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珍拾羽
3919300000032

第32章 水粉画的时代

中国的很多词汇很有意思。就说“收藏”这个词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先收后藏的意思,或者说,收到它,然后藏起来。那么,说到我的这几张五六十年代的水粉画,确切地说,现在是被我藏着呢,可最先是被我朋友W收到的。

W先生是北京最早开画廊的,画廊开了有二十多年,而且他还涉足古董收藏,在古瓷方面造诣不低。人家终究是吃这碗饭的,所以常年走南闯北,为艺术,也为生意。如果说,艺术家对艺术品的判断是客观的,那么W先生他们除了对艺术的判断功力非凡以外,他们对艺术品市场的判断更准确,更犀利。他们有鹰隼一样的眼力,出手也同样迅捷。他们不光出手快,而且动作大,堪称稳、准、狠。因为手笔大,所以他们也比较慷慨,尤其是对朋友。N多年前的一天,W先生让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说是刚刚从南方收到一批小画,可以送我几张,我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拿走。我喜出望外,飞驰而至。到了他的画廊里,看到地上摊的一摞一摞的小画,有的有框,有的没框,有的有署名,有的没署名,画都不大,以水粉居多。再细看,画面的景物和画风与今天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感觉有很大的不同,好像很干净,很安静,很祥和。而一些上海的街景、外滩和小景物,从画中的车辆和行人中可以明显看出是六七十年代的创作。我问他哪来的这批画,他说,好像是从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资料室流落到摊上的,可能是早年间师生的习作吧,反正是刚刚从南方收来的。而且,他笑着告诉我说,买这批画的时候,他略作乔装打扮,把自己弄成一个北方小招待所小干部兼采购的模样,告诉人家说,他买这批小画是为了回去挂招待所的墙上,太贵了可买不起,领导也不给报账。我记得他告诉我,最后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大小不分,按张计价。以我对当时地上摊放的那批小画的数量判断,每张画的单价不会太高,不然朋友绝买不了那么多。是五块钱,十块钱,抑或是一百块钱一张?不知道,其实也没有必要知道,画好就行了。

这批小画真的不错。有成节荫的绿树,有漫步的街景,有南国椰风,有北国枯树,有浪拍岸礁的惊骇,有瓜果蔬鱼等静物,还有戴着无檐红五星军帽的当年女兵……有两张一组的堤岸桅杆屋宇和小舢板,还有天净净水清清空气中仿佛浸漫着湿润味道的江南巷弄……从画面右下方题记的时间看,有1972年的、76年的、78年的,也有94年、96年的。知道这批小画有可能是从上海美术雕塑院流出来的,我特地搜索了一番该院的历史。1965年,在经历了数度风雨变迁和体制转换后,来自上海美专油画系、雕塑系、油画雕塑训练班和雕塑研究所的艺术家们开始汇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当时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油画雕塑院。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油画、雕塑为主体的专业创作和研究机构。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上海油画雕塑院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先后集聚了海内外享有声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吴大羽、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等老一辈优秀艺术家,以及一批勤奋创作颇有影响的中青年油画家和雕塑家共计75位。他们创作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许多作品在全国和上海获奖;有的被选送出国展览,在国际上获奖;有的被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有的被海外人士和博物馆收藏;像《蒋家王朝的覆灭》、《雨花台群雕》、《五卅纪念碑》等这些作品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传世之作。在我手里的这批小画里,有一幅王德明先生创作于1972年的静物《陶罐鲜花》。王德明1946年生于长沙。196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分配到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上海油画展览。长时间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编辑。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关注。在2006年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王德明先生1992年创作的作品《大街》布面油画39×26厘米,成交价为人民币49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