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春秋战国那时候儿
3917100000027

第27章 纷争的战国(4)

秦昭王派人在会盟地点埋伏,并找来一名武将装作自己的样子,楚怀王来后见到的不是秦王本人,暗叫不好,可是他还没有觉悟。当秦国说先要楚国割地再结盟后,怀王却力争要先结盟,在遭到拒绝后大怒道:“你们欺诈我,又想要强行得到我的土地,我不会善罢甘休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怀王显然意识不到这点,秦国见谈判已崩裂,就囚禁了他,他当然没有能力阻挡。到了人家的地盘,就要收敛点,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

怀王被关押后,楚国上下乱作一团,这时几个有能力的大臣就决定立新王,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想要稳住国家,必须要选出一个君王来。

这时齐国认为将质子送回楚国对己方有利,如果能当上君王,必定会对齐国感恩戴德,以后少不了好处,如果不能,也没有损失。于是齐国就将质子送回楚国,楚国也果真立他为国君,秦王一听说这个消息,大发雷霆,又出兵攻打楚国,拿下了十六座城池。

自此,楚国也开始走下坡路,基本上和秦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在与秦交战时连连败北,国力渐渐被削弱。可以说,楚国的衰败与楚怀王有着莫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是怀王一手造成的。国家的强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一个人就可以让国家衰败,甚至灭亡。一个国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之大,不禁令人咋舌。

5齐与燕的往事

齐国和燕国是邻居,两国本来关系不错,但是小摩擦也不断,在燕王哙即位后,传出了一段啼笑皆非的事情,他居然要让位给大臣,一时间燕国内部大乱,齐国出兵相救,却做了土匪……

子之之乱

齐国和燕国是邻居,两国本来关系不错,但是小摩擦也不断,在燕王哙即位后,传出了一段啼笑皆非的事情,他居然要让位给大臣,一时间燕国内部大乱,齐国出兵相救,却做了土匪……

在燕王哙上台后,认命子之为相,这子之可不是个好东西,属蹬鼻子上脸那种类型的,仗着燕王的信任倚重,就开始拉拢下属,自成一脉,而且他子之地位越来越尊贵,权势重大,做事也喜欢独断专行。苏代这时从齐国出使到燕国,燕王本想打听一下邻居的状况,询问齐王的为人,但苏代却说齐王不能称霸。这种回答也太怪了,你就说他什么样就好了,还说他不能称霸,当然他这是想吊燕王的胃口,为他后面的话做铺垫。见后首先问道:“齐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苏代很干脆地说道:“他肯定不能称霸!”

燕王当然会很奇怪,便询问为什么,苏代回答道:“因为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偌大的国家,一个人肯定管理不过来,所以要重用贤良的人士。”说起来他这话也都点道理,如果决策者事必躬亲,肯定会分散精力,而且有许多问题看不到,导致判断失误。不过这苏代却是想以此激励燕王重用子之,可见苏代早在面见燕王之时,就已经被子之收买了,决策者最大就是这样的毛病,谁的话都信,有些事表面上是对的,但实则是为了对方的利益所考虑的,如果不从君王的角度出发,那怎能成功说服君王呢?

燕王也听信他的话,重用了子之,身边的大臣,也就是子之。

此后在这之后,子之的亲信鹿毛寿对燕王说道:“大王,我看大王不如把国家让给丞相子之,人们都说尧是贤君,他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许由不肯接受,这样也没有失去天下,还得到了美名,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既得到了天下人的赞扬却又不至于失去天下。如果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他也一定不能接受,这样大王就能和尧齐名,受到天下人的敬仰了。”

燕王也真是有点傻,他听了这番话,不但不呵斥鹿毛寿没脑子,反而听信了他的话。事实上证明燕王的智商确实不高,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还玩让位那一套,早已经行不通了,而且子之这人也不是什么好鸟,哪有人家许由那两下子。再说了,有很多传说都是被美化的,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很多美好的传说都要被推翻。燕王没有直接让位,但是把权力都交给了子之,实际上和让位也差不多,早晚的事。他将国家大事都托付给子之,子之的地位也更加显贵,朝中有很多大臣都听他的指挥。

当时的燕太子平知道子之将来必定会篡权,便暗中拉拢一批大臣,加上以前就效忠他的,俨然能与子之对抗。子之怕太子将来会坏事,找人对燕王说:“我听说当初禹重用益,可是又重用任用启的部下,他为官吏,等他年老后,又认为启不能胜任国君,就把君位传给了益。谁料启的部下多,就夺取了王位。而启这个人也没有将国家管理好,后人也说禹只是装装样子,并没有真的想要让位,现在大王这样的做法也是一样的。随后启和他的党羽进攻益,夺得了君位。天下人都说禹只是名义上将君位传给益,但是随后就让启去夺取。现在大王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可是任用的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样名义上让位给子之,实际上却是让太子去夺取。”这样的话说出来,不被杀头才怪,可燕王哙却听信了!历史是面镜子,这一点也不假,读史可以明智,但要从中学到经验和智慧,用到现今的生活当中,而且时代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能全然相同。

