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3吐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分属中国秦、汉的版图。南部为农耕世界,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则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有匈奴、鲜卑、乌桓、月氏、乌孙等部落。当时最为强大的部落是匈奴,匈奴不仅侵扰中原,同时对其他游牧民族也大肆侵犯。匈奴向东进展,赶走东胡,后东胡便分裂为乌桓和鲜卑;向西进展,赶走月氏,月氏只好西走,于是便打败乌孙。乌孙后与匈奴联合,报复月氏,月氏便分为两部,一部西迁,称大月氏;一部留在祁连山区,与羌族融合,称小月氏。西走的大月氏贵霜部,联合大夏王国的吐火罗部,建立起贵霜帝国。匈奴南下,与中国秦汉时期的王朝交兵。汉朝与匈奴交战,以败居多,后以和亲政策得以暂时维持和平。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遂对匈奴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汉将卫青、霍去病多次率军进攻匈奴,屡屡获胜。匈奴内外交困,终于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后来投降汉朝,与汉人聚居,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当中;北匈奴受汉朝和其他民族如鲜卑的打击,四面受敌,只好“远引而去”。此后,北匈奴一直向西迁徙,时走时停,后来竟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的压力,其他游牧民族,如波涛相逐一般,先后涌入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这便是游牧民族的大迁徙。
公元3到5世纪,中国的魏晋时期,北方5个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先后进入中国的北部,灭亡了西晋政权,先后建立起16个政权,这便是“五胡十六国”。后来,这些民族基本上和汉族融合,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也发展成了农耕文明。
中亚的游牧民族吠哒人于4世纪到5吐纪初,向南方迁徙,曾侵入萨珊波斯、印度(笈多王朝时)等地,先后接受了波斯和印度的先进文化,也与当地民族融合。
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游牧民族发生了大规模的西迁。不仅是亚洲各游牧民族,欧洲各游牧民族也因此大量涌入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促使欧洲文明的进程发生重大变化。
古代的希腊、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发达、不开化的民族称为“蛮族”或“野蛮人”,他们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民族大迂徙之前,罗马人和“蛮族”人就有交往。“蛮族”中的条顿人和森布里人曾入侵意大利,罗马也开始吸收“蛮族”。
日耳曼人是一个统称,其内部仍然分为许多小部族,主要分为东、西日耳曼人两大部分;西日耳曼人包括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东日耳曼人主要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其中哥特人又分为东、西哥特人。
促成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的西迁。372年,匈奴击败阿兰人,后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东哥特首领兵败自杀;375年匈奴击败西哥特人,西哥特人遂进入罗马世界。从此,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兰人便如潮水一般涌入罗马世界。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世界的结果,先是使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后来更是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是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勉强支撑,又存在了一千年。西罗马灭亡后,境内已是“蛮族”的天下,西欧、北非的奴隶制国家结束,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游牧世界居民在公元4、5世纪大规模地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游牧民族大迁徙的结果,是促进了两个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安息帝国
所谓的安息帝国即是帕提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里海东南一带。这里原来是波斯帝国的领土,亚历山大东征,灭掉波斯帝国,此地遂并入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围瓦解后,又成为塞琉古王国的属地。公元前247年,塞琉古王国正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争斗,一个叫帕奈人的游牧民族乘机和当地人民一起反抗塞琉古王国,最终获得独立,这即是帕提亚。帕奈人首领阿尔萨息成为国王(公元前247一前226年在位),中国史书翻译为“安息帝国”。
塞琉古王国自然不能容忍安息独立,于是屡次出兵征伐,安息虽然战败,但并未丧失独立的地位。可这时偏偏罗马人也向东进展,塞琉古王国便顾不上东而的安息,只好全力对付西边的罗马。安息见有机可乘,便趁机西进,一路进展顺利,公元前155年,攻占米底;公元前141年,攻占底格里斯河重镇塞琉西亚;后来义占领了巴比伦尼亚。此后虽互有争斗,但塞琉古王国已明显处于劣势,不得不局促于叙利亚一带。公元前64年,罗马灭亡了塞琉古王国,于是和安息直接对峙,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就是在与安息的战争中战死,这一年是公元前53年。“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也曾与安息交过战,互有胜负。此后安息与罗马时战时和,战多和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多年。
