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事故控制理论叫做“冰山原理”或海因里奇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事故和事件的实证统计基础之上的。冰山理论显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严重的事故暴露出来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盖在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要防止大事故必须从减少不安全行为做起,减少小的不安全行为才能够减少发生大事故的几率。就像冰山只有水下部分越少,水上部分才能越少,只减少水上部分而不顾水下部分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辆破旧的中巴车,已经超载了,但许多人为了赶路认为多几个人没关系,还是硬往上挤;非法小煤矿,没有完善的安全设备和个人保护设施,工人仍旧进行采煤作业;按照交通法规定,驾驶和乘坐小型车者都应系安全带,但现实生活中安全带却往往“拴不住”人,形同虚设;汽车到加油站加油,警示牌写有严禁烟火,可仍有人视而不见,还在车上吸烟……“祸患积于忽微”的意思是灾祸,忧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而酿成的。忽、微是极小的度量单位名称。“忽”为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由于小隐患本身并不是事故,小隐患也并非必然导致大事故。正因为如此,面对一些小隐患有些人就会产生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放任隐患的一种危险心态,其结果终究有一天会“超载翻车”、“矿井坍塌”、“车毁人亡”、“加油站爆炸”。
生命有时就是在侥幸中丢失,在认真中获得。古训有云:“知几其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凡能够从细微处看出问题的人,一定不一般。“微”,意为极小的动态,也是某个问题出现的征兆。在平常生活中,那些有见地的人,总能对微小的变化作出反应,一刻不等待。古往今来,多少糊涂之事在愚昧中发生,另一些有见地的人善于在事态萌芽之始,做到洞若观火,从根本上遏止祸患。或许高下所在即由其“防微杜渐”之多寡而分辨。
防微杜渐,是一种合乎生活规则的定律。要防微杜渐,一要靠人的观念,人的自觉性;二要及时,把坏事消除于萌芽之中;三要靠制度,落实于日常行动上。
防微杜渐,要在观念上高度重视,不能因“微”而掉以轻心。俗语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只有在思想上明确这一道理,才能在行动上防微杜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三国时期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句话提出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围绕一个“小”字说明,古代的一则寓言可以为刘备的这句话作一诠释:古时,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被一同游街,偷针者觉得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块儿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他说:“不要嚷了,我第一次‘行动’,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丁·费里德曾揭示过“门坎效应”的规律,即一个人如果接受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往往非常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反之,若拒绝第一个要求,也往往会拒绝第二个要求。俗话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性就是这样,贼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是个贼,人也并不是生下来就欲壑难填!生命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最初的微小,从而一步错步步错,甚至在遗憾中丢失了生命!
【智慧金言】
生命有时就是在侥幸中丢失,在认真中获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也是如此,谨记这句话: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有所收获,生命就会有所警惕,而走向的未来也就一定会精彩!
参悟“无为”的管人之道
在古代帝王的统治术中,有一种名为“无为而治”的权术,主要表现为深藏不露、诡诈多变。这就是道家和法家所极力称道的帝王南面君人之术。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说统治者应尽量克制欲望,不要劳民扰民,对政事少干预,顺其自然,垂拱而治,这样做就会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使社会得到大治。后来,他们进一步把这一原则用在君臣关系方面,于是便发展成一套颇具特色的帝王权术学。
这一帝王权术的内容,首先是指君主不要亲自处理政务,而是指挥臣下干一切事情,使自己处在虚静无为的地位,垂拱而治。君主逞能恃才,事必躬亲,其实并不表明君主的聪明,反倒表现出君主的无本事和低能。法家认为,如果人君亲自处理一切政务,这是代臣下蒙劳负任,而臣下反而无所事事,享受安逸。这样,君主就把自己降到臣下的地位了。另外,君主处处争先逞能,容易把自己的一切长短优劣都暴露给臣下,而使君主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的尴尬地位。君主的职责是用臣,而不是代臣下办事。君主如果能够像汉高祖那样善于用将,善于任用和指挥天下最有才智的人为其尽力,这才是最高明的统治艺术。