燕王为了一个虚名,真的将让子之自己去官吏的信引都收回来,并且交给子之,子之选拔官吏,这样无疑就是把国家都交给了子之,亲信,治理朝政,而燕王哙也始终都不过问朝政,子之没有君王之名,却有君王之实。

三年后,太子平终于坐不住了,他与将军市被谋划着一同向子之发难。一时间,燕国大乱,百姓都十分恐慌。

当齐国听后,立马决定出兵燕国,齐王派去使者联络对太子平,说要帮助他夺回君位,不过说道:“我早听说太子深明大义,准备抛弃私情而树立公义,整顿君臣的关系,平定燕国的内乱。我的国家虽然不大,不值得追随在你的左右,但尽管如此,仍愿意听太子之命!”齐国人说的很好听,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

太子得到齐国的支持,更加有信心,他广泛联络党羽,聚集士兵,并派将军市被带兵攻打子之。而市被却没能攻克敌人,反而投效了子之,与百姓一同去攻打太子平。这让原本就不太平的局面更加混乱,市在这一战死去,双方持续了几个月,伤亡人数达到几万人,百姓都人心惶惶。

其实齐国只是给太子平一个信念,并没有真的派兵,这和孙膑的招数有些相同,可见齐国人都是深谙兵法的,等燕国乱得不行时,

这时齐国才派兵去平定燕国的内乱,说是平定内乱,其实就是趁火打劫,太子平也没想到原来齐国是另有预谋。燕军无心恋战,齐军长驱直入,拿下了几十座城池,并杀了子之,在回国的途中,将燕城洗劫一空,从此燕人就恨透了齐国。

此时赵武灵王听说燕国内乱,想要与燕结为盟友,便将燕王哙的庶子姬职送回燕国,燕人因太子平引狼入室,不再拥戴他。姬职当上国君,深得百姓的拥戴,他就是有名的燕昭王。

燕国报仇

燕昭王在得知齐国的所作所为后,十分痛恨,但也没有办法,人家齐国是强国,燕国本来就弱小,还经历了这样大的磨难,但是齐国强大,燕国若是强攻,反而会引火烧身。但燕昭王却不服输,他决定要报仇,于是就燕王招贤纳士,养精蓄锐。在燕昭王招贤初期,有个叫郭隗的人,他对燕王说道:“大王要真是想招纳贤人,就包装我吧,别人一看我这样的人都能被倚重,当然都会慕名而来。若真想招贤纳士,那么就从我开始吧,我虽没有什么才能,而却被大王所倚重,那些比我有才能的人便会闻风而来。”

燕王是个懂得纳谏的君王,他听后认为十分有理,便为郭隗修建宫室,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这件事传了出去,许多有学识之人都前来投奔燕王,乐毅、邹衍等这些有名望的人也纷纷前来。燕昭王对于这些人都是亲自迎接,生怕有做错的地方。郭隗这招有点抛砖引玉的味道,但还真见效,这种做法真的挺好,等谁当上了决策者要招贤纳士,不妨学习此招。当然得要财力雄厚才成,什么事都要量力而为。

这时苏秦听说此事,也来投奔燕王,他对燕王说了很多话,都是关于如何对付齐国的,这无疑让燕王信心大增,苏秦想要联合赵国对抗齐国。可是当他去齐国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去世,赵国与齐国交好,而孟尝君掌管着齐国大权,实在是无从下手。苏秦在齐国五年没有收到任何起效,苏秦无奈的又回到了燕国。

正当苏秦一筹莫展的时候,孟尝君突然去了魏国,苏秦得知后立刻返回齐国,充当间谍的角色,离间齐国与赵国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见效。通过苏秦的努力,齐国在与赵国联合着就要去攻打秦国的时候,齐国却突然灭掉了赵国的盟友宋国,这一举动当然触动了赵国的神经,苏秦乐毅等人又借机联合秦、赵等国,以燕将乐毅为首,一同攻打齐国。

这次进攻可要了齐国的老命了,不过这些国家还算仁慈,没有打到齐国都城就已经撤兵,可能也是怕损失太严重,又得不到相应的好处。而唯独燕国军队不依不饶,一直攻打到临淄,齐国最后只剩下即墨和莒城。后来田单率摔齐人奋力抵抗,又以火牛阵击退燕军,并连连反攻,这才保住了偌大的一个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