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给你什么权利
文/[香港]李中莹
有这样一个问题:“爱一个人可以给你什么权利?”
答案有三:
第一,爱一个人没有要求他也爱你的权利。
第二,“他爱你嘛,所以你们两个应该结婚啊!”爱一个人给你决定结果的权利吗?没有。
第三,他说他爱你,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照顾他,有没有这个权利?也没有。
那么,现在你也许该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婚姻都会出现问题。那不过是因为这些正爱着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有这些权利。你爱的到底是谁?“我爱他!就是这个人了,我愿意和他结婚!”你爱的真的是他吗?不一定。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爸爸、妈妈、电影、电视、小说、戏剧……收到不同的资料,然后开始在心里制作一张照片出来,男人心里的是白雪公主,女人心里的是白马王子——
我将来的丈夫(我将来的太太)就应该是这样!然后呢,就拿着这张照片到处找。
“啊,就是他(她),对!”然后去追他(她),跟他(她)结婚。
其实,这是因为他(她)很像你照片里面那个人;你爱的不过是那个心里的照片,而不是面前这个人。
相信太多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重要的是,找到这个人以后要把心头的照片放到一边,然后真正去尝试并培养两人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然后把照片慢慢移去,这时才能真正看清你爱的是什么。
人生的成功快乐需要自己照顾
过去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都给我们一些错误的观点,让我们看不清楚人生的成功快乐需要自己照顾。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所宣扬的女人“三从四德”的托付心态,使得旧社会的女人一生都是从从从,从来从去,却永远不能跟从自己的心!
相信现在的女人再不愿意像这样似一件外套般被套在衣架上,完全没有地位地从来从去。然而虽然她们心里不愿意如此,但同时,她们的信念价值观是以前传过来的,还没有被清洗干净。
把自己托付给他,就是把主宰自我命运的权利交给了他!如果愿意这样,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要认命,就不可以投诉。既然把照顾自己的权利交给你了,照顾不照顾是你的责任,我完全没有办法。
但是,假如你不愿意这样,还是想有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就必须说:我要照顾我自己的人生!只有当你可以完全照顾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他也才可以完全照顾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然后,两个人合起来,碰出很多火花,这个就是1+1=3、4、5、6、7……于是,这个婚姻里面,就有很丰沛的力量可以做很多事情。对“围城”内的两人、家庭、身边的人,都可以发挥很大的力量,这个才是最健康的婚姻关系。
托付心态是婚姻中的致命伤
一个完全无力感的人只想把婚姻中的另一半作为自己快乐与否的支柱,他(她)会说:我完全没有力量,你应该照顾我。结果是1+1=1.1,力量不够!可以说,每个人追求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都不这么容易,不很成功,还要去照顾另外一个人的成功快乐,本来就没有这个能力,失败当然就不可避免。
女孩子嫁了一个人,传统的说法是她找到了一个归宿。所谓嫁进你家的门,生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全部都交给你了。
男的说:都交给我吧!然后自己累得要命,又不可以说出来。女人就是这样把照顾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权利交给他,于是就有如果你这样我就开心,你那样我就不开心,因为控制我人生成功快乐的权利在他那边——无力感很大!而他除了照顾自己的成功快乐,还要照顾你的成功快乐——窒息感很大。所以两个人都很辛苦,这就是托付心态。
之所以说这种托付心态是很危险的,是因为它给我们的暗示是:你很弱。弱,就希望靠近一个强有力的人,希望被照顾受保护。但遗憾的是,人生的定义却是:每个人只可以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人生里面的成功快乐完全是自己才可以找到的,绝对不是旁边的人可以给你的,你不会成功!