韩非说:明君在上行无为之道,群臣在下则竦惧而不敢为非。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思虑,而君主因之以断事,故君之智慧无穷;使贤者贡献才能,君主因而任之,故君之才能无穷;办事有功则君主受贤名,有过则臣下承担罪责,故君之声誉无穷。如此,君主虽不贤,可为贤者之师;君主虽不智,可为智者之准则。能使臣任其劳,而君有其成功,此即君主之常法。为君之道在于使臣下无从观测,无从知晓。君主虚静无为,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见若不见,闻若不闻,知若不知;知其言则验其言行是否一致,每一官职设一人,无令其相互通气,则万物之情尽显。君主要掩盖行迹,隐匿念头,使臣下无从推测;去掉智巧,不显才能,臣下就无从揣度。不泄露意图而考核臣下是否与我一致,谨慎而牢固地执掌权柄。杜绝臣下的欲望,破除臣下的意欲,无使其贪求我之权柄……为君之道,以静退为贵,不亲操事务而知臣下办事之巧拙,不亲自谋虑而知臣下之谋虑是祸是福。
韩非的这一段议论把这种“无为而治”的要旨讲得非常明白。在法家眼里,无为之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特殊手段。这一权术的特点就在于:君主在驾驭臣下时,要处在虚、静的地位,以虚制实,以静制动,大智若愚,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这一权术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君主要深居简出,神出鬼没,隐蔽自己的行踪,使自己在臣下的心目中充满着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会对臣下产生巨大的威慑力量。在这方面秦始皇最为典型。他经常变换居住的宫室,严禁侍从把他的言行透露给大臣。侍从违令,泄露了他的行踪,就要被处死。汉武帝经常潜游离馆,外朝官难以面见帝王,凡请奏机宜,多由宦官充任,这就增强了汉武帝的神秘性。明世宗十几年不见大臣,有一次,他在内廷召见大臣,几位大臣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世宗听了汇报后,感到不满,哼了一声,一位大臣当即吓得屎尿失禁,秽气熏天,被内侍拖出了内廷。
其二,君主对任何事情都不要事先表态,不要流露出自己的意向。只要君主有任何意向性的表示,臣下都会钻空子,或乘机作弄,这样一来,人主就难免受到迷惑。君主应该尽量让臣下发表意见,让他们尽力去做,自己则冷眼旁观,不露声色,不置可否,在暗中观察臣下的一举一动,伺机捕捉臣下的过失。这就是韩非所主张的“虚静无事,以睛观疵”之术。
其三,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不要随便表示自己的好恶。韩非说,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若君主显示出欲望,臣下将千方百计满足君主的欲望以献媚;君主不要暴露心意,若君主暴露心意,臣下将显示其异能以投其所好。所以君主能隐蔽好恶之情,臣下就能现出本质。臣下总是要千方百计地伺察君主的欲望和好恶,然后投其所好,设诱饵以钓之。据说,燕昭侯爱说梦话,为了不把自己的心思泄露给侍从,经常独寝一室。
其四,用权术参验群臣,以察奸邪。韩非对君主参验臣下的权术列举得非常详细,其大意是:参听众人之言,以知其是否忠诚;改易臣下任职之地及其职位,以观其实际才能;根据现有的事实推测审查其隐私隐情,举其往事以知其现状;通过亲昵之人而探其内情;以诡谲之道而使之,以杜绝其渎慢行为;故意说错话、说反话、做错事,试探所怀疑的人,以得奸情;派间谍监视,伺察专任之臣;扬言欲做某事,以察众人动静;故意显示意欲好恶,以观察人臣的正直或谄谀;臣下结成朋党,则从中挑拨离间,制造事端,使其内部争斗,以散其党羽;详尽掌握一事的原委细节,以惊惧臣下之心,等等。隋文帝就曾派人向官吏行贿,凡接受贿赂者皆处以重刑。唐太宗为了考察官吏是否廉洁,也密使左右向掌管全国关卡通行以及赋税事务的司农令史行贿。该人受绢一匹,就以贿赂之罪杀之。宋太宗即位之初,为了考察臣下处理刑事案件是否公正,用权威镇服臣下,令侍从用自己的佩刀杀死一个在富户门前无理取闹的乞丐,然后弃刀而去。案件上报朝廷,太宗下令严加搜查,务必缉拿凶犯。官府以刀为证据而判该富户犯有杀人罪。刑官将审理结果上奏朝廷,太宗问:“该犯服其罪吗?”刑官答曰:“服矣。”太宗令献上刀来,又叫内侍取来自己的刀鞘,对刑官说:“此为朕所佩之刀,乞丐实为朕使人所杀,你如何冤枉好人?”满朝文武大臣始知太宗治臣有术。
其五,君主驾驭臣下要诡诈多变,出其不意,使其防不胜防,因而不得不慑服于君主的威势。楚汉战争时,张耳、韩信统帅汉军救赵。一天早晨,刘邦带领侍从突然驰入军营。张耳、韩信尚在睡梦之中。刘邦直入其卧室收夺其印信符节,然后才召集众将听令。张耳、韩信从梦中醒来,方知汉王来临,不禁大惊失色。汉王遂命令张耳守赵地,同时拜韩信为相国,全权统兵进攻齐地。刘邦的诡诈之术,就连韩信也佩服之至,由衷地称颂他“善于将将”。
【智慧金言】
这种“无为之术”,其实质就是讲如何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愚弄臣下。历代帝王对这套东西非常欣赏,奉为圭臬。他们在统治过程中,无不熟练地运用这些权术,纵横捭阖。就连唐太宗这样一位被历代士大夫奉为至圣至仁的明君,虽然极力主张对臣下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但在其晚年,也多次运用权术驾驭臣下。这是因为在集权****的封建时代,皇权与其他集团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冲突,皇权的至尊无上和不容染指,决定了君臣关系中存在阴谋权术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