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3932800000008

第8章 言辞语言露心迹(3)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振动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的,这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的社会属性,又使人的声音有着精神和气质方面的特性。古人讲,心动为性——“神”和“气”——性发成声。意思是讲,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空气),也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郑子产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们面视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却命令他们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亡夫。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可见该女子的可怜。以郑子产的英明,不会对此妇动粗,其中缘由,是因为郑子产的闻声辨人之术也。郑子产解释说,那妇人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蓄恐惧之意,故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果然是妇女与人通奸,谋害亲夫之故。

郑子产闻声辨人的技巧已是很高明了。但孔子也深谙此道,且似乎比郑子产还高出一筹。虽然孔子讲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凭外貌声色取人的功夫,实在是有过人的天分。

孔子在返还齐国的途中,听到非常哀切的哭声,他对左右讲:“此哭哀则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个哀哭的人之后,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问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说:“我少年时喜欢学习,周游天下,竟不能为父母双亲送终,这是一大过失。我为齐国臣子多年,齐君骄横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劝谏不能成功,这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深情厚谊,不料后来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为人友不诚,还有何颜立在世上?”说完便投水而死。丘吾子的三悔痛哭,是今天社会中再难重现的古士高风,而孔子能听音辨人心事,又非常人之资赋也,所以流传后世。

以上是由声音来辨别一个人的心事,还可由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心胸、职业、志向等情况。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人,声音有平扭亡远之志,而且声清气壮,有雄浑沉重之势。身短声雄的人,自然不可小视。从身材来看,身高的,由于丹田距声带、共鸣腔远,气息冲击的距离加长,力量弱化,因此声音显得细弱,振荡轻;身矮的,往往声气十足,因为距离短,气息冲击力大,声带与共鸣腔易于打开。但受过发声练习的人,又当别论。

人的声音各有不同:有的宏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宏亮,有的高大魁梧,说话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古人正是对这些情况加以归纳总结,得出了以声辨人的规律。

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统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声音是物体震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感觉。声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美丑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人类的声音,由于健康状况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先天禀赋的不同,后天修养的不同等不同而不同。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富与贫。

既然如此,那么声音便和人的命运(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况,以及未来的生存前景)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说声音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则未免虚妄不实。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学苦练的经历,但是如果天赋不高,单靠学习是不会成为歌唱家的。不过声音对人命运的意义不能夸大,不少身居高位的人物讲话、演说的声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而其命运却不能算不佳。

古人历来比较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阴阳五行的原理,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浊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说话者,如果气发于丹田(丹田是道家修炼气功的术语,在人脐下三寸处),经胸部直冲声带,再经由喉、舌、齿、唇,发出的声音与仅用胸腔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气度不一样,节奏不一样,效果也有悦耳与沙哑的差别。声带结构不好,发出的声音不会动听,但如果经由专门的发声练习,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声音效果的。

歌唱演员音色圆润、高亢、洪亮,一方面是天赋特质,另一方面是艰苦的发声练习的结果。发声练习要求用胸腹(主要是腹)中充足的气息冲击声带,并引领上行到眉宇间的共鸣腔,冲击共鸣腔,发出的声音才会洪亮悦耳,中气十足。没有经过发声练习的人,声音不圆润,沙哑,也不高亢洪亮,因此歌声如击败革,或者是苍白无力。唱歌时所用的腹部之气,相当于丹田之气。用腹腰肌肉紧迫腹中气流,爆破式地冲击声带和共鸣腔,发出的声音就有洪亮悦耳的效果,但引领气息冲击共鸣腔是有诀窍和技巧的。

丹田的气充沛,因此声音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洪亮悦耳,柔致有情,甜润婉转,给人舒服浑厚的美感。

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是一个人精神不足,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尚有许多未知的空白,而且可信度有多高,也尚未定论,但其中的奥妙,是值得研究的。其基本原则并不只是悦耳动听、洪亮高亢。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不但与气能结合,也和心情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

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平和;

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声音;

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有关这方面的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的四点值得研究:

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常流,不紧不慢。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不同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以下几种类型:

1.音低而粗。这类人较有作为,较现实,或许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潇洒,较有适应力。

2.声音宏亮。此类人精力充沛,具有艺术家气质,有荣誉感,有情趣,热情。

3.讲话的速度快。此类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4.外带语尾音。这类型的人,精神高昂,有点女性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声音,不论在交易或说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同样也有产生负面作用的声音。

1.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声音。

2.语音平板。较男性化、较沉默、内向冷漠。

3.使人产生紧张压迫的声音。这类人很自傲,喜以武力解决事情。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什么声音好,也与谈话的地点、对象、内容有直接的关系。

6.由辩论看准对方

在辩论中,人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与特点各不相同。善于辩论者,有的是讲事实、摆道理,用道理取胜,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辞取胜,有的善于寻找话题,有的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还有的则是以感情取胜。

用道理取胜的,先是区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开论述,将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人心服口服。这种人思路清晰,看问题能抓住本质,反应也快,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不疾不徐,论述问题娓娓道来,为人做事有理有据有节,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这种人稳健大度,一身正气,开口之前已让人敬畏三分,能担当大任。他们往往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巨大的能量,让人信服、激动甚至狂热。

