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开始就写了甄士隐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元宵节英莲被拐后,甄士隐夫妇经历了剥肤之痛,所谓福不重来,祸不单行,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个家业焚巢荡穴。从此可以看出,曹雪芹有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觉得天命难抗倒不如听天由命,得天意而顺其自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谶见《红楼梦》第一回:“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那癞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和尚的疯言疯语便转身离去,那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诗谶。从“放声大哭”再到“大笑”,这里确实是有玄机的,癞头僧哭英莲“有命无运”,笑甄士隐愚痴徒劳,别看那癞头僧颠颠痴痴,其实是假痴不癫,只可惜凡人岂能容易参悟语谶,也只好把真正智者的真理当作疯子的混话了。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这句是癞头僧笑甄土隐将英莲“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的溺爱和娇养,岂知这英莲福小命薄,虽然生得玉貌花容,但也如昙花,时一现耳。这里的“菱花”不但是预示后来的“香菱、秋菱”,同时也有“镜”的意思,暗喻英莲不过是甄土隐的“镜中花”而已,她以后的命运似乎注定要凄惨,“空对雪澌澌”,一是意为甄土隐爱女心切,却不知是徒劳无益,二是预言英莲一生的悲苦的命运。“雪澌澌”,这里表面上看是下雪时的声音,其实寓意深渊,在殷谦看来,“雪”乃是落地速溶之物,“澌”也可引申为凡物竭尽消亡之意,“澌,水索也。(《说文》);(徐锴系传:“索,尽也。”),也预示了英莲将要在”佳节元宵后”被人犯子拐走,所以,后一句直接说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有着低于小姐高于丫头的“特殊”身份,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在《红楼梦》大观园众多窈窕淑女中,她又是首个出场的薄命佳人。她的名字也在短晷的一生中随着她的境遇而变化,从“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香菱”,被薛蟠强占为妾而只落得陷于污泥的菱花——秋菱,薛蟠正妻夏金桂出现,秋菱望秋先零,终因难产而死,这些都应对了她的悲剧命运。
香菱是一个出身大家端庄贤淑的女子,被薛蟠强占为妾,薛蟠外出后,香菱随宝钗一同入住大观园,这是香菱生命中最灿烂美好的一段时光。进入大观园后向黛玉苦心学诗,刻苦无比,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香菱是极聪慧的,在黛玉的指导下她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写诗的冲动时,“越发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在梦中也能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在填诗作词的苦吟中充分展示了香菱慧质兰心的真性情,可是这与她凄风苦雨的命运很不协调,“可怜前代汗青史,薄命佳人类如此。”(元?洪希文《书美人图》)好景不长,薛蟠正妻的出现将香菱推入悲剧的最深处,香菱改名“秋菱”,在夏金桂的千磨百折中终于凋零。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开头就别出机杼地插入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其实它就是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可见曹雪芹把文学视为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的及物性和关联性的精神活动,以及为他者而存在的精神现象。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在殷谦看来这就是一个作家不论处境何等困难都应忠于的神圣原则,而我们时代的作家和一些文学是可鄙的,他们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基本上丧失了文学就是邪恶、不义、欺诈和奴役的敌人的信念。
从曹雪芹这里就可以看出,文学赋予作家一个什么样的神圣使命,其实作家就是穷人和底层人的辩护人和代言人;曹雪芹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往情深,愿意与他们同甘共苦,甚至把他们的苦难当做自己的罪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们感到伟大的么?而我们时代的作家似乎已经脱离了大地,脱离了群众,他们不关心苦难等重点问题,不同情小人物,他们在文字在金钱的教唆下游弋在肉体与欲望之间,以夸张粗野的极端主观的方式渲染人物身上的兽性和内心深处的黑暗面,试图借此显示一种时髦而浅薄的姿态。
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来比较,我们时代的相当一部分的作家和作品,缺乏对崇高的敬畏和伟大的向往,缺乏信仰的热忱和人道的情怀,缺乏自由的梦想和高贵的气质,更缺乏缺乏令人欣悦的美和令人感动的善;总而言之,几乎构成伟大《红楼梦》的重要条件和品质他们都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当读到他们的作品时,经常的体验和最深刻的印象是虚假、空洞、乏味、无聊,他们的作品不仅不能帮助你了解人生,认识生活,反而还制造假象引人堕落,使人变得无知和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