安息帝国应该说是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在经济上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安息帝国在政治上相当松散,波斯帝国尚且对各地实行行省制度,派总督统治,而安息帝国的各地区基本上是自治,国王的权力并不大,往往受制于贵族。在语言、文化上,安息基本上很好地继承了波斯的遗产。贵霜帝国兴起后,安息帝国H益衰落,后又与罗马发生战争,自身力量大为削弱,国内又起纠纷,内外交困。公元226年,安息帝国灭亡,取代它的是萨珊波斯。
大夏王国和贵霜帝国
所谓的大夏王国,即指巴克特里亚,位于兴都库什山北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这里也和安息帝国一样,原来属于波斯,后属业历山大帝国,再后又归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大夏的塞琉古总督宣布独立,于是便有了大夏王国。塞琉古自然不能坐视,于是派兵讨伐,但不能全胜,只好令其称臣纳贡。大夏王国在公元前2吐纪达到极盛,其版图包括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后又进入印度西北部。后来,大夏王国一分为二,一在本土,另一在印度,但不久分裂为众多的小国而归于灭亡。大夏王国从独立到灭亡,不到100年的时间。
匈奴人向西迁徙,打败了月氏,月氏遂分为大、小两支,大月氏被迫西迁,占领原大夏的本土,从此定居下来。公元1世纪中期,月氏中的贵霜部建立起贵霜国家,建立者是丘就却。丘就却的儿子阎膏珍(公元65—75年在位)继位后,南进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迦腻色迦(公元78年-102年)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他在阎膏珍死后的王位之争中登上了贵霜王位。迦腻色迦在位时,西面打败了安息,南面又征服印度,国势达于极盛,帝国版图最为广大。迦腻色迦在位时,贵霜与中国的东汉王朝曾进行过一次战争,时间在公元90年,结果贵霜战败谈和,其后贵霜与东汉保持和平。
贵霜帝国内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政治上并非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对不同地区的统治方式也不同。公元2世纪,帝国基本上还能保持统一的局面,到了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分裂为许多小邦,遂归于灭贵霜帝国时期的一件大事,便是佛教的宣扬和发展。迦腻色迦作为外族人入主印度,按婆罗门教来看根本没有他的地位,故他比较信奉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此其一;用宗教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调节社会秩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此其二。因为这两个原因,迦腻色迦便崇信佛教,修建经堂,雕刻佛像,召开佛教大会,一时间佛教大盛。贵霜帝国时期,佛教已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和“小乘”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可贵的是,迦腻色迦对大、小乘佛教都能兼容并包。后来,“大乘”由北方传入中国,再传人日本和朝鲜;“小乘”从南方传人斯里兰卡,再传入东南亚诸国。
日耳曼人的入侵与罗马的衰亡
屋大维死后,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当然其中也有****时期,不过相对而言不占重要位置。公元68年,暴君尼禄被迫自杀,此后罗马政局出现短暂的动荡。公元96年,涅尔瓦为元首,从此开始安教尼王朝,一直持续到192年。安敦尼王朝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爆发全面的危机。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政治上也混乱不堪。193年,安敦尼王朝结束,开始塞维鲁王朝,235年,塞维鲁王朝也灭亡了。外部形势也不容乐观,此时“游牧民族大迁徙”已经开始。只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哥特人突破帝国西部边境,进入罗马帝国,东部的萨珊波斯也已经崛起。
混乱的局面直到284年才好转,这一年,戴克里先取得政权。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帝国的统治。306年,君士坦丁即位,废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和制”,实行完全的君主****,并且把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并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死,帝国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于是罗马被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也称拜占庭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此时正处于“蛮族”入侵的境况下。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455年,汪达尔人再次攻陷罗马;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又持续了近千年,与西罗马帝国的命运不同。在罗马帝国时代,另一件大事当属基督教的诞生。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但它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犹太教。在思想方面,基督教声称上帝爱所有的人类,而不像犹太教那样,只认为犹太民族是耶和华的“选民”,这无疑扩大了它的群众基础。而且耶稣与耶和华相比,更加友善、慈祥,令人有亲切感。传说中的耶稣诞生在公元元年。基督教经典《新约全书》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到2世纪,以希腊文字写成。基督教诞生时,几乎每个君主都对它采取严厉的打击态度,但君士坦丁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他在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323年,君士坦丁又召集了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颁布法令,正式确定基督教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