1951年,麦克阿瑟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作了着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讲,这是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他的演讲非常成功,具有令人着迷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地被长时间的掌声所打断,甚至有人说他的气派简直是奥林卑斯山上的天神。当他用“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在人前告退”这句感情丰富的告别语结束演讲时,两院的议员们跳起来,狂热地向他欢呼,许多人眼中都含着泪花。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演讲受过如此热烈的喝彩。有一位议员说:“我们听到的是上帝的声音。”另一位参议员开玩笑地说:“听了这篇演讲,共和党人的眼睛湿了,民主党人的裤子湿了。”

靠言辞取胜的,往往说得人家哑口无言,甚至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他们目光敏锐,反应奇快,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乘机反驳,穷追猛打使得对方手忙脚乱、破绽百出。他们神采飞扬,宏论迭出,妙语连珠,又能博得旁人的喝彩和佩服。常只顾及驳斥对方,而无暇正确而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以舌战为乐事。这种人机智敏捷,反应迅速,凭三寸不烂之舌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公的说成母的,死的说成活的。尽管知道他是在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却无可奈何。他们会在以说话为职业特点的领域中崭露头角,如公关、律师等。但要改掉轻浮的毛病,不要耍小聪明,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冷静思考,踏实工作,养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方可成大用。春秋战国时的张仪,巧舌如簧,游说于诸侯,一次因误会被笞数百。回到家后,他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对于这类人来说,舌头重于生命。

善于与人交谈的人,当发现彼此观点相悖时,会立刻转换话题,用巧妙的方式不断试探或采用迂回战术,逐渐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回到主题上去。这种人的表现类似于情态中的周旋态,机智圆滑,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和察颜观色,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计划,敢说敢做,又有毅力坚持到成功。他们是在用心智做事。不善于与人交谈的,说话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公式化的一问一答,或者随便说些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应酬话。但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面对知心朋友,立刻变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这种情况下,说出来的见解一般都很深刻,有水平,听者也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有一种不善找语题的表现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当然也有故意找岔的,抬杠的。比如张松戏弄曹操,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公知之乎?”张松回答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气得曹操哑口无言。

善于讲道理的人,能够做到一语中的,言简言赅。能一句话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思想清晰,脉络分明。这种人办起事来也干脆利索,迅速果断,从不拖泥带水。或者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白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些复杂、抽象的道理。有人问泰戈尔:“英国统治印度,布政施仁,兴利革弊,是有利于印度民族的,为什么印度人还不满意而极力提倡民族独立运动呢?”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要完整地回答出来是很费劲的,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尔就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回答:“印度人就好像古代的人一向不穿鞋子,而英国人却给印度人穿上一双皮鞋。印度人穿上固然好看,也可跻于文明人之列,但鞋底里有一根铁钉插出,走一步刺一下,痛彻心脾,更为难受。”

不善于讲道理的人,讲话稀里糊涂又不着边际,往往是舍本逐末,在鸡毛蒜皮的细节上纠缠,而看不到主题和大方向,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始终说不到本质上去。这种人要么是头脑混沌,思路不清晰,要么是爱耍小聪明,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二者都无法担当大任。即使口吃的人,也有善说与不善说之分。法家代表韩非子就有口吃,但思路精深宽阔、见解深刻独到。

宋代欧阳修有一天和翰林学士们出外散步,看见一匹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条狗。欧阳修请大家用简洁的话语描述眼前的事。有一个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又有一个说:“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都嫌太罗嗦,他们就问欧阳修,那你该如何写?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

在论辩中,讲话者投入丰富的感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通过自己的言论去感染听众,以诚相见、将心比心,即使听众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会被你的真诚打动。特别是在和有对立情绪的人讲话时,如果运用充满亲切、友善和爱意的语调,将会使愤怒的情绪趋于平息。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二十世纪最拔尖的蛊惑家,能煽动和利用几百万人的满腔仇恨和疑惧,也在于感情的投入。

1915年,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人们最仇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美国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浪潮在这个州持续了两年。愤怒的工人因提高工资的要求被否决,所以砸坏机器,拆毁设备,从而导致了军队的干预并发生多起流血事件。洛克菲勒决定争取罢工者,他先是用了几周的时间与罢工者建立了友好关系,而后向罢工工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杰出的演讲产生了奇妙的效果,缓和并阻止了向他袭来的仇恨巨浪,部分罢工者对长期要求的提高工资一事只字未提,反而自动恢复了生产。另外,在辩论中还要忌讳意气之争和强迫性地说教。善于辩论的人能巧妙地避开对方锐利的气势,而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批论,让对方输得心悦诚服。不善于辩论的不懂得使用迂回战术,与对方针锋相对,企图一举击败对手。这种硬碰硬的办法,为兵家大忌,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在处理对立情绪时,两方不宜派这种人为代表,一旦在交涉中意气用事,克制不住自己,会把好事弄成坏事。这种情况,有深浅之别,浅者不欢而散,深者造成彼此敌对情绪;轻者恶语伤人,重者拔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