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3924300000025

第25章 结束语:明智的疏远胜过盲目的执著

人生每走到一个关口,都应放下心来想,人生在世本来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犹如人生的两个支撑点:一个在空中悬挂,另一个在地下徘徊。得与失犹如走路,在人生中无数的得与失交替中前进;得与失绘成一个坐标,那是人生曲线,标志着奋争,更标志着品位。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是千百年来,许多人所苦苦思索的。

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得失也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是感情、金钱,还是荣誉。

总之,对这些身外之物,一定要做到:失要失得起,拿要拿得起。一个人面对得失时,应当泰然自若。得志时须心谦身平,不狂妄,不做得意忘形的蠢事,要知道,人生不仅有得意的时候,也会有失意的时候。即使自己的成功不是靠机遇,而是靠自己奋斗所得,但要想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更不可骄傲,否则也许得就变为失了。失意的时候,切忌自暴自弃,自己把自己打败才是最彻底的失败。

人是世界的匆匆过客,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又何妨呢?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总之,一句话:“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坦荡荡,磊磊落落。”不曾得到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样,得到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的东西。

不然,得失带来的就是一种思想的负担。思想负担过重,人生会感到劳累和烦躁。要去掉这些累赘的负担,就要有一种宽阔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泰然处之。有时是要有所失,才会有所得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是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终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

《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会选择。人不也一样?一个人一生中的每时每刻,其实都在选择中度过。有人这样说: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做出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

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很难的事情,要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抓住重点,学会疏远。其实人最犯难的并不是选择,而是不知怎样选择才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招——“疏远”。不疏远就意味着不选择!想想,不是吗?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疏远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疏远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疏远,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