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珍拾羽
3919300000016

第16章 沙耆的画

我有一张沙耆的画。这张画的来历很有意思。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开画廊的,而且是北京最早开画廊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他神通广大,嗅觉灵敏,我形容他鼻子像狗,跑起来像兔子,好画就是猎物,被他闻着了就没跑。我本没有夸自己的意思,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分明是想吹一下自己,因为我能从猎狗嘴里夺食,敢在狡兔身旁赛跑,本事了得。

话说大概是七八年前,我这朋友乔装打扮成一个东北地区小招待所管理人员的模样在上海某古玩市场扫回了一批小画,有水彩,有水粉,还有油画,多是五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很多,不下百张,有大有小。他告诉我,他在上海跟卖他画的人说,他是东北某小城市一招待所的,想买点画回去挂招待所墙上,贵了不买。我想人家一定是信了,要不他不能—下子买回那么一大批,像是搓堆包圆一张多少钱的样子,均价贵不了。他说这批画应该是上海美塑院五六十年代老师和学生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就是作业,都交给老师了,当时可能也没有发还作业的习惯,老师当时在学校随手的涂鸦和一些画作的小样也和学生的作业一起存放在学校的资料室里,现在,上海美塑院都成了历史,资料室里的这些习作就溜到了市面上。朋友是开画廊的,好卖的画人家自然要拿去卖,次之的画他挑了些拿去送礼,剩下的还有几十张的样子,他慷慨地说,你挑你喜欢的,回头我帮你装上框。我大喜,这不是印刷品,不是行活,是作品。虽然画幅小,虽然有些画无论是画纸还是画风一看就不是现在人画的,可是无论好坏,它们都是画作。几十张画作以风景居多,有意思的是,画上海街景的,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五六十年代的,从建筑,从车辆,从人物。这些画的作者,有些是无名氏,有些有名我也不认得人家,因为家喻户晓的画家毕竟是少数,再说,那么大名头的东西也轮不到我挑,毕竟已经被人家挑了几轮了。翻着挑着,看到一张小画右下角的名字时我定住了一沙耆,是和徐悲鸿留法时是同学的那个沙耆吗?是前几年画作被台湾一大画廊收尽然后在台湾举办画展引起轰动的那个沙耆吗?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一度精神失常然后被学生接进浙江山区静养,恢复后被台湾画廊委托—上海画廊主多次进山找到、让老人家在晚年又创作出一批作品并悉数收走的那个沙者吗?我不敢信,可是,我为什么不信?沙耆除了生病那几年外一直生活在上海,在上海美塑院授业,这批画的出处就是上海美塑院;沙耆因为过世早,除了前些年台湾大肆炒作过一番外,因为在大陆他的画作很少,所以没人炒作他,可恰恰我知道他;沙者的画我见过,沙耆的画风我知道,但内地知道他的人不多,所以,没有人,也没有必要仿造他的作品,人家都不知道他,甚至连开画廊的人都不知道他,谁还仿他的画,仿了卖给谁去?我这时很犹豫,是提醒朋友这幅画可能的出处和价值,还是不和他说?后来,我什么都没说,只是说,我想要这幅画,他什么都没说,就给了我。其实,我只是在这不久前的一天,看了本台湾的美术杂志,那本杂志上恰好就有一篇沙耆的文章,我想,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过去一般把二十世纪的美术探索方向分为两派,一派以潘天寿为代表,主张中西拉开距离;另一派以徐悲鸿、林风眠为首,主张中西调节契合。可是我们忘了还有一个西洋派。他们既没有拉开距离,也没有中西融合,而纯粹用西洋的手段作画,对油画语言本身做了非常精到的研究,沙耆可称是这方面的一个榜样。沙耆:字引年,号吉留,浙江鄞县人,1914年3月29日生,幼年即表现绘画天赋,1929年进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经堂兄沙孟海推荐,从师徐悲鸿学画,被接纳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1937年由徐悲鸿老师介绍,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成为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Bastien)教授的入室弟子;1938年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1939年,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成绩名列前茅,其油画、素描和雕塑均属首选,并获得艺术界不易多得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1940年,与毕加索(Pic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亚蒙(Atriome)展览会。6月又与匈牙利画家德立克(Trink)等在督阿崇道(Toisondor)会场举办展览会。比国大报纷纷载誉介绍;1941年,在比国五十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该馆专事收藏和展览世界名画);1942年,在毕底格拉底美术馆再次展览时,其杰作《吹笛女》被比国皇后伊丽莎白购藏;1945年,由比国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Decat)主办的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欧洲第一流画家,沙耆的杰作亦列其中。同年10月,在毕底格拉底美术馆举办个展,所画《雄师》一幅,以中国驻比大使馆及旅比侨胞名义献赠祖国。不幸的是,这一颗中国油画界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却在1946年得了精神分裂症,从此回乡养病。1952年,欧洲—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转询徐悲鸿后,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每月拨给生活津贴。1982年,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行,沙孟海、吴作人为画展题名,浙江省******聘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在上海、嘉兴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1988年夏天,沙耆一行到吉林长白山原始森林写生时,正值山花烂漫,他沉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多次流连忘返,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底至九十年代的沙耆,在沙孟海的帮助下多次来到他童年生活过的嘉兴进行创作,这使沙耆的艺术生命达到了他的第二个高峰。沙耆晚年的作品极为放松、大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让人联想到89岁以后的黄宾虹。2001年3月1日,“沙耆七十年作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来了,已故名画家徐悲鸿、吴作人的夫人们来了,104幅凝聚了沙耆毕生艺术精华的作品深深震撼了观众们的心。就连许多年已古稀的老油画家、老教授都看得激动不已。近90岁高龄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法祀曾是沙耆在中央大学的同班同学,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什么是纯正的油画语言?沙耆用的就是这样的语言。他的油画就是放在世界任何著名的博物馆里也绝不会逊色,他的作品能与凡·高、塞尚等西方油画大师相提并论。”

这位中国的油画巨星在1997年3月因脑中风而放下了手中画笔,由于他坎坷的人生,其作品存世量少,精品更少,沙者的油画无疑是最有投资价值潜力的收藏品。正如著名美术理论评论家邓平祥说,过去中国人输向外埠的往往是国画,油画一直是被认为与世界水准相差较远的“弱项”。而现在沙耆如“出土文物”一样被发掘起来,他拉近甚至拉平了中国油画与世界油画的距离,他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油画大师沙耆于2005年2月15日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