就算你说:“我丈夫爱我嘛,那有什么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恭喜你!你可以用这段舒服的时间尽快去培养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可是不要以为这个人可以照顾你一辈子。
一个人要成长,不是丈夫或者太太的责任,是自己的责任;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丈夫(太太)可以成长得更好,但是,这不意味着他可以代替你自己。
所以,你爱一个人啊,只不过是给了你一个“想去为他(她)做些事情”的权利。
就是这么多,不会更多。任何比这一句话多的,是骗自己。任何一种想得到更多权利的,都会为婚姻写下不和谐的音符。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避免了很多的纠缠与冲突。
本文作者李中莹为华语世界NLP(简快心理疗法)首席专家,他开设的NLP及格执行师文凭课程备受好评。
愁也单身,喜也单身
文/杜杨
单身是种享受
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我在一家很有规模的外企公司做助理。说起来年龄也不小了,很多同龄的朋友一个个都早已步入婚姻殿堂,而我却仍旧孑然一身。虽然家里人为我的婚事着急,但我自己却很满意现在的单身生活。
单身的我,没有伴侣的牵绊,没有柴米油盐的束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感觉很自由。我喜欢和姐妹们去逛街、购物,总觉得如果换做和男人一起,很难放得开。
当然,我身边并不乏要好的异性朋友,但仅仅是好友,我很难从他们身上找到恋爱的感觉。有时我想,究竟是我不懂得爱情,还是在逃避责任,又或者是一个适合我、我也适合他的人还没有出现。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开心地享受每一天。其实,是否单身还是有伴侣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满意现在的状态。
条件不好,媳妇哪里找
“我是个单身的男人。”这样说是很需要些勇气的,因为单身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孤独,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在一家公司做产品推销员已经两年多了,我的业绩一直处在中等水平,每月除了日常开销之外,顶多能存个二三百块钱。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我从职高毕业后就没再上学。当时觉得上学也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出来工作,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从那时起,我换了四五个工作,总是因为学历低而很难晋职。我也想过再继续读书深造,可我早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工作没有发展,这直接影响到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更是关系到我的终身大事。
自从过了25岁,家里人就开始为我的另一半着急了,他们也托人介绍了几个对象,都是挺不错的女孩,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只是我和人家比起来,显得寒酸很多。学历低,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就连长相都和我作对,普通得放在人堆里绝对找不出来。为了这,我几次相亲都碰了壁。
其实,我只是想找一个平凡的女孩,过一种平凡的日子。难道如此平凡的想法都是奢望吗?
常思念梦中的他
大学毕业后,我幸运地考上了公务员,在一个机关里做科员。从小生长在这个大城市中,家庭虽算不上上流社会,但也不愁吃不愁穿,称得上是小康家庭了。我是家中的独女,从小在父母的关怀呵护中长大,学业事业一帆风顺,从来不知道愁苦是什么。但不知道是不是这些都太顺利了,老天看着不顺眼,非要在感情方面难为我一下。
我人长得还可以,家庭出身又好,从上中学起,身边追捧的男孩就不断,但我对他们并不十分感兴趣。直到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第一任男朋友。
他是那种很有型的男生,有个头,有品位个性,我一下便迷恋上了他。没等他过多地“轰炸”,我就自动投入了他的怀抱。可是在一起时间长了,我逐渐发现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完美。有个聪明的脑瓜,却从来都不思进取。临近毕业时,我们的分歧更是越来越多,我想让他和我一起考公务员,他却觉得公务员没有挑战,但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找更好的工作,结果毕业后,我无法忍受他一直漂泊不定的状态,毅然结束了这场恋情。
为了抚平伤痕,我开始努力地工作,在单位的地位也随着我的努力逐渐上升。当然,我的年龄也势不可挡地继续上升。家里人开始为我着急,动员所有的亲戚朋友帮我寻找另一半。相亲去过无数次,可我不是觉得对方人长得不行,就是觉得工作不好,要不就是品位不够,没有沟通的可能……反正每个人都能被我挑出点毛病来。一圈走下来,发现让我满意的那个人似乎还没有生出来。
心理分析
如今,第三次单身大潮正向年轻人袭来。
中国曾经历过两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很多人因为这部法律,解除了父母之命的形式婚姻。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爆发了。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一大批单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第二次单身潮的原因在于,男知青下乡后与当地的女青年恋爱、结婚,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同龄男性,她们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
与以往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单身危机相比,在第三次单身潮中,有很多人都在主动地选择单身。他们或者追求独立,或者对情感婚姻质量非常看重,不愿轻易凑合。主动单身的人,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婚姻危机感,有的甚至十分亭受自己的单身生活,但是他们的家庭却很难接受儿女的独身。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人,单身的现状是被动出现的。他们自身的条件往往不能让异性满意,或者自己的择偶标准过高,虽然很想去恋爱、结婚,但总也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
