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史记》学生活
3924800000023

第23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3)

【译文】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葑。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原文】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问,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原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活学活用】

过则勿惮自我改

战国时期,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常常欺侮其他国家,包括赵国。“完璧归赵”

的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正是因为力抗强秦,为赵国解除了一场外交危机,被提升为“上卿”(相当于后期的宰相)。

赵王如此器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拼命为赵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拿我怎样!”

蔺相如听说了廉颇的这些话,就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以后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见上卿如此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如果再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手下的人说:“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还会惧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俩人好比是两只老虎,如果两只老虎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重要,还是个人的面子问题重要?”

蔺相如的手下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都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处处让着他们。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双手扶起廉颇,为他把衣服穿好,拉着手请他坐下。从此以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廉颇作为赵之良将,名闻诸侯,要向自己曾经称为“素贱人,徒以口舌为劳”的蔺相如负荆请罪公开道歉,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错误即使已经暴露无遗,也硬着头皮顶着,甚至为了掩盖第一个错,不惜去制造第二个第三个错。他们最怕的是承认错误。为什么公开认错就那么难?说到底还是私欲在作祟,怕丢失面子、位子和票子,一句话就是怕失去既得利益!这样看来,这些拒不认错者,多半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廉颇比起来是非常渺小的。

当然,向他人认错是要失一些面子,要损失一些个人利益的,但比起工作,比起事业,比起国家、民族的利益来,就不足挂齿了。一个真正爱国的人,有事业心的人,他的胸怀应该是宽广的,应该有这胆量去公开承认错误的。其实,虽然公开认错似乎难堪,但最终不是丢失了面子降低了威信,而是赢得了人们的谅解、理解和支持,赢得了成功的机会,自己的威望也因此被提高了。

廉颇之所以能够名载史册,至今被人赞颂,不是因为他没有犯错误,而是因为他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古人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说:“朝闻过而夕改之。”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伟人或明智之士,当他们犯了过失和错误之后,一旦觉察,就主动地认错,积极改过,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赖。上面说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源于他虽有过失,但当他一旦认识了错误之后,能坚决改正,这就说明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过能改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自知”,反省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后,感到自己真的是错了。二是要“虚心”,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经过他人指出错误,要深刻地反省领悟,进而加以改正。

面对过失和错误,首先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其次是“闻过则改”的决心。实践证明,“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有错误而不愿意改正,这种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是振聋发聩的名言。每个人都要树立“过则勿惮自我改”的人生态度。可以这样说,“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是一种有益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有益于改正过失,避免今后再犯的美德,它体现了人的理智和胸怀,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激励自己上进的处世之道。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我们要明白,人不能有嫉妒心理,别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嫉妒,这次输了,应该更加努力去做,争取下次超过他。嫉妒心理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克服它。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向蔺相如学习,学会宽容别人,原谅别人,理解别人,做到“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如今的社会,很多人缺少这一点,只要别人做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就怀恨在心。

纵观历史上那些心怀嫉妒的人,遇到一点儿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心有不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其实,现在想想,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他的结局肯定不会那么惨!

【智慧金言】

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遇到不快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心!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善于等待,不可急功近利

赵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南下赵境骚扰,成为赵国大患。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雁门(今山西右玉南),防备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后,按边防需要调整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等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在作战上,改变以往敌军来犯即出军迎击战法,采用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交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召回李牧,另选将军驻守。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仓促集中出战,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赵王只好再任命李牧出任原职。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请允许用以前的作战方针,赵王应允。

按以往的方针施行,边境局势又得到控制,相对稳定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愿望日趋强烈,而匈奴则误认为李牧怯战,益发轻敌。李牧认为歼灭匈奴机会已经成熟,便于赵悼襄王元年,进行战斗编组,选拔人员,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将其控制于待机地域,并加紧临战前的战斗训练及准备。

就绪之后,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满山野。匈奴部落小队侵入,李牧即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亲率骑兵约1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激烈格斗战,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震。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侵犯赵国边境。

居里夫人说得好:“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遇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只要抓住机遇就能获得成功,再一次表明了时机对人成功的帮助是多么大。

等待机遇是一种迂回曲折的策略,要等到机遇,就需要人平静地面对现实,在平凡的世界为自己打造一颗不平凡的心,以此调整自己的精神状况,改变你面对的一切。它既不是不思进取的消磨时光、虚度年华,也不是在等待中僵化地把握机遇,以致一生郁郁不得志,而是在等待中充分地做好备战,准备,等发现时机时,一跃而上取得成功。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低调者并不是消极,他是在等待时机。许多人一味莽撞,永远没有掌握等待的奥妙,等待不是怯懦,而是寻找更好的时机。时机乃是超乎人类能力的大自然的力量。无论你怎么渴望,在春天来临之前,樱花绝不可能盛开;无论你怎样焦急,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做事必然无法成功。严冬来了,春天就不远了。樱树即使是被凛冽的寒风吹打,或遭遇到压弯树枝的大雪,仍然宁静地等待春天的驾临,充分表现了对于大自然恩惠的信赖。

地中海东岸的沙漠里生长着一种蒲公英,不按季节来舒展生命。因为是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如果没有雨,它一生一世都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雨,哪怕雨极小,而且不论这场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迅速开出花朵,并抢在雨水蒸发掉之前,做完受孕、结籽、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犹太人就有这样的风格,在向穷人表示感激时,会赠送一株沙漠蒲公英作为礼物。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穷人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像沙漠中的雨水一样少,但是人一旦拥有了沙漠蒲公英的品性,坚韧生长,默默等待,机会来临时,就果敢地抓住,利用一切条件向上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因此,凡是成大事的人都是在时机没有来临之际,默默地准备,低调地行动,等待时机的来临。既不焦急,也不慌张,静静地处理眼前的工作。伟人等待时机的心情,恰似等待春天的樱树。然而,消极的等待,无疑是企求侥幸。樱树虽然静静地等待春天,却无时不在养精蓄锐。没有储存潜力,时机即使到了,仍然一无所成。

想必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那个贪图一时小利的农夫鼠目寸光,四平八稳地坐着等美味再次到来,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孟浩然等待命运的垂青,可当唐玄宗下令叫他出山时,他却吟诵一些怨天尤人的诗,于是一生未受重用;岳飞等待时机精忠报国,可在那个血雨腥风、奸臣当道的战争年代,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只留下一份矢志不渝的忠贞……

事实胜于雄辩,等待机遇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他需要人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学会内敛,这样才不至于与机遇擦肩而过。

我们处在一个繁杂而又充满诱惑力的时代,所以更应心平气和地完善自己、潇潇洒洒地等待机遇的降临。而不是一味地凭着一股力量向前冲,那样只能是败与伤的结局。

机会只偏爱有所准备的人。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关于明天、未来,古时已有圣人之言。人必须学会在今日努力,为明天等待。

【智慧金言】

急功近利的人常常庸人自扰,他们期待一夜成名、一夕暴富,却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就如同沙漠里的蒲公英,转瞬即逝的机会就是沙漠里珍贵稀少的落雨,只有在每一个干旱恶劣的日子里默默累积力量,才能在得来不易的甘霖中舒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