以的。园子里的梨虽然没有了主人,但是我的心里怎么能够没有梨子的主人呢!"不久,许衡到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在他的书斋上挂上一块"鲁斋"的匾,从此号称"鲁斋先生"。无论丧葬或嫁娶,许衡必定依据礼法。乡人深受感化,甚至小孩子走路时,碰巧水果成熟从树上掉下来,也不会去看它一眼。
1254年,忽必烈做了秦中王,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儿童年龄8岁,上至王公,下至百姓子弟,都让进入小学学习,到了15岁,学习优秀的都进入大学学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
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授时历》。
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廉洁自律,刚直不阿。他逝世后,四面八方的学子都聚在一起哭涕,甚至还有远从千里之外而来祭拜或哭墓的。
机敏不阿的解缙解缙是明代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最大的综合性类书《永乐大典》的主编。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他为人聪明机智,刚直不阿。
解缙自幼聪明过人,出口成章,14岁就写下了"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对联,引得四邻争相观看。
当地曹尚书家的园子里,有一片竹林,正与解缙家大门相对。有一年,从小爱竹的解缙却触景生情,作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怎么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都砍去一截。谁知解缙随即又将上下联末尾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恼火,于是就让家人把园中的竹子全部砍光。不料,解缙则再度在上下联尾各补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下子,可把曹尚书给气坏了,他发誓一定要灭一灭解缙的威风。
他让人传解缙来府上相见,却又不开正门。
解缙当场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正门迎接。第一副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又出一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只好开了正门迎接。但他仍不服气这个身穿绿衣、个子矮小的孩子,便出言不逊地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曹尚书穿着红袍,老态龙钟,便答:"落汤螃蟹着红袍。"......后来解缙官至翰林院学士,因敢于直言上书,屡遭谪贬。据传,解缙20岁时,因上书万言,批评朝政,得罪了皇帝,被判了死刑。在绑赴刑场的时候,他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诗:"忠心耿耿犯天颜,虚度韶华二十年。只愿曾元养曾雪,谁知颜路哭颜渊。白头老母扶灵柩,红粉佳人化纸钱。但愿年年寒食节,一声儿罢一声天。"写完,他沉重地说道:"吾生仅有一求,请将此诗送呈皇上一阅,定当死而无悔。"监斩官非常同情他,立即把诗面呈给皇帝。皇帝读后,大为感动,于是下令赦免解缙死罪。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着名楹联,就出自解缙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