应当承认,单身与否是个人的选择,社会无权干涉,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然是众多长辈的观念。年轻人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也要考虑到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麻烦。
单身的人,性生活未必缺乏。过去,婚姻和性是牢牢捆绑在一起的,可现在,“非婚内”的关系也可以达到原来人们对婚姻的需要,结婚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由此而生的健康问题、道德问题很容易就会出现。
过高的结婚成本,让年轻人望而却步。高房价,高物价,工作不稳定,这对家庭的正常运转无疑是极具破坏性的。所以,人们可以把婚姻当成一种投资,其回报是稳定的夫妻关系,法律的保护,将来有亲情的支持等等。这些,结婚后才可能拥有,不结婚的无法获得。当你决定放弃这些回报后,你才算为单身做好了心理准备。
而被动单身的人,由于内心非常渴望婚姻,那么,此时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择偶标准,以得到绝大多数异性的肯定。一些很难被异性接受的年轻人,在自身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上,和传统观念中的可能存在差距。比如,男性希望女性温柔、贤惠,女性希望男性有责任心、有事业,那么与这个标准不符的人,如果想得到异性的认可,就只能服从它,让自己开始改变。
同时,对异性的要求最好有程度上的区分,哪些必须有,哪些最好有,哪些不强求。限制越多,符合这个要求的伴侣必然越少。优点是在交往中不断发现的,如果一开始你就找到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总有一天也会让你审美疲劳。所以,追求完美伴侣,不仅很难,效果也并不保险。
单身生活对人们来说,确实存在很多挑战,但也有不少机会。也许在若干年后,当初铁了心要单身的人,最终还是结了婚,但在单身的日子里,人们毕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某些单位优先选择单身的员工,专业深造的时候,单身可能会方便些。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机会,当你开始另一种生活的时候,你就有了更多的内涵。
单恋成瘾
文/罗西
小君在电话那头,怯怯地问我:一年中变换三个单恋情人,是不是有点问题?从16岁开始,小君就开始“暗暗喜欢”身边或远在天边的男性偶像,这种被她称为“水性杨花的思想”,比相思本身更令她感到困惑不安,并有一种犯罪的感觉。三年来,她已喜欢过十多个人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遗憾的是,每次小君都让自己扮演了“落花”的角色。
小君的父母均是商人,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小君的生活。孤独的小君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便迷上了言情小说,她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书里主人公的样子,去感受她的爱憎情仇,自己似乎便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情感世界。
很小的时候,小君迷恋上了琼瑶的小说,书里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的爱,令她向往不已。刚开始,小君是给一些偶像明星写信,表达心中的无限柔情和痴情,可想而知,她不会收到任何回信的。后来,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的学长和老师身上。小君自制了许多精美的明信片装在信里,可收信人的名字,小君一律写自己,大多数的信都被退回来,这是她自认为唯一看得见的美丽。
相思成灾!这种寄信游戏,往往都经历这么三个阶段:怀满腔的悲情、痴情,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之后是投寄后充满期待的幻想,吃不香,睡不好;最后收到退回来的信,重温那字字句句的缠绵与伤悲。这种“可笑”、“无意义”的单相思,小君很担心,长期下去,会不会“神经出问题”。也有过男孩追求她,可小君不为所动,她觉得有种“报仇”的快感,然后又一头沉迷于自己单相思的苦海之中。
据英国心理学家弗梅斯特的研究,每年全世界的单恋者超过1亿,但每次单恋的平均时间仅36天。看来,小君的“花心”不必太在意,但如果相思成瘾,达到很严重的程度,就要找心理医生好好调整一下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导致单恋的心理原因是一个人过于自信或对自己过分“美化”。人们喜欢美化自己,觉得自己很有魅力,于是便热衷地找有吸引力的人做伴,好与自己被夸张的“形象”配对。但往往现实总是很“残忍”,结果出现单相思的“悲剧”。另外,小君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过分依赖于这种带有自闭色彩的相思梦幻想,可能已进入了另一种非常态的单相思,即“钟情妄想”。这种单相思的前提为:她十分肯定自己已被对方爱着,自己是被爱恋者。故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被钟情妄想”。曾有个体育老师老是叫她把球带给她们班体育委员,小君就“犯傻”地想是不是老师对自己有意思,或者是体育委员对自己有意思?这“一念”之误,便可以导致她此后的想入非非。
这种“钟情妄想”很容易成瘾。在平时,其他思维、情感方面都会很正常,可是一旦对待“心上人”时,却完全以病理性推理为基础,表现为观念混乱,逻辑倒错,以及无限的牵连感,总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向自己示情,所有的拒绝都可以找到理由否认。
身陷相思囹圄的单相思者,往往整个身子会变得像是一座高敏感度的“基地”,浮躁敏感,脑细胞总会出来“搔痒痒”,让人时刻处于缺氧状态,两眼无神,直视某一单点发呆,并且以左脑设想着远方恋人的上半身,用右脑虚构着恋人的下半身。
这是恋爱者的统一症状,不必太紧张。只要适时地纠正自己的思想,尝试着接受身边的人,慢慢地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积极地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恋情,就可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