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尘封日记
3917000000002

第2章 这里

这里对于我的第一个印象就不大好。这倒不是这里的女人走起路来屁股跷得多高的原故,也并不是因为训育长的胡须长得太叫人看不过眼。可是,这里不叫人发生好感是事实:见了面大家都要这样说:

“这里,太不好!太什么,太野鸡了!”

或者是用一种回味过去的口调说:

“要是我们学校开办了,多好呀!”

其实所谓我们的学校,毕了业出来一个样当瘪三,谁也不能担保拿了文凭去领职业。

在中国的政治现状下所表现的教育现状,正如同溃到不可收拾了的烂杨梅疮!外国的教育,在某方面看去,也可以指出它的精神,所谓资本主义的精神。但是,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精神呢?没有的,谁也知道吧,它能给我们青年一些什么呢?张家店,李家店,都是一个样的东西:右手将我们拉住,左手同时也伸着:

要钱啦!

要钱啦!

我们的脑子早已经被这样的教育弄得麻木了,可是虽则如此,我们总还有我们自己的比较的:

譬如上期吧,我们落在张家店,张家店只要我们五十块,五十块的招待到也不错哩。这一期却不成功了:五十,再加上七十,还有方法教你非再用钱不可:譬如制一个床铺,买一套桌椅之类,做生意不可以太心枯啦。所以我和我们有些不大高兴。

这里,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不大好,就是因为做生意的人心太枯!

学费:六十

宿费

……

……

……

一共是一百几十块,我们被它剥削得连吃饭也发生问题。

【解读】

“我”到了这里,也就是新的学校,却对这里的印象很差,这里到处都需要金钱,仿佛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抢钱机器。按理说这样的学校应该会不错,然而却很普通,即使毕业了,也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我”甚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都失望了,正如日记当中所说的“正如同溃到不可收拾了的烂杨梅疮”。

这些青年学生盼望着学校有一天会重新开学,但当他们到了学校后,感到十分失望,这哪里是学校嘛!当时的中国政治及其不稳定,教育学也千疮百孔,很少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还依然苦心办学,大多数人都是趁机发财,不挣白不挣。急功近利一直是中国人的弊病,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人们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就连高尚的教育业也无法避免卷入其中。

这种以商业为目的的学校无法教出真正的有才之人,学生毕业以后还如同从前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抱负,甚至都没有面包。在温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去追求更高尚的理想。此时国家陷入****之中,政客奸商趁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人民所要追求的只是平静的生活和维持温饱,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无法被满足。

满清末期遗留下来的保守思想还在延续着,当时的中国教育也一样很腐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青年学生显得很彷徨无助,他们不知该如何前进,不知该给自己定个什么样的目标,但他们却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希望国家有所发展,其实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也要归功于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进步思想。现在的有很多学生也是这种状态,没有目标和方向,只为了拿到一张毕业证,来换取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人说商人就是“伤人”,当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在那时这就是一个社会写照,文化教育通通可以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即使现在,也依然有部分商人打着教育的幌子来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不仅欺骗了学生的钱财,还坑害了无数的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钱究竟有多少才算够用呢?那些钱多得用不了的人,为什么不在你吃海参鲍鱼的时候,也让底层人民过上温饱无忧的日子呢?