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3932800000005

第5章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面(4)

这类型的特征一般是冷淡、冷静,然而性格复杂且无法适当地表明立场。因为这种人有相互矛盾的分裂质。比如对于幻想兴致勃勃,保持快乐的一面,不喜欢被人探出隐私,且心事仿佛用冷酷的面罩覆盖着。

对于这类人,有人会不喜欢而视之为平凡的朋友交往,有人感觉到这类人是不易接近的贵族,具有罗曼蒂克的气氛。

这类人对无关紧要的事固执己见、怪癖、不变通、倔强,并且表情呆板,在没下决心之前用行动来决定,这就是纤瘦人的缺点。这种人因为有纤细神经的关系,其优点是对文学、美术、手艺术等兴致盎然,且对流行有敏锐的感觉。纵使拿出自己的财产,也要尽力为大众服务。社交上,有非常优雅的手腕。

以上几种关于体型窥探内心的途径。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是一试就灵的法宝,它因人而异,学会正确地使用它,在观察人物时才不至于陷入误区,害人而误己。

8.透视内心深处的光束目光

目光如炬的穿透力,洞烛先机的观察力,见微知着的感受力,举一反三的想象力,这些是3秒钟勘破人心的内在活动的关键。

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固然有很大的作用,现代人对它的关注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要想具有3秒钟识透他人的能力,就要加强对内心的动机影响到表面所呈现的特征进观察,并加以细心的揣摩。

看准对方心理的艺术,是心理学研究目标之一。但是,这种艺术不能只靠理论来解决——因为人不是傀儡,不会按照他人所预定的计划去行动,必须配合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来进行。

通过察颜观色来揣摩对方的行为,你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举止言谈,捕捉其内心活动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揣摩对方的状态神情,探索引发这类行为的心理因素。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皇太极极力劝其投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骂不绝口,表示只求速死。皇太极无可奈何,只得烦劳范文程前往劝降。

范文程是清王朝的开国元勋,着名的谋略家,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祖辈移居沈阳。他原是明朝落第秀才,满腹经纶,有智谋,有远见。努尔哈赤兴起后,范文程在抚顺谒见他,对策论学,纵横古今,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

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畴,且不提起劝降之事,只是天南海北、说古道今地随便闲谈,从中观颜察色。说话中,梁上积尘落在洪承畴衣襟上,洪承畴这个决意将死之人,却几次轻轻将落尘拂去。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他人不会留意,却逃不脱明察秋毫的范文程的目光。他由此判定洪承畴必可说降。他向皇太极满有把握地报告说:“我看洪承畴是不会死的。他连自己的衣服都那么爱惜,更何况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极闻听此言大喜,洪承畴一松动,对他统一中原是十分有利的,果然事情不出范文程的意料之外,经过孝庄皇后美人计和巧妙耐心的劝降活动,一向自视为明朝最后一位忠臣的洪承畴,最终还是俯首就范了。范文程由表及里,观察入微的识人之术,通过细致观察外部特征,推测其心里活动,达到神奇绝妙的地步。

在这个故事里,通过范文程神奇的由表及里的洞察,瞬间透视了对方的心理。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非常强调透视对方的心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与孙子齐名的古代军事家吴起曾这样说过:“凡是战争开始,首先必须了解对方将领的个性,然后才研究他的才能。”换句话说,面临战争的时候,应先调查敌将,然后才观察他的能力,依对方的状况来运用适当的手段,这样就能稳操胜算了。下面我们举出吴起所提出的几项战争策略供各位参考:

如果敌将是一个没有主意,并且随便听信别人的人,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引诱他,使他暴露意图。

贪婪而不知耻的人,可以用财宝收买他。

单调而不重视变化的人,我们可用策略来使他疲于奔命。

敌将如果奢侈浮华,不顾部下的贫困,我们可以利用他的部下,使他们内部分化。

敌将如果是犹豫不定,毫无主见并使部下无所依靠的人,可用恐吓的手段使他们惊逃。

战争在表面看来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胜”与“败”谁也预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视对方,并运用适当的策略,就能胜算在握。同样的道理,把它运用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效果也是一样的。

人的个性随处可见。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不同个性的种种表现。一个识人高手,能够通过对方微不足道的表面现象,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据说美国大财阀之一,洛克菲勒的创立者约翰·D·洛克菲勒,是观察人物的高手。他可以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看准一个人。他根据对方的居住环境,也能发现其真实的面貌。譬如,利用假日出其不意地到同事家里拜访,随意看看其书柜上所摆放的书籍,即可了解对方的“兴趣”。

要透视别人,首先要从什么位置去透视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多么敏锐的眼光,只要与物体太接近,焦点便不容易调到合适的位置。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镜头就无法发挥它的功效,所以我们还是从各种角度来观察事物比较恰当。

想看准别人的人,很容易忽视一些周围的人。其实,别人同时也在观察你!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只顾观察对方,那你一定会招致种种的失败。

喜好谈论别人的人,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同时也在接受别人对他的观察。人们从他批评别人的证据中,就可以大致看出他的人格。

透视别人像一把双面刃的刀,用得不好,自己也会受伤。还有一点要补充——如果情况特殊的话,也不必太注意别人的反透视了。假如你是一位领导,你同时要观察好几个部属,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他们也正在设法了解你,观察你。你只有一双眼睛,而对方却有好几双眼睛。这时,如果你过分注意别人,那你就不能客观地观察他人。像这样情况,只要了解相互间的作用就行了,因为与其过分地关心,还不如听其自然发展来得逍遥自在。现在就让我们举出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故事来分析一下。

楚国有一个人,涉嫌犯罪,虽然宰相调查了三年,可是一直都不能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问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没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产一定会被没收,为什么宰相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呢?”他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去试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办这事。那个人见了宰相脱口就说:“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让给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应了,就表示这个人有罪,但是宰相摇摇头说:“不!这个人没有罪,这幢房子不能让给你。”当那个人要离开的时候,宰相暗叫一声:“糟了!”肯定是那个人让他来试探虚实的,宰相连忙问自己朋友,是不是受人之托来摸底的,那个人佯装不知情,推说没有。但实际上,宰相已经输了一着,宰相一心盯着那个可能犯罪的人,却没能防卫他四处出击,从另一个角度,终于让他摸清事情的严重性到什么程度了。

大多数观察人的高手,他们以对方的外表、服装及细微的动作为线索,巧妙地掌握对方的性格或生活状况。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侦探,会注意对方为人所疏忽的“特征”。譬如,从对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茧,指头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测该人从事案头工作;又如看对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发出消毒药水的臭味,则揣测是牙医……

有经验的推销员或店员,通常是鉴别初次见面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在日本发生的运钞车被袭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可疑迹象的东京证券公司某员工,就采用了表面观察的方法。

通过对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生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从一个人的情绪活动特征上,看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举动。

历史上,就有透过齐桓公的举止动作,被三个识人高手由表及里3秒钟看准的趣话。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第二天,桓公上朝,谦让地引进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白天来王宫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做工,而且不可找人顶替。

不久,拿木杵人被找来。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到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我看君王和你站高台之上,他精神饱满,举止兴奋,这是准备打仗的表现,他手指的方向又是莒国的位置,不服齐的只有莒国了,所以这么想。”

我们常可见到同一工作单位中,同事之间彼此不和睦,闹得很不愉快。原本在同一单位工作,应该要团结合作,保持联系,但有了种种不愉快后,便极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影响当事人的前途。

造成这种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同事之间彼此误解,以自己的心揣测对方的心,用自以为是的方法解释对方的言行。

所以,上班族的人,在工作中要极力调和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通过磨合达到维持融洽关系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具有看准对方意图的素质。在与对方言谈之间,迅速把握他的思维走向,才能使工作得到顺利的进行。

潜藏在人内心的冲动、欲望等,会通过言行表露出来,所以要了解对方意图可借观察言行,来读懂他的心思。事实上,他的心意可能与你想象的迥然不同,每个人其实是很孤独的,有些甚至还认为工作场所中没有人能了解他。因此只要你能准确地抓住他的心,相信一定能获得他的认同。

作为一个成功的推销人员,最需要的本领就是能看准顾客内心的意图,这种本领对于推销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能准确读出对方心思的推销人员,通常都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就是特别能活用以前的经验。属于这类型的人,多半是从业人员,积累了不少经验更好地进行推销工作。

这类型的读心术,也可以说是靠直觉(第六感官)而来的。虽然透过经验以直觉来判断,并不具备真正的科学论证,但往往都是最有效地掌握对方心理的捷径。

第二是自己能控制自己。所谓自制,绝不是在与人相处的场合,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真正的自我控制,并不是本人有意识的控制,而是无论处在什么状况下,都能不依靠别人的力量,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心态,同时不搀杂感情的因素。

惟有在如此自我控制的心态下,才不会太过主观地观察事物,而以敏锐的眼光了解对方的心。这也正是为什么心性修养较高的人能自我控制、禅僧能登悟道之境界的原因。不过这种自我控制并不是只有禅僧能为之,一般人只要能与自己的职业、嗜好配合,下一番工夫,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第三个条件就是必须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俗话说,好的推销人员是半个心理学家,人的言行即代表个人的意志,因此要了解对方的心,只要观察他们的言行,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在做事、说话之前,是因为先有意志,才会表露于言行,但事实上在他未表现言行之前,必然会先有某种意志。

推销员如果能运用此高明方法,首先就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实。但所谓诚实,并不是指在顾客面前摆出一张哭丧的脸,或佯装热衷于事业之类的玩弄花招,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脱掉自己心中的盔甲,也就是将自己未曾武装的心,展现在顾客面前,这样做顾客才能安心,撤除内心的藩篱,这就是推销人员的必备素质。

在各个场合无意之间都可以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愿望或生活状况。训练自己从生活琐事中掌握对方心理,可以说是促使自己圆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认识到这些知识后,在观察人的言行之余,就可了解一种言行是否是根据其本人的意志修改后的产物;反过来说,要看穿被歪曲、粉饰的言行,才能辨认别人心中的真意。

因此惟有利用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来观察,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人心并看准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